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理想與現(xiàn)實的深刻論爭
? 一個原本擁有穩(wěn)定工作與幸福家庭的40歲男人,突然有一天消失了,當有人費勁找到他之后,才了解他是為了一個不確定的未來而拋下曾經(jīng)擁有的一切,你是不是覺得這個男人瘋了?
? ?這個中年叛逆的故事,來自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作者是英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作為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jīng)紀人,有著17年的婚姻生活,育有一兒一女,有著安逸舒適的家和像普通人一樣的幸福生活??墒撬麉s突然放棄所有,孤身一人去了巴黎,后來人們才知道,他只是去那里畫畫,而不是像猜測的那樣和一個女人私奔。
? ?事實上,他對于女人的糾纏厭惡至極。他在巴黎過著窘迫的生活,對家人、朋友、情人薄情寡淡,對世俗生活極盡嘲諷,只有對藝術有著執(zhí)著的追求。他來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終于找到了靈魂的棲息地和藝術的創(chuàng)作地。后來他染上麻風病,并且要求土著女子在他逝世后把所有的畫作全部燒毀。
? ?這個故事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原型,但小說中的思特里克蘭德性格更為復雜。殘酷、無情、自私、冷漠固然是他所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家氣質(zhì)”,但他也可以為理想,甘愿吃盡所有苦頭。
? ?追求理想的對立面:背棄仁義道德?

“他生活在夢中,現(xiàn)實被他視若無物?!卑凑帐浪椎臉藴?,思特里克蘭德不僅像瘋子,而且是渣男、不負責任的,他的很多行為都讓人難以理解。
? ? ?而思特里克蘭德太太與丈夫完全不同,她重視感情,也重視聲譽和地位,她以自己的八面玲瓏收獲了周圍大多數(shù)人的贊賞與喜愛;憧憬上流社會,她熱衷于與文學界人士交友;但更重要的是,她擁有十分幸福充實的現(xiàn)實生活并以此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即便接受了丈夫拋妻棄子去巴黎的事實后,她也是竭力維持舉止得體。思特里克蘭德太太懇求“我”(作者)幫她找丈夫,而幾年后她卻改變了姓氏,自己一人撐起家庭并且經(jīng)營地更好。
? ?與思特里克蘭德太太的“大俗”相比,思特里克蘭德是一個“大雅”的極端。
? ?思特里克蘭德小時候就有當畫家的夢想,可是父親叫他去做生意,因為父親認為學藝術掙不了太多錢。而當他長大之后每當有繪畫的沖動時,在逃往巴黎之前,身邊的人包括妻子對他的畫作都無一例外地表示嘲笑。他一個人在巴黎學習,即使被許多人勸說根本沒有天賦、住著寒酸的小屋……都沒能讓思特里克蘭德這個成熟的中年男人停止追求夢想。
? ?思特里克蘭德身上有許多“藝術家式的臭毛病”。他奪走了朋友施特略夫的妻子勃朗什,但只是為了一個人體模特,畫完畫像之后便拋棄了對方,本以為找到靈魂伴侶的勃朗什因此自殺 。
? ?思特里克蘭德輾轉(zhuǎn)來到了塔希提島并在旅館女主人的介紹下認識了當?shù)赝林用駩鬯?,愛塔在河邊的地產(chǎn)、在旅店幫工存下的積蓄,以及順從的性格、對思特里克蘭德的崇拜與無微不至的照顧,都提供了專心創(chuàng)作的最佳條件,思特里克蘭德這個白人因此選擇和愛塔在一起。
? ?他的一系列令人迷惑的行為,都只為畫畫這一純粹的目的。
? ? 非要與世隔絕,才能到達藝術的高峰嗎?
? ? 關于這個問題,也許可以從小說中另一位畫家,也是主人公的朋友,施特略夫那里得到一些啟發(fā)。施特略夫與思特里克蘭德在某些方面是很相似的,即使是在摯愛的妻子被思特里克蘭德奪走并自殺之后,他也愿意將房子給思特里克蘭德居住,就是因為被思特里克蘭德的畫作所震撼。
? ? 思特里克蘭德拋棄倫理道德、狼狽地在巴黎探索藝術之境,而施特略夫卻小有名氣且老實善良,兩個人的性格不盡相同,但是他們有著對藝術相似的追求。施特略夫認為“這位本性無法改變的小丑,對于美卻有著真摯的愛和理解,正像他的靈魂也是誠實、真摯的一樣?!?/p>
? ? 施特略夫?qū)λ囆g與美雖然有很強的感受力,但對其的探索卻是淺嘗輒止的,而思特里克蘭德他本人對自己的畫作從來都不滿意。
? ? 也許我們說他追求的是極致的、抽象的精神需要,是一種永無止境直至生命燃燒殆盡才能觸碰一二的極致的藝術世界,而這樣的一個藝術世界也僅僅可能存在他的理想中而與現(xiàn)實格格不入。
? ? 而真正的藝術至境、或者說美就是這樣一種很神奇的東西,藝術家只有經(jīng)受住了重重靈魂的歷練,才能從宇宙的荒蕪中打造出來。
這也是為何思特里克蘭德不斷在路上、一直流轉(zhuǎn)探尋的原因。
? ? 思特里克蘭德的行為,在文明社會中被看作是異端,而在遠離俗世的海島中卻得到了一定的包容(當然,后來他得了具有傳染性質(zhì)的麻風病,島上的人才視之為敵)。在這個世外桃源般的小島上,他自身狀態(tài)愈顯從容,創(chuàng)作興致也愈發(fā)濃烈。之所以如此,正是深深嘗過世俗生活后,逐漸打破被禁錮靈魂的枷鎖,邁著輕快的步伐走向遵從己心的快意人生。
? ? 塔希提島不僅風光綺麗,島上居民淳樸善良,而且更有著吸引人的原始誘惑力。思特里克蘭德到達小島后找到了靈魂凈地,他決定定居在小島并很快融入了當?shù)氐纳?。思特里克蘭德很快在島上得到啟發(fā),內(nèi)心的原始欲望和繪畫天分得到激發(fā),小島成了他擁抱心中理想的最終港灣。

? ? 作者曾與思特里克蘭討論:如果在一個荒島上寫作,只有自己能看到自己寫下的東西,自己能否堅持寫下去。他甚至覺得,從事作家這樣一份工作,實在是太可憐,遭受那么多的痛苦與苦難,也許只能僥幸給一些讀者幾個小時的休閑,或者打發(fā)他們在旅途中的單調(diào)與乏味。
? ? 思特里克蘭的想法卻與作者相反:“有時我也想過一座迷失在無邊無際大海上的荒島,在島上我可以住在隱秘的山谷、奇異的參天大樹間,周圍的一切都寂靜無聲。在那里,我認為可以發(fā)現(xiàn)我想要的東西?!彼拇_聽從了自己心靈的聲音,找到了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
? ? 小說讀到最后發(fā)現(xiàn),即便思特里克蘭德對女人有偏見,但是也可看出他一生的三個女人中,只有愛塔是最了解他的。愛塔不僅有對思特里克蘭德有著純粹的喜歡和崇拜,而在他患上麻風病獨自搬到山里住時,愛塔也對他不離不棄、照顧有加。愛塔用純粹的愛與忠誠的守護感化了思特里克蘭德。
? ? 更讓人感動的是,愛塔堅決履行思特里克蘭德的遺言:將他居住的小屋以及屋內(nèi)所有畫作全部燒掉,即便有像為思特里克蘭德診治的醫(yī)生庫特拉斯這樣的人已經(jīng)覺察到那些畫作將會非常有價值,尤其是墻壁上的那副畫。
? ? 墻壁上的畫作表明思特里克蘭德找到了他的夢,追求到了那種崇高的美。這幅畫的美讓幾乎沒什么藝術底蘊的庫特拉斯醫(yī)生都感到有一種望而生畏的震撼。這幅驚人的畫作本應該價值連城,然而思特里克蘭德卻選擇帶走它。
? ? ?思特里克蘭德患病后期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堅持完成了屋中墻上的畫作,他終于圓滿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即便完成畫作后已經(jīng)失明,思特里克蘭德最后的時刻也應該是幸福的。
? ? 作為一個早已經(jīng)不顧現(xiàn)實和世俗羈絆的人,代表自己理想的畫作自然也用不著世人的評判和解讀。因此臨終前思特里克蘭德讓愛塔燒毀了他盡心完成的墻壁上畫作與他在島上傾注大量心血的其他畫作。
? ?正如為思特里克蘭德診治的醫(yī)生庫特拉斯所分析的那樣:“他所追求的東西他已經(jīng)得到了,他可以說是安息了。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界,也看到了這個世界有多么美好。之后,他又在自豪和鄙視的心情中毀掉了它。”
? ?追尋到的精神,是超越任何物質(zhì)性東西的,即便是偉大的藝術作品這種存在也不及它。
? ?思特里克蘭德的故事已經(jīng)結(jié)束,作為故事的旁觀者與敘述者“我”,得到了思特里克蘭德孩子們的生活狀態(tài)。愛塔的孩子們做了自由的水手,而原先思特里克蘭德太太的孩子走的依然是世俗中成功者的路子——男孩成為了軍人,女孩嫁給了軍人。
? ?不同后代的選擇似乎暗示著:一切好像都回到了原點,熱愛自由的做了“自然之子”,喜歡世俗生活的也活成了“人生贏家”。所求即所愿,墨醬甚至無法評判究竟哪一種生活方式才是對的。
? ?有人崇敬那些追逐月亮的人但自己難以做到,有人對追求月亮的人嗤之以鼻;有人現(xiàn)世安穩(wěn),不疾不徐地走完這一生;也有一些人突然醍醐灌頂,去追求他所認為的“意義”。
? ? 人生如夢,你是愿意以月亮為枕,還是愿意以六便士為枕?
? ?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我們大部分人作為普通人,終其一生,都不過是以自己的方式愛自己而已。當然,愛自己不僅是愛自己的軀體,也是愛自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