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蜀漢政權(quán)的建立者:究竟是仁君典范,還是十足的偽君子
劉備,字玄德,三國時期蜀漢政權(quán)的創(chuàng)立者。對于劉備的評價,自古以來褒貶不一,眾說紛紜。有說他是一個仁德之君的。也有說他是一個小人,是偽君子的。
為什么會出現(xiàn)如此截然不同的評價呢?鄙人認為,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對于劉備生平的描述,除了正史《三國志》以外,民間還存在一部影響力非常廣泛且深厚的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
長期以來,民間百姓對劉備的認識,主要是從《三國演義》獲得的。在演義中,作者羅貫中將劉備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編,使得劉備在正史和演義中的形象出現(xiàn)了較大的差異。

那么,問題來了,劉備在歷史上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歷史又給他做出了什么樣的評價呢?
顛沛流離的前半生
要想正確評價劉備的一生,必須要以正史等史料作為依據(jù)。《三國演義》作為一部章回體小說,在其中只能起到一些參考作用。本文列舉的大多數(shù)史實都是在正史中出現(xiàn)的。《三國演義》只會作為旁證加以引用。
劉備生于公元161年,自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劉勝是公元前100多年的人物,距離劉備的出生,已經(jīng)超過三百年。

從劉備的早年經(jīng)歷來看,他不太可能是劉勝的直系子孫,更有可能是劉勝的旁枝的旁枝的旁枝,皇室血脈已經(jīng)比較淡薄了。
劉備的父親早亡,所以劉備早年的生活比較困苦?!翱椣溌摹保谑妨现写_有記載。劉備十五歲的時候開始游學(xué),公孫瓚是他的同門師兄。因此,他和公孫瓚的關(guān)系一直不錯。
二十四歲的時候,劉備開始了軍旅生涯,立下過一些戰(zhàn)功。因此獲得提拔,進入了官員序列,在一些地方擔(dān)任縣長、縣令一類的基層職務(wù)。
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劉備基本上就是依附于各個軍閥,艱難求存。
公元194年,劉備受到徐州牧陶謙的邀請,前往徐州幫助陶謙抵御曹操,開始比較正式地介入三國混戰(zhàn)。這一年,劉備三十四歲。

陶謙病重,把徐州的治理權(quán)交給了劉備。但是劉備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現(xiàn)在的實力還不夠,因此沒有接受實職,只是暫時管理徐州。
公元196年,曹操推薦劉備擔(dān)任鎮(zhèn)東將軍,封亭侯。
不久,袁術(shù)進攻徐州,劉備率軍與袁術(shù)相持。
呂布趁虛偷襲了徐州,俘虜了劉備的妻子和兒子。
劉備獲得了一生中的第一次慘敗。
此后,袁術(shù),呂布又相繼進攻劉備,無奈之下,劉備前去投靠曹操。

曹操接納了劉備,推薦劉備擔(dān)任豫州牧。有些人把劉備稱作劉豫州,就是從這兒來的。
曹操幫助劉備打敗了呂布,但是沒有讓劉備回徐州,而是把他放在了身邊,還將劉備晉封為左將軍。
但是劉備天生就不是一個安分的人,在曹操眼皮底下參加了“衣帶詔集團”。
衣帶詔事發(fā)之前,劉備離開了曹操,前往青州,投靠了袁紹。
公元200年,劉備又離開了袁紹,南下前往荊州。
一路上,劉備被曹操親自追殺,連續(xù)吃了幾場敗仗。

但是劉備還是磕磕絆絆地來到了荊州轄地,這一次,他投靠了劉表。
劉表呢,表面上表示歡迎,暗地里卻對劉備存在一定戒心。因此他將劉備安排在了荊州的北境,用作抵擋曹操的屏障。
公元202年,劉備在博望坡火燒了夏侯惇,取得了保衛(wèi)荊州的第一場勝利。但是,也僅此而已,劉備在荊州閑了五六年,閑的腿上都長了肥肉。
到了公元207年,劉備已經(jīng)四十七歲了。
放眼劉備的主要對手:
比劉備大六歲的曹操已經(jīng)基本統(tǒng)一了北方,大兵南下對南方形成壓制之勢;

比他年輕二十歲的孫權(quán),也占據(jù)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的地盤,形勢遠非劉備可比。
四十七歲的劉備,仍然寄居在劉表的麾下,時時受到劉表的提防。
在三國那個年代,劉備已經(jīng)處在比較大的年齡段了,無數(shù)的后浪正在前赴后繼,洶涌而出。
這種形勢下,劉備還能夠創(chuàng)下什么樣成就呢?
輝煌而短暫的后半生
此時,劉備在三國時代精彩的軍事紛爭中,已經(jīng)出道二十多年。
除了最初幾年還算順利外,后面的十幾年中,劉備一直顛沛流離,不斷尋找依附的對象。

值得注意的是,劉備在出道后,盡管沒有建立穩(wěn)固的根據(jù)地,但是在朝堂和民間都獲得了巨大的聲望。
在三國當時,以及后世的很多人,都將劉備作為仁德君子進行評價。
劉備寄居徐州的時候,袁紹就曾經(jīng)說過,劉備“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當時的徐州牧陶謙也認為:“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
劉備興復(fù)漢室最大的對手曹操說:劉備是人中的豪杰,今天如果不打垮他的話,以后他必定會成為我的禍害。
曹操手下的幾個大謀士——郭嘉、程昱、賈詡——也都對劉備做出了較高的評價。

劉備不斷改換依附對象的時期,最早跟隨他的關(guān)羽、張飛、趙云、簡雍等人,一直對劉備不離不棄。
而在徐州加入劉備陣營的糜竺,荊州和劉備結(jié)盟的劉琦等人,也都沒有背棄劉備。
可見,在當時劉備就已經(jīng)獲得了很多人的認可——不僅僅是自己人,也包括他的敵人。
在一片贊譽聲中,劉備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公元207年,劉備遇見諸葛亮。自此以后,劉備在諸葛亮的協(xié)助下,東討西殺,一路開掛,占據(jù)了荊州大部和益州全部,終于有了自己的地盤。
公元221年,劉備正式稱帝,建立了蜀漢政權(quán)。

對于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而言,此時的劉備可稱得上是功成名就,達到了事業(yè)上的頂峰。多年來一直跟隨他艱苦打拼的文臣武將,也都獲得了相應(yīng)的回報。
然而,不久之后,孫權(quán)偷襲荊州,殺死了關(guān)羽,拉開了蜀漢政權(quán)從巔峰開始滑落的序幕。
毛澤東認為劉備有兩個缺點,第一個是感情用事;第二個是分不清主次矛盾。
關(guān)羽死后,劉備的這兩個缺點集中體現(xiàn)出來,犯下了一生中最大的錯誤——與東吳交惡。
劉備沒能為他的弟弟復(fù)仇,自己也死在了白帝城。
臨死之前,劉備向諸葛亮說出了那句著名的遺言:“君可自取”。這句遺言,也成為了后世評論劉備是偽君子的最主要的一個證據(jù)。

劉備到底是仁德之主還是偽君子
有些人認為,劉備的遺言是逼著諸葛亮表態(tài),做承諾,在道德層面上綁架諸葛亮,因此充分的反映出劉備偽君子的真實面貌。鄙人不甚認同這種觀點。
在各種史料中,沒有很明顯的證據(jù)表明,劉備說這句話就是為了防止
諸葛亮日后作亂篡位。以劉備和諸葛亮多年的合作關(guān)系,劉備應(yīng)該深知諸葛亮并不是那種人。
鄙人更認為,劉備的這句話多少反映出了自己的真意,光復(fù)漢室的大任,更多的托付到諸葛亮的身上,而不是自己的那個兒子——劉禪。
還有人把劉備奪取益州,當做他是偽君子的一個證據(jù)。

劉璋邀請劉備進入益州,而劉備卻反客為主,鳩占鵲巢,占領(lǐng)了益州。不能表明劉備是一個口是心非的人嗎?
在三國期間,一眾政治,軍事集團為了獲得穩(wěn)固的根據(jù)地,做出了很多比劉備占領(lǐng)益州更讓人心寒齒冷的事情。
相比之下,劉備在徐州,荊州的表現(xiàn),反而可以證明劉備并不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
占領(lǐng)益州,本來就在諸葛亮《隆中對》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中,劉備只是審時度勢地利用了形勢,完成了這一戰(zhàn)略規(guī)劃中的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而已。并且,劉備對劉璋還是比較善待的,并沒有把他趕盡殺絕。
至于長坂坡,劉備摔孩子邀買趙云的忠心,則是小說的演繹,史料中并無記載。

史料中記載的反而是劉備逃離荊州的時候,劉琮的左右以及很多荊州的官員,百姓追隨劉備南下。追隨的人數(shù)達到十余萬,因此劉備每天只能行軍十余里。
這樣的情形,不恰恰說明劉備在荊州還是頗有人望的嗎?
因此,在劉備死后,世人對劉備的評價也多以正面為主。
虞世南說劉備“待劉璋以賓禮,委諸葛而不疑,人君之德,于斯為美”。
王勃認為劉備“寬仁得眾”。
朱熹則說“當時只有蜀先主可與有為耳”
……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結(jié)語
所以,你看。如果把劉備稱為真小人,稱為偽君子。是很難找到足夠的史料證據(jù)來支持的。如果把劉備稱為仁德之君,多多稍稍還有跡可循。
當然,不能簡簡單單的對于一個歷史人物進行評價,還是要綜合更多的史實來進行分析。
劉備能夠成為一代雄主,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復(fù)雜的人。我們只能描述他大體上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而不能準確的下一個“仁德”或者“虛偽”的定義。
對于歷史,我們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有自己的分析方法,不要人云亦云,這才是正確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