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府之判官:身著紫袍,怒目圓睜,忘卻生前恩怨
在閻羅殿,德高望重的閻王,掌管人類的生死大權,具體由判官掌管生死簿,根據(jù)生死簿記載,確定人的壽限。
判官是協(xié)助地府陰司治理陰陽的重要角色,有文武判官二職,文判官開粉面,著官服,右手拿毛筆,左手執(zhí)一方生死簿。
武判官之額頭處繪一太極形狀,著官服,手持“锏錐”,亦即俗稱之九節(jié)(層)鞭,負責押解亡魂,查銷生死簿。
閻羅王殿里文武四大判官分屬賞善司、罰惡司、陰律司、查察司。
現(xiàn)在有人把陰律司視為催命判官崔畔,是把原來在陰陽界的崔畔搬到這里來了,最著名的四大判官為:賞善司魏征、罰惡司鐘馗、察查司陸之道、陰律司崔鈺。
賞善司:魏征
執(zhí)掌善薄,身著綠袍,笑容可掬。生前行善小鬼全部由他安排,根據(jù)生前行善程度大小、多少予以獎賞。在六道輪回中,或登天成神,或投胎做人,只須在孟婆處喝一碗迷魂茶,忘卻生前恩怨,即可重食人間煙火。
罰惡司:鐘馗
身著紫袍,怒目圓睜。雙唇緊閉,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凡來報到的鬼魂,先經(jīng)孽鏡臺前映照,顯明善惡、區(qū)分好壞。生前作惡的壞鬼全部由他處置,他根據(jù)閻羅王的“四不四無”原則量刑,四不——不忠、不孝、不悌、不信;四無——無禮、無義、無廉、無恥,輕罪輕罰,重罪重罰,再交陰差送到罰惡刑臺上,送往十八層地獄,直到刑滿,再交輪回殿,拉去變牛變馬,變蟲變狗等等,重返陽世。
民間故事的解釋是這樣的:鐘馗蒙受的冤屈感動了神界的最高統(tǒng)治者—玉皇大帝。本來鐘馗死后也和所有人一樣,要去陰曹地府經(jīng)受煎熬,被閻王爺管轄。但玉皇大帝聽說了鐘馗的冤情非常同情,于是大發(fā)慈悲。
速派使者通報下界,一路放行不得刁難。玉帝似乎對鐘馗剛烈不屈的性格非常贊賞,還有意委以重任。在黃泉路上,鐘馗接到一紙聘書,被玉帝任命為陰陽兩界的判官。
這判官職務,并非無中生有。在人間朝廷官場,判官也是實力派人物。北宋官制系統(tǒng)中,判官協(xié)助三司使工作。三司使是政府的最高財政長官,總持國家財政大權,地位僅低于宰相。
那么協(xié)助他工作的判官自然也是官場的實力派人物。由于判官財權在握,極易產(chǎn)生貪污腐敗現(xiàn)象,所以歷來都是選擇德高望重,鐵面無私的官員擔任。北宋著名的清官包拯就曾擔任判官一職。
在儺舞中有一種現(xiàn)象,那就是鐘馗和包公難分彼此。他們的面具通常是可以互換使用,在很多人觀念里他們有著相同的性格特征,剛正不阿,鐵面無私。
一位是人間的清官包青天,一位是陰間的判官鐘馗。但這陰間的判官鐘馗似乎權力更大。
北宋以來,民間故事成功的賦予鐘馗貧苦讀書人身份,以其現(xiàn)實意義而得到民眾認同。他剛烈不屈的性格造就他成為鐵面無私的判官,而與人間清官包拯形象的融合,最終使他成為最值得信賴的神明。
察查司:陸之道
宋時人,《聊齋志異》之“陸判”原型。雙目如電,剛直不阿,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其職責是讓善者得到善報,好事得到弘揚,使惡者受到應得的懲處,并為冤者平反昭雪。
陰律司:崔玨
是馳名陰曹地府的頭號人物,左手執(zhí)生死薄,右手拿勾魂筆,專門執(zhí)行為善者添壽,讓惡者歸陰的任務?!段饔斡洝酚涊d,此公姓崔名玨,在唐太宗李世民駕下為臣,官拜茲州縣令,后升至禮部侍郎,與丞相魏征過從甚密結為至交。生前為官清正,死后當了閻羅王最親信的查案判官,主管查案司,賞善罰惡,管人生死,權冠古今,你們看他手握“生死薄”和勾魂筆,只需一勾一點,誰該死誰該活便只在須臾之間。相傳崔判官名玨,乃隋唐間人。唐貞觀七年(633)入仕,為潞州長子縣令。據(jù)說能“晝理陽間事,夜斷陰府冤,發(fā)摘人鬼,勝似神明?!泵耖g有許多崔玨斷案的傳說,其中以“明斷惡虎傷人案”的故事流傳最廣。
故事說:長子縣西南與沁水交界處有一大山,名叫雕黃嶺,舊時常有猛獸出沒。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玨即刻發(fā)牌,差衙役孟憲持符牒上山拘虎。
憲在山神廟前將符牒誦讀后供在神案,隨即有一虎從廟后竄出,銜符至憲前,任其用鐵鏈綁縛。惡虎被拘至縣衙,玨立刻升堂訊。
堂上,玨歷數(shù)惡虎傷人之罪,惡虎連連點頭。最后判決:“啖食人命,罪當不赦。”虎便觸階而死。當年唐太宗因牽涉涇河老龍一案,猝然駕崩,前往陰司三曹對質。
于是魏征修書重托,崔玨不但保護唐太宗平安返陽,還私下給他添了二十年陽壽。在還陽途中,太宗又遇到被他掃蕩的六十四處煙塵,七十二家草寇中慘死的成千上萬的冤魂前來索命,崔玨又出面排解糾紛,幫助李世民代借一庫金銀安撫眾鬼,太宗方得脫身。
崔玨也因此名聲大震,并從中發(fā)了一筆橫財。崔玨死后,百姓在多處立廟祭祀。
據(jù)記載一共有二十一位判官:追魂案判官王福、監(jiān)生案判官班簡、考掠案判官訾和、罪業(yè)案判官賈元、斷刑案判官趙勝。
主罪案判官張琪、受生案判官楊通、受牒案判官符樸、刀山案判官祝順、劍樹案判官李恭、注死案判官薛忠、執(zhí)對案判官永真。
注生案判官盧忠策、注祿案判官成珣、注病案判官黃壽、注等案判官周畢、注善案判官釆伸、欠殺案判官程德、劫監(jiān)案判官劉寶、放生案判官董杰、五道案判官郭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