為什么功夫很好的拳師在實戰(zhàn)中發(fā)揮不出平時的水平?
? ? ? ?中國傳統(tǒng)武術都知道有這么一個現(xiàn)象,一個平時演練功夫很好的拳師,在實戰(zhàn)中不容易把功夫全部發(fā)揮出來。有的名拳師說過,實戰(zhàn)時能把自己的功夫發(fā)揮出一半已經是很了不起了!
? ? ? 為什么平時表演時顯得功夫很好的拳師卻在實戰(zhàn)中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平時的功夫?
? ? ? 近來,對這個現(xiàn)象進行了一些思考,找到以下的幾個原因:
? ? ? 其一、一些武師過去并不懂內勁,只是練體力的一面,練外家的招,在劇烈的搏斗中由于協(xié)調性跟不上,有力使不上。簡言之,他們的功夫好,就是體力好,巧力這一方面欠缺。
? ? ? 其二、即使是內勁好的拳師,即使能夠在搏擊中靈活地運用內勁,也就是有較好協(xié)調性,由于搏擊是在運動中,對方是一個閃展騰挪的移動靶標,自己也不可能同時打擊得非常準確。導彈打擊目標也不是百分之百,況且人自己在運動中發(fā)勁,對方在運動中躲閃。
? ? ? 其三、在搏擊中,自己也是對方的靶標,是對方拳擊的對象,還要時時注意躲閃,不然自己就被打飛了。這又影響了自己的發(fā)勁。
? ? ? 其四、內勁不活。有的拳師,在一個人作表演,或者有徒弟配合時作表演,顯得有神功。一旦和別人直接對抗,對方并不配合你,這時就顯得他的發(fā)勁太慢,太笨,一點也不靈活,不能在運動中很輕巧的發(fā)勁。這就像早期的坦克,運動時不能射擊,射擊時必須停下來。但人家對方怎么可能等你停下來瞄準人家,等著你去打?
? ? ? 其五、由于內家拳的保守,加上過去傳承體系的不完備,以及好的學生難尋,使得某位大師終于進入了內勁殿堂時卻是大好的光陰過去了,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變成了鬢角斑白的中老年人,如何能和年輕人的搏擊能力相比?
? ? ? 其六、由于內家拳片面地強調內勁的神秘性,并且夸大了內勁的功能,把內勁描繪成脫離人體運動規(guī)律的神功,多不注重體力的鍛煉,所以一旦和別人直接對抗,年紀大加上體力不濟,難免不有敗績。
? ? ? 所以,功夫分為兩個方面,體力和巧力,缺一不可。如果加上悟性的因素,功夫就可以分為五個方面:一是興趣。二是悟性。三是毅力。四是體力。五是巧力,也就是內勁。以后有機會再分別論述功夫的這幾個方面的之間的關系。(文:龍城飛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