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法爾王朝簡史——薩法爾(一)
參考資料:
《劍橋伊朗史4》第三章,The Tahirids and Saffarids,克利福德·埃德蒙·博斯沃思(C.E.Bosworth)撰寫
《大食東部歷史地理研究》G·勒·斯特蘭奇著,韓中義譯注,何志龍校訂
《伊朗通史》,阿寶斯·艾克巴爾·奧希梯揚尼著,葉亦良譯
《新版伊斯蘭百科全書》卷一,A-B
《歷代先知與帝王史(亦稱塔巴里史,History of Al-Tabari)》英譯本卷三十五,阿拔斯王朝的危機時期(863-869,The Crisis of the Abbdsid Caliphate),George Saliba譯注
《錫斯坦的薩法爾朝與尼穆魯茲的滅里朝的歷史(861-1452/1453),The History of Saffarids of Sistan and The Maliks of Nimruz》克利福德·埃德蒙·博斯沃思(C.E.Bosworth)著
《蒙古入侵時期的突厥斯坦》中譯本,V.V.巴托爾德著,張錫彤、張廣達父子譯
維基百科

薩法爾王朝的開國君主雅庫布/葉爾孤白·本·萊斯·薩法爾(Ya'qūb ibn al-Layth al-Saffār)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840年[1],他出生于錫斯坦(Sistan)[2]疾陵城(Zarang)[3]東北一個名為喀爾寧(Karnin/Qarnin)的村莊。該村因薩法爾之崛起而一躍為名城。
[1] 我對維基給出的這個時間表示強烈質(zhì)疑,根據(jù)我能掌握的史料來看,薩法爾在9世紀四、五十年代就開始嶄露頭角了,而維基卻說他出生于840年,無疑是一件很吊詭的事。不過劍橋伊朗史也沒有給出薩法爾的出生日期,因此暫且擱置
[2]中世紀時喚作Sijistan
[3] 亦作Zarandj,今扎蘭季

雖然后來的《錫斯坦史(Tarikh-i-Sistan)》提供了一份薩法爾王朝的家譜,將其祖宗一直追溯到薩珊王朝宗室甚至追溯至凱尤莫爾茲(Kayumarth),但明顯是捏造附會之詞。據(jù)博斯沃思書中所言,薩法爾的出身晦澀難明(Mardi Majhul),不過出身不高,只是平民。父親萊斯,是疾陵城里有名的銅匠(Mihtar-i ruygaran,coppersmith,阿拉伯語為Saffar),因此薩法爾和他的三個兄弟阿木爾(Amr)、塔希爾(Tahir)、阿里(Ali)在長大后繼承了父親的手藝。后來他來到疾陵城,給另一個銅匠做幫工,雖然他每天的收入只有15個迪拉姆(Diram)銀幣,但他為人豪爽,慷概大方,己之所得,均與人同享,因而贏得了同鄉(xiāng)的擁護。他心懷大志,不甘平凡,因此帶著自己的好兄弟們和叔叔凱西爾·本·拉卡克(Kathir ibn Raqqaq)“上山落草”,做了“阿亞爾黨人(Ayyār/ ayyārūn)”。
阿亞爾黨人,字面意思為“流氓、流浪漢(rascal, tramp, vagabond)”,其實就是指那些不事生產(chǎn)、游手好閑而聚集在一起的惡棍、掠奪者、強盜團伙,盡管他們也會有參與對異教徒的戰(zhàn)斗,但他們大多數(shù)的活動都是為了錢財而在道路中設(shè)卡搶劫。他們極度仇富,若是進入城市會將整個城市攪的雞犬不寧,很不受人待見。不過薩法爾并非此等目光短淺之輩,他雖然做了“山大王”,但只劫富濟貧,并不劫掠窮苦百姓,逐漸顯露了名聲。后來,穆塔維亞(Muttawwi‘a(chǎn)/ mota?awwe?a)領(lǐng)袖薩利赫·本·納德爾(Salih ibn al-Nadr/al-Nasr al-Kinani)邀請他前往攻打布斯特(Bust)城。
穆塔維亞,亦稱圣戰(zhàn)者武裝、信仰的志愿戰(zhàn)士(Volunteer Fighters for The Faith),指自愿參與反對異教徒或哈瓦利吉派行動的志愿兵團體,主要活躍在東部伊斯蘭世界的邊境(在西方則叫加齊Ghazi、法塔Fata),這類團體的首領(lǐng)往往會聲名鵲起,得到官方承認。由于錫斯坦地形崎嶇,位置偏遠,即使在阿拉伯大征服后當?shù)匾泊嬖谥S多不穩(wěn)定的因素,薩珊末代王子曾在此地建立流亡政權(quán);祆教力量在當?shù)厝匀灰灿杏绊?;特別是哈瓦利吉派也選擇在此地發(fā)展,這些勢力使得倭馬亞及后來的阿拔斯王朝對該地一籌莫展,朝廷為平定當?shù)氐墓呃煽芍^是疲于奔命,有時甚至都接收不到錫斯坦方面運送的賦稅;哈倫·拉希德時期,錫斯坦的哈瓦利吉派領(lǐng)袖哈姆扎·本·阿扎拉克/阿卜杜拉·哈利吉(Hamza ibn Adharak/'Abd-Allah al-Khariji)勢力很強,哈倫·拉希德對他亦無計可施,直到他828年死后塔希爾王朝才占領(lǐng)了錫斯坦,但當?shù)氐墓呃扇匀换钴S在城鎮(zhèn)之外,總督的政令出不了城,官府的控制力仍然十分薄弱。因此當?shù)氐倪d尼派穆斯林便自行組織起穆塔維亞進行抗擊。不過當時錫斯坦的穆塔維亞除了要對抗哈瓦利吉派外,還得對付塔希爾王朝派來的總督。
薩利赫出身錫斯坦顯貴之家[1]。其兄加桑(Ghassan)因?qū)?strong>布斯特城守艾哈邁德·本·易卜拉欣的統(tǒng)治不滿而反抗,被殺,梟首,首級掛于城門前。此舉激起了平常擁護加桑的民眾的憤怒。薩利赫利用這個機會發(fā)動起義,準備攻下布斯特城為兄長報仇,但手下的士卒不堪重用,為了攻下此城,他廣邀各地的阿亞爾黨人前來“共襄盛舉”,。薩法爾亦在邀請之列。
薩法爾顯然不甘心只是做一個“俠盜”,借此機會他可以接觸薩利赫這個名門顯貴,從而進行洗白,獲一個進身之階,因此他欣然前往,并在攻城中表現(xiàn)突出,在城破后被薩利赫授予“薩爾亨基”[2]之職,統(tǒng)領(lǐng)一軍,此戰(zhàn)發(fā)生于846年[3](所以840年出生真的很艸蛋)。
[1] 關(guān)于薩利赫的身世,《突厥斯坦》記16世紀中亞史家洪德米爾曾說薩利赫是拉飛·本·萊斯(Rafi ibn Layth)之孫(該說法未證實)。拉飛是倭馬亞時期最后一任呼羅珊總督納斯爾·本·色雅爾(Nasr ibn Sayyar)之孫,806年,他在呼羅珊發(fā)動叛亂,哈倫·拉希德不得不前往征討,途中去世,最后被馬蒙招安。
[2] 《新版伊斯蘭百科全書》卷一794頁“AYYAR”條中,提到他們的軍隊領(lǐng)袖會有sar-'ayyaran/ra‘is al-fityan的稱號,不過我覺得最有可能的是《薩法爾史》中引用加爾迪齊(Gardizi)所記的“Sarhang”
2022.06.09更新,語出《記述的裝飾》英譯本p46,Sarhang,博斯沃思給出的意思是高級指揮官(senior commander);此外p54,Sarhangi意為give command of the army
[3] 這是伊朗通史的說法,博斯沃思(C.E.Bosworth)的《薩法爾史》認為占領(lǐng)布斯特城的時間是伊歷237年穆哈蘭月(852年5月-6月)

之后薩利赫自任埃米爾,在846年起開始統(tǒng)治布斯特,他對這些參與攻城的阿亞爾黨人進行收編,大肆給予編制,使得錫斯坦的穆塔維亞名聲很臭,因為里面的阿亞爾黨人素質(zhì)參差不齊,多是作奸犯科之輩,薩法爾在其中顯得格格不入。他性情嚴正,不茍言笑。治軍極嚴,令行禁止,在軍中說一不二;士卒雖然多是阿亞爾黨人,亦不敢私自擄掠財物為己有;軍隊操練之時,他獨自坐在一張木制高椅上,居高臨下觀之,軍陣若有錯誤,立馬能夠指正。夜間休息時他的侍衛(wèi)們就駐扎、甚至睡在他的帳篷里,以便他發(fā)號施令(心臟真大,也體現(xiàn)他很得軍心),加之他謀略過人,熟于軍陣,總能打勝仗,士兵都十分敬服他。
薩利赫既然敢對塔希爾王朝的總督動手,自然也不會害怕叛亂是個什么結(jié)果。因此他意圖消滅境內(nèi)勢力:哈瓦利吉派和塔希爾王朝的總督,一統(tǒng)錫斯坦。852年,他打著“維護正統(tǒng)”的名義,派遣薩法爾與另一位阿亞爾首領(lǐng)迪爾哈姆·本·納斯爾(Dirham ibn Nasr)攻打哈瓦利吉派控制的地區(qū)。當時的哈瓦利吉派的首領(lǐng)為阿毛爾·本·亞西爾(Ammar ibn Yasir),阿毛爾不是這伙人的對手,竟然逃到塔希爾王朝的錫斯坦瓦里(Wali,意為總督)[1]易卜拉欣·本·侯賽因·古西(Ibrahim ibn al-Husain/Hudain Qusi)[2]處請求聯(lián)盟。易卜拉欣派他的兒子穆罕默德率軍攻下了布斯特,打了薩利赫一個措手不及,不過在薩法爾的率領(lǐng)下,薩利赫軍堵住了布斯特城,將其圍住,而薩利赫本人則率軍并越過馬爾鉤沙漠(Dasht-e Margo)[3],前往攻打疾陵城。疾陵城的阿亞爾聽聞薩利赫前來的消息都紛紛投奔,薩利赫的軍隊又有所壯大。而易卜拉欣求助于城中著名哈乃斐派學(xué)者阿布·穆罕默德·奧斯曼·本·阿凡,但雙方力量懸殊,薩利赫在伊歷239年12月21-23日(854年5月23-25日)攻下了疾陵城的外城(Madina)和dar-i-imara,打開監(jiān)獄,大赦囚犯;城中貴族和烏拉瑪繼續(xù)堅守內(nèi)城,等待穆罕默德的那支軍隊回援。然而最終被薩利赫攻陷。
攻下了疾陵城,薩利赫可謂風(fēng)頭一時無兩,但他太過貪婪,除了薩法爾的直屬部隊外,其他的軍隊在行軍途上都在劫掠當?shù)氐呢斘?,而薩利赫還想進錫斯坦總督的住所內(nèi)大肆劫掠,民眾怨聲載道。薩法爾見此不再愿意聽從他的指揮,逐漸有取而代之的心思。他開始煽動薩利赫手下的薩吉人(Sagzi)[4]和布斯特人(Busti)的關(guān)系。薩吉人即當初支持薩利赫攻下布斯特的阿亞爾,盡管薩利赫依靠他們起家,但在他取得布斯特后他便逐漸培養(yǎng)自己的班底,薩法爾正是由此處入手,逐漸為自己爭取優(yōu)勢。伊歷244年6月26日(858年10月9日),他率領(lǐng)一支精騎在一個叫努克(Nuq)[5]的地方伏擊了劫掠歸來的薩利赫,打得他抱頭鼠竄,逃之夭夭。然而薩法爾的三弟塔希爾卻不幸歿于軍中。
[1] 伊斯蘭時期的中亞、西亞的總督一般有兩種稱呼:瓦里和馬爾茲班(Marzban),馬爾茲班相對來說偏向于“邊境總督”之意,自薩珊時期就存在的官職
[2] 他是前面提到的布斯特城守的父親
[3] 達里語意為死亡沙漠
[4] 因錫斯坦在古波斯語里的拼寫為Sagistan
[5] 或稱Nuqan、Noqat,可能位于疾陵城東部的合瓦失(Khwash)河谷內(nèi),伊斯塔赫里(Istakhri)則說塔希爾死在布斯特的城門前

薩利赫出逃后,薩法爾召集諸阿亞爾軍隊議事。原本還有一部分錫斯坦軍隊擁立此前提到的迪爾哈姆為首領(lǐng),但此時迪爾哈姆見薩法爾勢大,只能和其他首領(lǐng)一般向其臣服,推其為帥。盡管史家們對迪爾哈姆的描述不多,并沒有將其重視,但博斯沃思認為他在此前平定哈瓦利吉派的戰(zhàn)爭中功勞比薩法爾的大,地位也比薩法爾高,甚至很有可能是薩利赫的接班人。據(jù)伊斯塔赫里記載,迪爾哈姆原本是一個穆塔維亞,活躍于布斯特附近和哈瓦利吉派作戰(zhàn),后來薩法爾成為了他的手下并逐漸嶄露頭角,二人關(guān)系一開始還算融洽。不過涉及權(quán)力之爭同袍情誼可就算不得數(shù)了。
薩法爾善撫御,有才略,體恤士卒,很快收服了大部分士兵。但迪爾哈姆及一小撮人妒忌他的地位,試圖派人暗殺他,結(jié)果失敗,事泄,薩法爾乘機清洗了一批反對派,將迪爾哈姆投入監(jiān)獄。861年3月22日(伊歷247年穆哈蘭月[Muharram,即正月]6日),薩法爾受士兵和民眾推舉為埃米爾,定都疾陵城,是為薩法爾王朝之始(86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