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藥和有事吃藥”,哪種才是專注達的正確打開方式?
成人ADHD的服藥困惑
最近我有一個很有趣的發(fā)現(xiàn),有的醫(yī)院里,醫(yī)生建議成人ADHD長期堅持服藥,而另一些醫(yī)院的醫(yī)生認為有事再吃就行了。
目前據(jù)我所知,北大六院、西安交通大學附屬醫(yī)院的醫(yī)生認為應(yīng)該堅持服藥。
成年ADHD長期服藥時,每日劑量大約需要在36mg,這取決于個體的體重、代謝程度和藥物的耐受性。
如果你早上吃完一顆18mg的專注達后,下午便開始感覺疲憊和心情低落,那么你可能需要考慮和你的醫(yī)生溝通增加藥量。
而吉大一院、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的醫(yī)生則認為,兒童長期堅持服藥會帶來長期的改善,而對成年人來說只有短期效果,因此成人不需要堅持每天服藥,只需要在注意力集中的時候(考試/工作/趕DDL)服藥。
這樣不容易加大服藥耐受性,且最小化藥物的副作用。
注:1.本文無任何利益相關(guān),只是指提供一些經(jīng)過循證的藥物治療信息,并沒有給出具體藥物治療建議。服藥請咨詢有資質(zhì)的醫(yī)生。2.本文提到的觀點僅代表作者的觀點,不代表“ADHD互助聯(lián)盟”。?
ADHD的藥物治療
治療ADHD的藥物主要可以分為興奮劑型和非興奮劑型。興奮劑包括哌甲酯和苯丙胺化合物。
興奮劑是治療多動癥最有效的藥物,對?70%–80%?的患者有效(藥物介紹可以參考濤哥之前的文章《世界ADHD聯(lián)盟最新專家共識:哪些藥物治療多動癥(ADHD)安全有效?》)。
因此許多醫(yī)生會在患者服用中樞興奮劑無效時才讓患者服用擇思達(非興奮劑型藥物)。
中樞興奮劑中的哌甲酯類藥物,是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一線治療藥物。
哌甲酯就是我們在國內(nèi)能夠通過正規(guī)渠道買到的專注達(鹽酸哌甲酯),而苯丙胺類藥物(安非他明)目前國內(nèi)還買不到。
哌甲酯的藥理活性主要來自它能提升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水平。
這一藥效的目標是基于ADHD的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及5-羥色胺(5-HT)假說制定的,該假說認為ADHD是由于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的水平較低導致的。

在沒吃專注達(哌甲酯)的情況下(圖左),從突觸前膜釋放的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圖上的小點點)會在突觸間隙中游蕩一會兒,然后被突觸后膜上的受體吸收。
此外,突觸前膜也會幫忙吸收一些多余的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這一過程被稱為突觸前神經(jīng)元(突觸前膜)的再攝?。?/strong>
而吃了專注達之后(圖右),哌甲酯阻礙了這一再攝取的過程,從而導致突觸間隙中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濃度增加了。
服藥的爭論:每天吃藥VS有事吃藥
每天吃藥派
觀點一:不存在藥物假期
對于成人ADHD來說,不存在藥物影響生長發(fā)育的問題(ADHD兒童可能會通過藥物假期彌補藥物對生理發(fā)育的影響),而且有研究者認為藥物假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不可信的概念,因此一些醫(yī)生提倡每天服藥,而不是僅僅在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工作或?qū)W習時服藥。
藥物假期(drug holiday)是指病患停止用藥一段時間,可能從幾天、幾個月甚至到幾年。
有許多藥物治療包括藥物假期,最有名的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治療,有研究發(fā)現(xiàn)停藥可以促進免疫系統(tǒng)攻擊病毒。
其他治療中使用藥物假期的是為了讓藥物在使用一段時間后重新恢復效果,也就是減少藥物耐受性。
除了為了治療效果而有的藥物假期外,也有時會為了減少藥物不良反應(yīng),讓患者可以有較正常的生活,或是為了參與特殊的活動而有的藥物假期。
例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的抗抑郁藥治療,會有藥物假期,以避免或減少性功能障礙方面的副作用。
在精神障礙的治療中,藥物假期可能是停止治療的開端。
藥物假期也有助于對藥物的療效和風險進行評估(一般假設(shè)藥效與副作用都會在藥物假期中慢慢消失)。
觀點二:藥物能帶來長期的改善
越來越多的研究考察了成年?ADHD?患者長期服用哌甲酯效果。
Lam?等人2019發(fā)表的研究顯示,經(jīng)過?1?年的藥物治療,服用哌甲酯的治療效果顯著好于安慰劑組,并且在隨后一年半的停藥時間里,哌甲酯組的癥狀仍然比安慰劑組更輕。
許多磁共振成像?(MRI)?研究中,發(fā)現(xiàn)長期服用精神興奮劑(包括?MPH)可以減少在?ADHD?患者大腦中觀察到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異常?(Costa et al.?2013; Frodl and Skokauskas?2012; Hart et al.?2013; Moeller et al.?2014; Mueller et al.?2014; Schl?sser et al.?2009; Schweitzer et al.?2004; Spencer et al.?2013; Tomasi et al.?2011) (for a review, see the paper by Faraone?2018)。?
觀點三:其他方面的改善
較新的一些研究表明,使用中樞興奮劑(包括?哌甲酯)進行藥物治療的患者做出反社會行為的概率更低(Lichtenstein et al.?2012),這或許與服藥減少了沖動性行為有關(guān)。
此外,服藥降低了兒童期到中年期各年齡段ADHD?患者的自殺風險(Chang et al.?2020)。
對?21?項服藥組與安慰劑組對照研究的元分析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哌甲酯可以減輕成人ADHD的情緒調(diào)節(jié)缺陷?(Lenzi et al.?2018)?有事再吃派
觀點一:藥效并不持久
一些研究表明,中樞興奮劑的治療效果往往難以維持——一旦藥物逐漸減少,ADHD?癥狀會很快重新出現(xiàn)(Buitelaar et al.?2015; Huss et al.?2014; Tamminga et al.?2021)。?觀點二:減輕副作用
藥物的副作用需要患者格外注意。
哌醋甲酯最常見的副作用如下:食欲下降,體重減輕、神經(jīng)過敏、易怒、入睡困難、胃部不適、心跳加速和便秘。
當ADHD患者同時患有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亢進、青光眼或一些心臟病(即心絞痛、心律失常和肥厚性心肌病)時,哌甲酯或其他興奮劑都應(yīng)禁止服用。
曾經(jīng)有人擔心哌醋甲酯會導致生長放緩,于是建議定期停藥。
不過隨著“藥物假期”這一概念變得不再靠譜,目前沒有國際專業(yè)指南建議使用“藥物假期”來實現(xiàn)這種彌補生長放緩。
觀點三:成癮與物質(zhì)濫用
自?1995?年以來,美國成年人的ADHD藥物治療使用率增加了9?倍以上。
ADHD?藥物治療可能導致興奮劑成癮。
一項18年的元分析表明,在接受興奮劑治療的患者?(?n??= 87,167)?中,11.3-18.5%?的患者被診斷為藥物成癮(Fairman et al.?2018)。?實際上,國外的專家們在成人ADHD使用中樞興奮劑或其他ADHD藥物藥物治療的方案上也沒有達成共識。
因此,談到成人多動癥的藥物治療選擇,“一刀切”的方法行不通——因為不同的藥物在療效和耐受性方面存在差異。
本文作者:曦哥,心理學研究生。?
全文完!
注:不構(gòu)成任何藥物參考,藥物使用請遵循醫(yī)囑
參考文獻
[1]?Geffen, J. , & ?Forster, K. . (2018). Treatment of adult adhd: a clinical perspective.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Psychopharmacology, 8(1), 204512531773497.
[2]?Faraone, & ?Stephen, V. . (2018). The pharmacology of amphetamine and methylphenidate: relevance to the neurobiology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other psychiatric comorbidities. Neuro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255-270.[3]Jaeschke, R. R., Sujkowska, E., & Sowa-Ku?ma, M. (2021). Methylphenidate for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adults: a narrative review.?Psychopharmacology, 1-25.[4]?Kolar, D., Keller, A., Golfinopoulos, M., Cumyn, L., Syer, C., & Hechtman, L. (2008). Treatment of adult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4(2), 389.[5]?Lichtenstein, P., Halldner, L., Zetterqvist, J., Sj?lander, A., Serlachius, E., Fazel, S., ... & Larsson, H. (2012). Medication for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criminality.?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67(21), 2006-2014.[6]Jaeschke, R. R., Sujkowska, E., & Sowa-Ku?ma, M. (2021). Methylphenidate for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adults: a narrative review.?Psychopharmacology, 1-25.[7]?Lenzi, F., Cortese, S., Harris, J., & Masi, G. (2018). Pharmacotherapy of emotional dysregulation in adults with ADHD: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84, 359-367.[8]?Fairman, K. A., Davis, L. E., Peckham, A. M., & Sclar, D. A. (2018). Diagnos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r substance addiction/abuse in US Adults treated for ADHD with stimulants or atomoxetine: is use consistent with product labeling?.?Drugs-real world outcomes,?5(1), 69-79.[9]?Buitelaar, J., Asherson, P., Soutullo, C., Colla, M., Adams, D. H., Tanaka, Y., ... & Upadhyaya, H. (2015). Differences in maintenance of response upon discontinuation across medication treatments in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25(10), 1611-1621.[10]?Huss, M., Ginsberg, Y., Tvedten, T., Arngrim, T., Philipsen, A., Carter, K., ... & Kumar, V. (2014). Methylphenidate hydrochloride modified-release in adul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Advances in therapy,?31(1), 44-65.[11]?Tamminga, H. G., Reneman, L., Schrantee, A., Bottelier, M. A., Bouziane, C., Geurts, H. M., & Groenman, A. P. (2021). Do effects of methylphenidate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last beyond treatment?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in boys and men with ADHD.?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46, 1-13.
注:圖源網(wǎng)絡(lu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