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2期:閑話兜鍬,刀鍬甲族中與眾不同的單一物種屬

2022年第12期
前言:今天閑聊下刀鍬族中的單一物種屬。
刀鍬族(Dorcini)可以說是鍬甲中物種最豐富的族之一,其包含有22個屬,涵蓋了諸多大家耳熟能詳?shù)逆@甲物種,比如大鍬、扁鍬、鋸鍬、叉角鍬、小刀鍬等等,而這22個屬中也有一些單一物種的冷門屬,一屬一種,估計很多蟲友沒聽說過。
今天我們就挑這些物種來聊聊!
刀鍬族基本概況
刀鍬族22個鍬甲屬,按字母順序排列分別為:
阿鍬屬(Aulacostethus Waterhouse, 1869)
Chewlucanus Ikeda & Katsura, 2000
怪刀鍬屬 (Digonophorus Waterhouse, 1895)
?Dorcasoides Motschulsky, 1856
刀鍬/大鍬屬(Dorcus Macleay, 1819)
前鍬屬 (Epidorcus Séguy, 1954)
Eulepidius Westwood, 1874
小刀鍬屬( Falcicornis Planet, 1894)
孔銹鍬屬(Foraminis Nagai, 2010)
黑銹鍬屬 (Gnaphaloryx Burmeister, 1847)
六節(jié)鍬/叉角鍬屬 (Hexarthrius Hope, 1842)
鉗鍬屬(Kirchnerius Schenk, 2009)
姬扁鍬屬 (Metallactulus Ritsema, 1885)
微鍬屬(Microlucanus Bomans & Bartolozzi, 1993)
雙鉤鍬屬( Miwanus Huang & Chen, 2013)
Pachistaegus de Lisle, 1967
鋸鍬屬(Prosopocoilus Westwood, 1845)
擬鹿角鍬屬 (Pseudorhaetus Planet, 1899)
鹿角鍬屬 (Rhaetulus Westwood, 1871)
巨鹿鍬屬( Rhaetus Parry, 1864)
扁鍬屬 (Serrognathus Motschulsky, 1861)
多刺刀鍬屬( Sinodorcus Huang & Chen, 2013)
注:本文所涉及的刀鍬族物種分類參考自“全球生物物種名錄”官網(wǎng),該名錄由數(shù)百名全球分類學(xué)家維護(hù),每月更新物種數(shù)據(jù),以上分類不排除未來有調(diào)整。
以上各屬包含物種最多的分別是鋸鍬屬(Prosopocoilus)和大鍬屬(Dorcus),前者有131個物種,后者為130個物種,排名第三的小刀鍬屬( Falcicornis)有30個物種。

剩下各屬中,有7個為單一物種屬,一屬一種,具體為:Dorcasoides屬、Eulepidius屬、Microlucanus屬、Foraminis屬、雙鉤鍬屬(Miwanus)、多刺刀鍬屬(Sinodorcus)、巨鹿鍬屬(Rhaetus)都是,其中 Dorcasoides 屬已滅絕僅有化石;而雙鉤鍬、多刺刀鍬、巨鹿鍬雖為一屬一種,但相關(guān)物種都有2個或多個亞種。
下面就來詳細(xì)看看這些較為冷門的單一物種屬!
Dorcasoides屬
?Dorcasoides Motschulsky, 1856:刀鍬甲族中唯一已滅絕的屬,其僅有 “Dorcasoides bilobus Motschulsky, 1856” 一種,該種目前僅發(fā)現(xiàn)有石化(注),未見有活蟲;發(fā)表者表示其來自波羅的海琥珀,推測為新生代的第三個始新世時期,大約在 35-45 百萬年前,體長約為12mm。
注:全球范圍內(nèi)目前發(fā)現(xiàn)的鍬甲化石物種不少,涉及鎧鍬、大鍬、深山鍬、琉璃鍬等不少屬,后續(xù)有時間我們或許會整理下這方面的資料分享給大家。

Eulepidius 屬
Eulepidius Westwood, 1874:本屬僅有“Eulepidius luridus Westwood, 1874” 一種,分布于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北蘇門答臘省、楠榜?。?、婆羅洲(沙巴州克羅克山脈、西加里曼丹)等地區(qū),棲息地海拔約1400m。
注:日本方面將本種稱為“オオキバサビ”,個人學(xué)藝不精,不知道怎么翻此名。
Eulepidius luridus 鍬甲成蟲深棕色,體表刻點覆蓋有黃白色絨毛,整體看起來呈淺棕色;雄蟲大顎獨特,中央強烈內(nèi)彎成く字型,近基部呈三角形狀齒突;前胸背板前角圓潤,后方狹窄;六足脛節(jié)外緣無刺突;雌蟲大顎作為不對稱,左-側(cè)齒突呈分叉,右側(cè)為三角形狀。


小知識:種名“l(fā)uridus”拉丁語含有淡黃色、淺黃色的含義。
孔鍬屬 Foraminis
孔鍬屬(Foraminis Nagai, 2010):為2010年新建,屬名“Foraminis”表示“孔”的意思,本文這里暫稱其為孔鍬屬,僅包含孔銹鍬(Foraminis perforatus,注)一種,該種原為黑銹鍬屬物種(Gnaphaloryx perforatus)。
注:種名“perforatus”含有穿孔、穿透的含義,外加其體表特征,本文將此種稱為孔銹鍬。另,我國臺灣地區(qū)出版的《鍬形蟲日記簿》將其稱為“三牙鍬”(見下圖),只因本種頭部中央有發(fā)達(dá)的頭角這一特征。

孔銹鍬
分布:馬來半島以及印尼蘇門答臘和婆羅洲地區(qū),棲息地海拔約1000~1400米,發(fā)生季約為每年的1~5月,雄蟲最大體長約31.3mm。
外觀:成蟲全身灰褐色,覆蓋有淡黃色的細(xì)小鱗片狀毛,看起來形似生銹;頭部和前胸背板的小圓孔大而淺,鞘翅上的穿孔更小、更深且更規(guī)則地分布。

雄蟲大顎細(xì)長左右不對稱,端部分叉,近端部有不同大小的齒突,右顎齒突更接近端部;頭部大,前緣內(nèi)凹,兩側(cè)緣筆直近乎平行,頭部中央有一枚發(fā)達(dá)的頭角且端部略下彎曲;前胸背板前角圓潤,側(cè)邊緣較直,基部邊緣平直;鞘翅基本和前胸背板同寬;前足脛節(jié)外緣有5個刺突。

微鍬屬 Microlucanus
微鍬屬(Microlucanus Bomans & Bartolozzi, 1993):1993年創(chuàng)建,屬名“Microlucanus”中的“Micro”源自希臘語“μικρ??”(含有小的意思),再加后綴“l(fā)ucanus”組成,本文這里暫稱其為微鍬屬。本屬僅有格林斯拉德微鍬(Microlucanus greensladeae )一種。
小知識:種名“greensladeae”源自本種的收藏者,CSIRO(澳大利亞聯(lián)邦科學(xué)與工業(yè)研究組織)昆蟲學(xué)部訪問學(xué)者佩內(nèi)洛普·格林斯拉德(Penelope Greenslade)博士。
格林斯拉德微鍬
分布:所羅門群島,基準(zhǔn)產(chǎn)地:瓜達(dá)爾卡納爾島,發(fā)生期可能集中于每年12月~來年5月,應(yīng)為地棲物種,雄蟲體長約7.8~11.4mm,雌蟲約8.2~10.0mm。
外觀:雄蟲灰褐色,大顎粗短,表面扁平有密集刻點,端部尖銳略內(nèi)彎,基部為雙齒,之后為1~2個小齒突;頭部密布粗大刻點,前角圓潤;前胸背板表面刻點和頭部相似,側(cè)邊緣為圓鈍鋸齒狀;鞘翅呈褐色強烈凸出,表面光滑無刻點,有稀疏的金色短毛,沿邊緣為紅色的窄斑紋;前足脛節(jié)外緣有2-3小刺突,中后足脛節(jié)有2個刺突,跗節(jié)非常短。

雌蟲和雄蟲類似,但大顎更短更內(nèi)彎,且內(nèi)緣中部只有一個雙齒突,鞘翅頂端斜面較粗糙。
格林斯拉德微鍬成蟲無內(nèi)翅,同時鞘翅端部具有兩性形態(tài)特征:雄蟲該區(qū)域光滑有光澤,而雌蟲并沒有這種情況。此外,雄蟲鞘翅表面刻點有白色絲狀分泌物,雌蟲則沒有。
雙鉤鍬屬 Miwanus
雙鉤鍬屬( Miwanus Huang & Chen, 2013):早前雙鉤鍬曾歸于鋸鍬屬,《中華鍬甲2》將其升級獨立并創(chuàng)建雙鉤鍬屬。
本屬包含雙鉤鍬(Miwanus formosanus)一種,但該種有4個亞種,分別為:原名亞種(M.formosanus formosanus)、越南亞種(M.formosanus capricornus)、廣東亞種(M.formosanus kishidai)、華中亞種(未定名種,Miwanus formosanus spp.incert)。

雙鉤鍬原名亞種:分布于我國臺灣全島海拔500-1800m山區(qū),有明顯趨光性,屬于小型,雄蟲體長約19~39mm,雌蟲約15~22mm。
成蟲體色棕褐至黑褐,雄蟲體型修長(但相對小于其他亞種),大顎短而細(xì)扁,端部有很強的內(nèi)彎,腹面腿節(jié)顏色相對較暗,兩端為黑色。
巨鹿鍬屬 Rhaetus
巨鹿鍬屬( Rhaetus Parry, 1864):僅巨鹿鍬(也稱金剛大鹿角鍬,Rhaetus westwoodi )一種,含有兩個亞種(原名亞種和獨龍江亞種),屬于大型鍬甲,對本種感興趣的蟲友應(yīng)該不在少數(shù)。
小知識:種名“westwoodi”源自英國昆蟲學(xué)家約翰·奧巴迪亞·韋斯特伍德(John Obadiah Westwood,1805年~1893年)。
原名亞種(R.westwoodi westwoodi):分布我國西藏及印度北部、緬甸北部等地區(qū),日本Bekuwa飼育紀(jì)錄為94.1mm(2017年),野外紀(jì)錄個體為97.1mm。

雄蟲大顎基部有較大的內(nèi)齒向斜下方突出,大顎上內(nèi)齒較小,端部末梢有分叉,整個大顎呈現(xiàn)圓弧形彎曲,光澤度較強,前胸背板側(cè)邊緣左右不對稱的個體較多。

獨龍江亞種(R.westwoodi kazumiae):分布于云南西北地區(qū)(獨龍江)及緬甸北部,體型小于原名亞種,Bekuwa飼育紀(jì)錄87.3mm(2009)。
相比原名亞種,巨鹿鍬獨龍江亞種雄蟲大顎有明顯的大內(nèi)齒,但基部內(nèi)齒不發(fā)達(dá)(從背后可能看不到該內(nèi)齒),大顎中央位置彎曲度較弱,端部末梢沒有分叉情況,大顎光澤度也較弱。
多刺刀鍬屬 Sinodorcus
多刺刀鍬屬( Sinodorcus Huang & Chen, 2013):2013年出版的《中華鍬甲2》新建多刺刀鍬屬,僅有多刺刀鍬(Sinodorcus sawaii)一種,包含原名亞種和越南亞種。在新成立多刺刀鍬屬前,這兩個物種歸于刀鍬/大鍬屬。

原名亞種(S.sawaii sawaii):分布于福建、浙江,雄蟲大顎短且僅有一枚形狀非常特殊的寬闊內(nèi)齒,內(nèi)緣光滑且圓凸,雌雄蟲中后腿脛節(jié)有3~5枚刺突,小型雄蟲可能僅有一個刺突。
越南亞種(S.sawaii norikoae):分布越南中部,其特征為雄蟲大顎較短呈直線狀,內(nèi)齒形狀寬闊獨特,前緣凸起,頭部有較大且密集的刻點,頭盾呈長方形狀態(tài),雌雄蟲體色均為黑色,前胸和鞘翅有較強的光澤感,但大型雄蟲光澤感略差些。
后記
今天就先到這里!今年的蟲季已經(jīng)進(jìn)入尾聲,抓緊最后的時期哦!
參考文獻(xiàn)
1、Bomans, H. E., & Bartolozzi, L. (1996). Description of Microlucanus greensladeae n.gen. n.sp. from the Solomon Islands and check-list of the stag beetle fauna of Bougainville and the Solomon Islands.
2、《中華鍬甲2》
以上如有錯誤還望指正,感謝閱讀!
注:歡迎轉(zhuǎn)載,標(biāo)明出處即可!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