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茗蘊香,借水而發(fā)”
歷代茶書皆有論水之言,常引明末張大復所述“茶性必發(fā)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水的好壞會影響茶的香氣、湯色、滋味等的表達。若水佳之,可修飾茶之不足,且令其錦上添花;若水差之,不僅難顯茶之本味,更會令茶的品質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茶湯里的主要活性物質是可游離出氫離子的茶多酚,故所有茶類的茶湯均呈弱酸性。那么泡茶用水,應選擇不影響或改變茶湯天然弱酸性的水。如果人為的影響茶湯的天然酸堿性,會使得茶湯的色澤、滋味發(fā)生變化?;蛘邠Q個角度,我們把泡茶的過程看作制茶過程的反向。茶青的含水量在75%左右,成品干茶的含水量在6%左右,所失去的水主要是無硬度的純凈水。故而,選用純凈水的干擾最小。這也可以解釋:為啥唐人張又新說“夫烹茶于所產處,無不佳也,蓋水土之宜也”。古人無法得到純凈水,那原產地的山泉水便是最佳選擇了。

古人選水有五字要訣“清輕甘活冽”:清者,水質清澈,渾濁度低;輕者,水的硬度、水中離子濃度皆低;甘者,離子濃度低,水質甘甜、無雜味;活者,水里的溶氧量與二氧化碳含量高;冽者,清冽甘寒,二氧化碳含量豐富??偠灾?,言而總之,還是看水的硬度與酸堿度。
這樣一來,便也能夠解釋為什么有“不喝隔夜茶”和“活水還須活火烹”的說法了。
前面說了古人難以得到純凈水,故而只能選用雨雪水、泉水、井水等低硬度的水泡茶。如果水里的鐵離子含量高,茶湯便會呈現鐵銹色。在隨日升日落而作息的古代,因長時間靜置而氧化的茶湯夾雜著鐵銹色的混合。觀之,渾濁暗淡、令人不悅;飲之,苦澀腥麻、令人難咽。所以古人“不喝隔夜茶”的原因之一,便是茶多酚的氧化和鐵離子等的絡合沉淀,使得茶湯的色味俱損,又恐有細菌滋生之況。
至于“活水還需活火烹”的原因,大致為二:一是流水不腐,不易滋生病菌、微生物等;二是有焰之活火的熱值高,水里的氧氣與二氧化碳的溢出相對較少,可保持活水滋味的鮮爽特性。

贅言至此,我們可知相對純凈而偏弱酸性的水,是比較理想的泡茶水。故而,建議使用純凈水或城市生產的大桶水。況且,我們飲水的目的是為了補充體液,而非攝取營養(yǎng)物質。所以水里的離子含量再多,也是呈無機礦物質的存在,更不會被人體吸收。成年人每天的飲水量大概在2500ml左右,若想吸收礦物質和營養(yǎng)物質還是得依靠食物才行。
匆匆行文,許有言語未盡之處。但留于諸君議,俟后另文續(x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