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第三夜 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2023-08-15 12:52 作者:芷含R  | 我要投稿

苦苦思索兩周之后,青年再次來到哲人的書房。自由是什么?我為什么不能獲得自由?真正束縛我的究竟是什么?青年被布置的作業(yè)實在是太沉重,根本無法找出合適的答案。青年越想越感覺自己缺少自由。

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

青年:您上次說今天要討論自由吧?

哲人:是的,你考慮過自由是什么了嗎?

青年:這我己經(jīng)仔細考慮過了。

哲人:得出結(jié)論了嗎?

青年:哎呀,沒得出結(jié)論。但是,有一個不是我自己的想法,而是從圖書館發(fā)現(xiàn)的這么一句話,就是:“貨幣是被鑄造的自由?!彼峭铀纪滓蛩够男≌f屮出現(xiàn)的一句話?!氨昏T造的自由”這種說法是何等的痛快??!我認為這是一句非常精辟的話,它一語道破了貨幣的本質(zhì)。

哲人:的確如此。如果要坦率地說出貨幣所帶來的東西的本質(zhì)的話,那或許就是自由。這大概也可以被稱為名言。不過,也不可以據(jù)此就說“自由就是貨幣”吧?

青年:完全正確。也有能夠通過金錢得到的自由。而且,那種自由一定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大。因為事實上,衣食住行的一切都是由金錢來支撐。雖說如此,但是否只要有巨額財富,人就能夠獲得自由呢?我認為不是,也相信不是。我認為人的價值、人的幸福不是可以用金錢買到的東西。

哲人:那么,假設(shè)你得到了金錢方而的自由,但仍然無法獲得幸福。這種時候,你所剩的是什么樣的煩惱和什么樣的不自由呢?

青年:那就是先生再三提到的人際關(guān)系了。這一點我也仔細想過了。例如,盡管擁有巨額財富,但卻找不到愛的人;沒有能夠稱得上是知己的朋友,甚至被大家所厭惡。這都是極大的不幸。

另一個一直縈繞在我腦海里的就是“羈絆”這個詞語。我們其實都掙扎般地活在各種各樣的“羈絆”之中——不得不和討厭的人交往,不得不忍受討厭的上司的嘴臉等。請您想象一下,如果能夠從煩瑣的人際關(guān)系中解放出來的話,那會有多么輕松?。?/p>

但是,這種事任何人都做不到。無論我們走到哪里都被他人包圍著,都是活在與他人的關(guān)系之中的社會性的“個人”,無論如何都逃不出人際關(guān)系這張堅固的大網(wǎng)。阿德勒所說的“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guān)系”這句話真可謂是真知灼見啊。一切的事情最終都會歸結(jié)到這一點上。

哲人:這的確很重要。請你再深入考慮一下,到底是人際關(guān)系中的什么剝奪了我們的自由呢?

青年:就是這一點!就是先生您上次說的是把別人當(dāng)成“敵人”還是“伙伴”這一點。您說如果能夠把別人看成“伙伴”,那么對世界的看法也會隨之改變。這種說法我完全可以接受。我上次回去的時候也已經(jīng)完全認可了這一看法。但是,再仔細一想,覺得人際關(guān)系中還有些無法僅僅用這一道理來解釋的要素。

哲人:比如呢?

青年:最簡單易懂的就是父母的存在。對于我來說,無論怎么想“父母”都不是“敵人”,特別是在孩童時代,他們作為最大的庇護者養(yǎng)育和守護了我。關(guān)于這一點,我真心實意地滿懷感激。

不過,我父母是非常嚴厲的人。上一次我也說過,父母常常拿我和哥哥比,并且毫不認可我。同時,對于我的人生,他們也總是指手畫腳。比如常常說些“要好好學(xué)習(xí)”“不要跟那樣的朋友來往”“至少得上這個大學(xué)”或者“必須選擇這樣的工作”之類的話。這種要求是一種極大的壓力,也是一種羈絆。

哲人:最后你是怎么做的呢?

青年:在上大學(xué)之前,我一直認為不能無視父母的意愿,所以總是既煩惱又反感。但事實上,我在不知不覺間就把自己的希望和父母的希望重合在了一起。雖然工作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選的。

哲人:這么一說才想起來,我還沒有問過你的職業(yè)是什么呢?

青年:我現(xiàn)在是大學(xué)圖書館的管理員,而我的父母則希望我像哥哥一樣繼承父親的印刷工廠。因此,自從我就職以來,與父母的關(guān)系就多少有些不愉快。

如果對方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敵人”一樣的存在,那我就根本不會苦惱吧。因為無論對方怎么干涉,只要無視就可以了。但對我來說,父母不是“敵人”。是不是伙伴暫且不論,但至少不是應(yīng)該稱為“敵人”的存在。因為關(guān)系實在是太親近了,所以根本不能無視其意愿。

哲人:當(dāng)你按照父母的意愿選擇大學(xué)的時候,你對父母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呢?

青年:很復(fù)雜。雖然也有怨氣,但另一方面又有一種安心感。心里想:“如果是這個學(xué)校的話,應(yīng)該能夠得到父母的認可吧。”

哲人:那么,“能夠得到認可”又是指什么呢?

青年:哈,請您不要兜著圈子地做誘導(dǎo)詢問。先生您應(yīng)該也知道,就是所謂的“認可欲求”,人際關(guān)系的煩惱都集中在這一點上。我們在活著時常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可。正因為對方不是令人討厭的“敵人”,所以才想要得到那個人的認可!對,我就是想要得到父母的認可!

哲人:明白了。關(guān)于現(xiàn)在這個話題,我要先說一下阿德勒心理學(xué)的-個大前提。阿德勒心理學(xué)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

青年:否定認可欲求?

哲人:根本沒必要被別人認可,也不要去尋求認可。這一點必須事先強調(diào)一下。

青年:哎呀,您在說什么呢!認可欲求不正是推動我們?nèi)祟愡M步的普遍欲求嗎?!

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哲人:得到別人的認可的確很讓人高興。但是,要說是否真的需要被人認可,那絕對不是。人原本為什么要尋求認可呢?說得再直接一些,人為什么想要得到別人的表揚呢?

青年:答案很簡單。只有得到了別人的認可,我們才能體會到“自己有價值”。通過別人的認可,我們能夠消除自卑感,可以增加自信心。對,這就是“價值”的問題。先生您上次不也說過嗎?自卑感就是價值判斷的問題。我正是因為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所以才一直活在自卑之中!

哲人:那么,我們用一個身邊的例子來考慮一下。比如,假設(shè)你在工作單位撿了垃圾。但是,周圍的人根本沒人注意到這一點;或者即使注意到了,也沒有人說一句感謝或表揚的話。那么,你以后還會繼續(xù)檢垃圾嗎?

青年:這真是一個困難的問題啊。如果沒有得到任何人的感謝,那也許以后就不會再繼續(xù)去做了吧。

哲人:為什么呢?

青年:撿垃圾是“為了大家”。為了大家流汗受累,卻連一句感謝的話都得不到。如果這樣的話也許就不想再做下去了吧。

哲人:認可欲求的危險就在這里。人究竟為什么要尋求別人的認可呢?其實,很多情況下都是因為受賞罰教育的影響。

青年:賞罰教育?

哲人:如果做了恰當(dāng)?shù)氖虑榫湍軌虻玫奖頁P,而如果做了不恰當(dāng)?shù)氖虑榫蜁艿綉土P。阿德勒嚴厲批判這種賞罰式的教育。在賞罰式教育之下會產(chǎn)生這樣一種錯誤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沒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沒人懲罰,我也做壞事”。是先有了希望獲得表揚這個目的,所以才去撿垃圾。并且,如果不能夠得到任何人的表揚,那就會很憤慨或者是下決心再也不做這樣的事情。很明顯,這是一種不正常的想法。

青年:不對!請您不要把話題縮??!我不是在討論教育。希望得到喜歡的人的認可、希望被身邊的人接納,這都是非常自然的欲求!

哲人:你犯了一個大大的錯誤。其實,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

青年:您說什么?

哲人:你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我也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

青年:不不,這是非常自私的論調(diào)!您是說要只為自己著想、自以為是地活著嗎?

哲人:在猶太教教義中有這么一句話:“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說為誰活著,那當(dāng)然是為你自己。假如你不為自己而活的話,那誰會為你而活呢?我們最終還是為自己活著。沒理由不可以這樣想。

青年:先生您還是中了虛無主義之毒!您是說人們都可以為自己活著?這是多么卑劣的想法??!

哲人:這并不是虛無主義,而且正相反。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青年:什么意思?

哲人:過于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而且,請你記住,假如說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當(dāng)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也不可以發(fā)怒。這也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事情。

青年:不對!這簡直是一種徹底顛覆我們的社會的論調(diào)!我們都有認可欲求。但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首先自己得先認可別人。正因為我們認可了他人、認可了不同的價值觀,我們才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通過這種相互認可,我們才建立起了“社會”!先生您的主張誘導(dǎo)人孤立甚至對立,是一種令人唾棄的危險思想!是足以挑起不信任感和猜忌心的惡魔式的教唆!

哲人:哈哈哈,你用的詞可真有意思。沒必要那么激動,咱們一起來想想吧。得不到認可就非常痛苦,如果得不到別人和父母的認可就沒有自信。那么,這樣的人生能稱得上健全嗎?例如,有人會想:“因為神在看著,所以要積累善行。”但這是與“因為沒有神,所以可以無惡不作”之類的虛無主義相對的一種思想。即使神并不存,在即使無法得到神的認可,我們也必須要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且,正是為了克服無神世界的虛無主義才更有必要否定他人的認可。

青年:這和神的事情根本沒關(guān)系!請您更加認真、更加直接地考慮一下活在俗世中的人們的心!

例如,希望獲得社會性認可的認可欲求又會怎么樣呢?為什么人想要在工作中出人頭地呢?為什么人要追求地位和名譽呢?這是一種希望被社會整體認可的認可欲求吧!

哲人:那么,得到了認可就真的會幸福嗎?獲得了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就能體會到幸福嗎?

青年:哎呀,這個嘛……

哲人:想要取得別人認可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會采取“滿足別人的期待”這一手段,這其實都是受“如果做了恰當(dāng)?shù)氖虑榫湍軌虻玫奖頁P”這種賞罰教育的影響。但是,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標(biāo)成了“滿足別人的期待”,那工作就會變得相當(dāng)痛苦吧。因為那樣就會一味在意別人的視線、害怕別人的評價,根本無法做真正的自己。也許你會感到意外,但事實上,來接受心理咨詢輔導(dǎo)的人幾乎沒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惱于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滿足父母或老師的期待,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青年:那么,您是說要我做一個任性自私的人嗎?

哲人:并不是旁若無人地任意橫行。要理解這一點,需要先了解阿德勒心理學(xué)中的“課題分離”這一主張。

青年:……課題分離?這可是個新詞啊。那我就聽聽吧。

青年的焦躁情緒達到了頂點。要否定認可欲求?不要滿足別人的期待?要為自己活著?這位哲學(xué)家究竟在說什么呢?認可欲求不正是人與他人交往形成社會的最大動機嗎?青年心里默默地想:如果這個“課題分離”的主張不能說服我的話,我這一生都不可能再接受眼前的這個男人和阿德勒了!

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

哲人:例如,有一個不愛學(xué)習(xí)的孩子,不聽課、不寫作業(yè)甚至連教科書都忘在學(xué)校。那么,如果你是父母的話,你會怎么做呢?

青年:當(dāng)然是想盡一切辦法地讓其學(xué)習(xí)呀!上輔導(dǎo)班、請家庭教師,有時候甚至還可能會扯耳朵。這就是父母的責(zé)任和義務(wù)吧。實際上我就是這樣長大的——做不完當(dāng)天的作業(yè),父母就不讓吃晚飯。

哲人:那么,我再問你一個問題。被這種強制性的手段強迫學(xué)習(xí),那你最終喜歡上學(xué)習(xí)了嗎?

青年:很遺憾,沒能喜歡上學(xué)習(xí)。為了學(xué)?;蛘呖荚嚨膶W(xué)習(xí)只是應(yīng)付而已。

哲人:明白了。那么,我就從阿德勒心理學(xué)的基本原理開始說起。例如,當(dāng)眼前有“學(xué)習(xí)”這個課題的時候,阿德勒心理學(xué)會首先考慮“這是誰的課題”。

青年:誰的課題?

哲人:孩子學(xué)不學(xué)習(xí)或者跟不跟朋友玩,這原本是“孩子的課題”,而不是父母的課題。

青年:您是說這是孩子應(yīng)該做的事嗎?

哲人:坦率說的話,就是如此。即使父母代替孩子學(xué)習(xí)也沒有任何意義吧?

青年:哎呀,那倒是。

哲人:學(xué)習(xí)是孩子的課題。與此相對,父母命令孩子學(xué)習(xí)就是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如果這樣的話,那肯定就避免不了沖突。因此,我們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fā),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

青年:分離之后再怎么做呢?

哲人:不干涉他人的課題。僅此而己。

青年:……僅此而已嗎?

哲人:基本上,一切人際關(guān)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guān)系就會發(fā)生巨大改變。

青年:我還是不太明白,究竟如何辨別“這是誰的課題”呢?實際上,在我看來讓孩子學(xué)習(xí)是父母的責(zé)任和義務(wù)。因為,幾乎沒有真心喜歡學(xué)習(xí)的孩子,而父母則是孩子的保護人。

哲人: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jié)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dān)?”如果孩子選擇“不學(xué)習(xí)”這個選項,那么由這種決斷帶來的后果一一例如成績不好、無法上好學(xué)校等——最終的承擔(dān)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說,學(xué)習(xí)是孩子的課題。

青年:不不,根本不對!為了不讓這種事態(tài)發(fā)生,既是人生前輩又是保護人的父母有責(zé)任告誡孩子“必須好好學(xué)習(xí)!”。這是為孩子著想,而不是妄加干涉?!皩W(xué)習(xí)”或許是孩子的課題,但“讓孩子學(xué)習(xí)”卻是父母的課題。

哲人:的確,世上的父母總是說“為你著想”之類的話。但是,父母們的行為有時候很明顯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虛榮又或者是支配欲。也就是說,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我”,正因為察覺到了這種欺騙行為,孩子才會反抗。

青年:那么您是說,即使孩子完全不學(xué)習(xí),那也是孩子自己的課題,所以要放任不管嗎?

哲人:這一點需要注意。阿德勒心理學(xué)并不是推崇放任主義。放任是一種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態(tài)度。而阿德勒心理學(xué)的主張不是如此,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各的基礎(chǔ)上對其加以守護。如果就學(xué)習(xí)而言,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課題,在他想學(xué)習(xí)的時候父母要隨時準(zhǔn)備給予幫助,但絕不對孩子的課題妄加干涉。在孩子沒有向你求助的時候不可以指手畫腳。

青年:這不僅僅限于親子關(guān)系吧?

哲人:當(dāng)然。例如,阿德勒心理學(xué)的心理咨詢輔導(dǎo)認為,被輔導(dǎo)者是否改變并不是輔導(dǎo)顧問的課題。

青年:您說什么?

哲人:接受心理咨詢輔導(dǎo)之后,被輔導(dǎo)者下什么樣的決心、是否改變生活方式,這都是被輔導(dǎo)者本人的課題,輔導(dǎo)顧問不能干涉。

青年:不不,怎么能有那么不負責(zé)任的態(tài)度呢?

哲人:當(dāng)然,輔導(dǎo)顧問要竭盡全力地加以援助,但不可以妄加干涉。某個國家有這么一句諺語: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阿德勒心理學(xué)中的心理咨詢輔導(dǎo)以及對別人的一切援助都遵循這個要求。倘若無視本人的意愿而強迫其“改變”,那結(jié)果只會是日后產(chǎn)生更加強烈的反作用。

青年:輔導(dǎo)顧問不改變被輔導(dǎo)者的人生嗎?

哲人: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課題

青年:那么,閉居在家的情況怎么樣呢?也就是像我朋友那樣的情況。即使那樣,您依然要說“課題分離”“不可以干涉”“跟父母無關(guān)”之類的話嗎?

哲人:是否從閉居在家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或者如何解脫出來,這些原則上是應(yīng)該由本人自己解決的課題,父母不可以干涉。雖說如此,但畢竟不是毫無關(guān)系的陌生人,所以需要施以某些援助。最重要的是,孩子在陷入困境的時候是否想要真誠地找父母商量或者能不能從平時開始就建立起那種信賴關(guān)系。

青年:那么,假如先生您的孩子閉居在家,您會怎么辦呢?請您不要作為哲學(xué)家而是作為一個父親來回答這個問題。

哲人:首先,我會斷定“這是孩子的課題”。對孩子的閉居狀態(tài)不妄加干涉也不過多關(guān)注。而且,告訴孩子在他困惑的時候我隨時準(zhǔn)備給予援助。如此一來,察覺到父母變化的孩子也就不得不考慮一下今后該如何做這一課題了。他可能會尋求援助,也可能會自己想辦法解決。

青年:如果閉居在家的真是自己的孩子,您也能夠那么想得開嗎?

哲人:苦惱于與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認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傊褪前押⒆拥恼n題也看成是自己的課題,總是只考慮孩子,而當(dāng)意識到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失去了自我。但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負孩子的課題,孩子依然是獨立的個人,不會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孩子的學(xué)習(xí)、工作、結(jié)婚對象或者哪怕是日常行為舉止都不會完全按照父母所想。當(dāng)然,我也會擔(dān)心甚至?xí)胍ジ缮?。但是,剛才我也說過:“別人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青年:您是說就連家人也要劃清界限?

哲人:正因為是關(guān)系緊密的家人,才更有必要有意識地去分離課題。

青年:這太奇怪了!先生,您一方面宣揚愛,另一方面又去否定愛。如果那樣與別人劃清界限的話,豈不是誰都不能信任了嗎?!

哲人:信任這一行為也需要進行課題分離。信任別人,這是你的課題。但是,如何對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對方的課題了。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強加給別人的話,那就變成粗暴的“干涉”了。

即使對方不如自己所愿也依然能夠信任和愛嗎?阿德勒所說的“愛的課題”就包括這種追問。

青年:太難了!這太難了!

哲人:當(dāng)然。但請你這樣想,干涉甚至擔(dān)負起別人的課題這會讓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為自己的人生而苦惱——這種苦惱源于人際關(guān)系——那首先請弄清楚“這不是自己的課題”這一界限;然后,請丟開別人的課題。這是減輕人生負擔(dān),使其變得簡單的第一步。

放下別人的課題,煩惱輕輕飛走

青年:……我還是不能理解。

哲人:那么,假設(shè)你父母強烈反對你所選的工作。實際上他們也反對吧?

青年:是的,雖然沒有正面地激烈反對過,但話里話外常帶著嫌棄的意思。

哲人:那么,假設(shè)他們進行了更加直接、更加激烈的反對,父親大發(fā)雷霆,母親痛哭流涕,總之都想方設(shè)法地反對,甚至威脅說絕對不會承認圖書管理員兒子,如果不和哥哥一起繼承家族事業(yè)就與你斷絕親子關(guān)系。但是,如何克服這種“不認可”的感情,那并不是你的課題,而是你父母的課題。你根本不需要在意。

青年:不,請等一下!先生您是說“無論讓父母多么傷心都沒有關(guān)系”嗎?

哲人:沒有關(guān)系。

青年:不是幵玩笑吧!哪里有推崇不孝順的哲學(xué)呀!

哲人:關(guān)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青年:別人如何看自己,無論是喜歡還是討厭,那都是對方的課題而不是自己的課題。先生您是這個意思嗎?

哲人:分離就是這么回事。你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所以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那么,人為什么會如此在意別人的視線呢?阿德勒心理學(xué)給出的答案非常簡單,那就是因為你還不會進行課題分離。把原本應(yīng)該是別人的課題也看成是自己的課題。請你想想前面那位老婆婆說的“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那句話。她的話一語道破了課題分離的核心。看到你的臉的別人怎么想,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青年:哎呀,道理是明白,理性上也可以接受!但是,感性上無法接受這種蠻橫的論調(diào)!

哲人:那么,請你從別的角度考慮一下。假設(shè)有人正苦惱于公司的人際關(guān)系。有一個毫不講理的上司一遇到事情就大發(fā)雷霆。無論你怎么努力,他都不給予認可,甚至都不好好聽你說話。

青年:我的上司就是這樣的人。

哲人:但是,要想獲得這個上司的認可,你最先應(yīng)該想到的或許就是“工作”吧?但工作并不是用來討公司同事歡心的事情。上司討厭你。而且,毫無理由地討厭你。如果是這樣,你就沒有必要主動去迎合他。

青年:按道理來講是這樣。但是,對方可是自己的上司啊!如果被頂頭上司疏遠的話,那就無法工作。

哲人:這也是阿德勒所提到的“人生的謊言”。因為被上司疏遠所以無法工作,我工作干不好全是因為那個上司。說這種話的人其實是搬出上司來做“干不好工作”的借口。就像患上臉紅恐懼癥的那個女學(xué)生一樣,你也需要一個“討厭的上司”的存在,以便在心里想:“只要沒有這個上司,我就可以更好地工作。”

青年:哎呀,先生您并不了解我和上司的關(guān)系!請不要妄加猜測!

哲人:這就是與阿德勒心理學(xué)的根本原則緊密相關(guān)的討論。如果生氣的話,就根本無法冷靜思考。認為“因為有那樣一個上司,所以無法好好工作”,這完全是原因論。請不要這樣想,而是要反過來這樣看:“因為不想工作,所以才制造出一個討厭的上司。”或者認為:“因為不愿意接受無能的自己,所以才制造出一個無能的上司?!边@就成了目的論式的想法。

青年:用先生您自己主張的目的論來看也許是這樣,但我的情況并不是這樣!

哲人:那么,假如你會進行課題分離又會如何呢?也就是說,無論上司怎么蠻不講理地亂發(fā)脾氣,那都不是“我”的課題。毫不講理這件事情是上司自己應(yīng)該處理的課題,既沒必要去討好,也沒必要委曲求全,我應(yīng)該做的就是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正確處理自己的課題。如果你能夠這樣去理解,事情就會截然不同了。

青年:但是,那……

哲人:我們都苦惱于人際關(guān)系。那也許是你與父母或哥哥之間的關(guān)系又或許是工作上的人際關(guān)系。而且,上一次你也說過吧?希望獲得更加具體的方法。

我的建議是這樣。首先要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然后進行課題分離——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冷靜地劃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xué)給出的具體而且有可能徹底改變?nèi)穗H關(guān)系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

青年:……是呀,先生您之前說今天的議題是“自由”,這一點我漸漸看出來了呀。

哲人:是的,我們馬上就要說到“自由”了。

砍斷“格爾迪奧斯繩結(jié)”

青年:的確,如果能夠理解并實踐課題分離原則的話,人際關(guān)系會一下子變得自由。但是,我還是不能接受!

哲人:你請講。

青年:課題分離作為道理來講完全正確。別人怎么看我怎么評價我,這是別人的課題,我無法左右。我只需要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做自己應(yīng)該做的事情。這簡直可以稱為“人生的真理'

但請您想一想,這種在自己和別人之間嚴格劃清界限的生存方式在倫理上或者道德上能講得通嗎?別人因擔(dān)心自己而伸出的手也粗暴地推開并說:不要干涉我!”這不是踐踏別人的好意嗎?

哲人:你知道亞歷山大大帝這個人物嗎?

青年:亞歷山大大帝?是的,在世界史課上學(xué)過……

哲人:是活躍于公元前4世紀(jì)的馬其頓國王。他在遠征波斯領(lǐng)地呂底亞的時候,神殿里供奉著一輛戰(zhàn)車。戰(zhàn)車是曾經(jīng)的國王格爾迪奧斯捆在神殿支柱上的。當(dāng)?shù)亓鱾髦@樣一個傳說:“解開這個繩結(jié)的人就會成為亞細亞之王?!边@是一個很多技藝高超的挑戰(zhàn)者都沒有解開的繩結(jié)。那么,你認為而對那個繩結(jié)的亞歷山大大帝會怎么做呢?

青年:是非常巧妙地解開了繩結(jié),不久便成了亞細亞之王吧?

哲人:不,并非如此。亞歷山大大帝一看繩結(jié)非常牢固,于是便立即取出短劍將其一刀兩斷。

青年:什么?!

哲人:據(jù)傳,當(dāng)時他接著說道:“命運不是靠傳說決定而要靠自己的劍開拓出來。我不需要傳說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劍去開創(chuàng)命運?!闭缒闼私獾哪菢?,后來他成了統(tǒng)治自中東至西亞全域的帝王。而“格爾迪奧斯繩結(jié)”也成了一段有名的逸聞。像這樣盤綜錯節(jié)的繩結(jié)也就是人際關(guān)系中的“羈絆”,己經(jīng)無法用普通方法解開了,必須用全新的手段將其切斷。我在說明“課題分離”的時候總是會想起格爾迪奧斯繩結(jié)。

青年:但是,并不是誰都能夠成為亞歷山大大帝呀。正因為他切斷繩結(jié)的事情無人能做,所以才會至今仍然作為英雄式的傳說被流傳吧?課題的分離也是一樣,即使明白揮劍斬斷即可,但還是做不到。因為如果完成了課題分離,那最終就連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也會被切斷。如此一來,人就會陷入孤立。先生您所說的課題分離完全無視人的感情,又如何能夠靠它來構(gòu)筑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呢?

哲人:可以構(gòu)筑。課題分離并不是人際關(guān)系的最終目標(biāo),而是入口。

青年:入口?

哲人:例如,讀書的時候如果離得太近就會什么都看不見。同樣,要想構(gòu)筑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果距離太近,貼在一起,那就無法與對方正面對話。

雖說如此,但距離也不可以太遠。父母如果一味訓(xùn)斥孩子,心就會疏遠。如果這樣的話,孩子甚至都不愿與父母商量,父母也不能提供適當(dāng)?shù)脑?。伸伸手即可觸及,但又不踏入對方領(lǐng)域,保持這種適度距離非常重要。

青年:即使親子關(guān)系也需要保持距離嗎?

哲人:當(dāng)然。你剛才說課題分離是肆意踐踏對方好意。這其實是一種受“回報”思想束縛的想法。也就是說,如果對方為自己做了什么一一即使那不是自己所期望的事情——自己也必須給予報答。這其實并非是不辜負好意,而僅僅是受回報思想的束縛。無論對方做什么,決定自己應(yīng)該如何做的都應(yīng)該是自己。

青年:您是說,我所說的羈絆的本質(zhì)其實是回報思想?

哲人:是的。如果人際關(guān)系中有“回報思想”存在,那就會產(chǎn)生“因為我為你做了這些,所以你就應(yīng)該給予相應(yīng)回報”這樣的想法。當(dāng)然,這是一種與課題分離相悖的思想。我們既不可以尋求回報,也不可以受其束縛。

青年:嗯。

哲人:但是,有些情況下不進行課題分離而是干涉別人的課題會更加容易。例如孩子總是系不上鞋帶,對繁忙的母親而言,直接幫孩子系上要比等著孩子自己系上更快。但是,這種行為是一種干涉,是在剝奪孩子的課題。而且,反復(fù)干涉的結(jié)果會是孩子什么也學(xué)不到,最終還會失去面對人生課題的勇氣。阿德勒說:“沒有學(xué)會直面困難的孩子最終會想要逃避一切困難?!?/p>

青年:但是,這種想法也太枯燥了!

哲人:亞歷山大大帝切斷格爾迪奧斯繩結(jié)的時候也有人這么想。他們認為繩結(jié)只有用手解開才有意義,用劍斬斷是不對的做法,亞歷山大誤解了神諭。阿德勒心理學(xué)中有反常識的方面:否定原因論、否定精神創(chuàng)傷、采取目的論;認為人的煩惱全都是關(guān)于人際關(guān)系的煩惱;此外,不尋求認可或者課題分離也全都是反常識的理論。

青年:……不,不可能!我根本做不到!

哲人:為什么?

哲人剛開始談到的“課題分離”的內(nèi)容太具沖擊性。的確,當(dāng)認為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guān)系的時候,課題分離的確有用。只要擁有這個觀點,世界就會變得簡單。但是,這只是一種冷冰冰的說教,根本感覺不到一絲人性的溫暖。怎么能夠接受這種哲學(xué)呢?青年從椅子上站起來大聲控訴。

對認可的追求,扼殺了自由

青年:我一直都心懷不滿!世上的長者們常常會對年輕人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且說這話的時候臉上還帶著像理解者或者是朋友般的笑。但是,這樣的話恐怕也就對那些跟自己沒有什么關(guān)系也不必負責(zé)任的陌生年輕人說說而己吧!

另一方面,父母或老師會給出一些“要上那個學(xué)?!被蛘摺暗谜乙环莅捕ǖ墓ぷ鳌敝惖臒o趣指示,這其實并不僅僅是一種干涉,反而是一種負責(zé)任的表現(xiàn)。正因為關(guān)系親近才會認真地為對方的將來考慮,所以才說不出“做自己喜歡的事”之類的不負責(zé)任的話!先生您也一定會像理解者一樣對我說“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吧。但是,我并不相信別人的這種話!這是一種就像輕輕拂去落在肩上的毛毛蟲一樣極其不負責(zé)任的話!假如有人將那只毛毛蟲踩死了,先生一定會冷冷地說一句“那不是我的課題”便揚長而去吧!什么課題分離呀?太沒人性啦!

哲人:呵呵呵。你有些不冷靜啊??偠灾?,你在某種程度上希望被干涉或者希望他人來決定自己的道路嗎?

青年:也許是吧!是這么回事!別人對自己抱有怎樣的期待或者自己被別人寄予了什么樣的希望,這并不難以判斷。另一方面,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卻非常難。自己期望什么、想要成為什么、希望過怎樣的人生,這些都很難具體把握。如果認為人人都有明確的夢想或目標(biāo),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先生難道連這也不明白嗎?!

哲人:的確,按照別人的期待生活會比較輕松,因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了別人,比如走在父母鋪好的軌道上。盡管這里也會有各種不滿,但只要還在軌道了走著就不會迷路。但是,如果要自己決定自己的道路,那就有可能會迷路,甚至也會面臨著“該如何生存”這樣的難題。

青年:我尋求別人的認可就在于此!剛剛先生也提到了神的話題,如果是人人都相信神的時代,“神在看著”就有可能成為自律的規(guī)范。或許只要得到了神的認可,那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求別人的承認了。但是,那樣的時代早己經(jīng)結(jié)束了。如果是這樣,那就只能靠“別人在看著”來進行自律了,也就是以獲得別人的認可為目標(biāo)而認真生活。別人的看法就是自己的路標(biāo)!

哲人:是選擇別人的認可還是選擇得不到認可的自由之路,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咱們一起來思考一下,在意別人的視線、看著別人的臉色生活、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著,這或許的確能夠成為一種人生路標(biāo),但這卻是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那么,為什么要選擇這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呢?你用了“認可欲求”這個詞,總而言之就是不想被任何人討厭。

青年:哪里有想故意惹人厭的人呢?

哲人:是的。的確沒有希望惹人厭的人。但是,請你這樣想:為了不被任何人厭惡需要怎么做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時??粗鴦e人的臉色并發(fā)誓忠誠于任何人。如果周圍有10個人,那就發(fā)誓忠誠于10個人。如果這樣的話,暫時就可以不招任何人討厭了。

但是,此時有一個大矛盾在等著你。因為一心不想招人討厭,所以就發(fā)誓忠誠于全部10個人,這就像陷入民粹主義的政治家一樣,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諾“能做到”,負不起的責(zé)任也一起包攬。當(dāng)然,這種謊言不久后就會被拆穿,然后就會失去信用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痛苦。自然,繼續(xù)撒謊的壓力也超出想象。

這一點請你一定好好理解。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別人,這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生活方式。

青年:那么,您是說要以自我為中心任性地活著嗎?

哲人:分離課題并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相反,干涉別人的課題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父母強迫孩子學(xué)習(xí)甚至對其人生規(guī)劃或結(jié)婚對象指手畫腳,這些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青年:那么,孩子可以不顧父母的意愿任性地生活嗎?

哲人:沒有任何理由不可以過自己喜歡的人生。

青年:哎呀!先生您可既是虛無主義者,又是無政府主義者,同時還是享樂主義者??!真是讓人既吃驚又覺得可笑!

哲人:選擇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著自由活在當(dāng)下的年輕人就會批判其“享樂主義”。當(dāng)然,這其實是為了讓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種人生謊言。選擇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會說這樣的話,相反還會鼓勵年輕人要勇于爭取自由。

青年:好吧,您最終還是說自由的問題吧?那么,我們就趕快進入正題吧。剛才幾次提到了自由,那么先生認為的自由究竟是什么呢?我們又如何才能獲得自由呢?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哲人:你剛才承認“不想被任何人討厭”,并且說“想要故意招人討厭的人根本沒有”。

青年:是的。

哲人:我同意,也不希望被別人討厭?!皼]有人愿意故意招人厭”這可以說是一種非常敏銳的洞察。

青年:是普遍欲求!

哲人:雖說如此,但不管我們怎么努力,都既會有討厭我的人也會有討厭你的人,這也是事實。當(dāng)你被別人討厭的時候或者感覺可能被人討厭的時候有什么感覺呢?

青年:那當(dāng)然是很痛苦啊,會非常自責(zé)并耿耿于懷地冥思苦想:為什么會招人討厭、自己的言行哪里不對、以后該如何改進待人接物的方式等。

哲人:不想被別人討厭,這對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沖動。近代哲學(xué)巨人康德把這種欲望稱作“傾向性”。

青年:傾向性?

哲人:是的,也就是本能性的欲望、沖動性的欲望。那么,按照這種“傾向性”,也就是按照欲望或沖動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滾下來的石頭一樣生活,這是不是“自由”呢?絕對不是!這種生活方式只是欲望和沖動的奴隸。真正的自由是一種把滾落下來的自己從下面向上推的態(tài)度。

青年:從下面向上推?

哲人:石塊無力。一旦開始從斜坡上滾落,就一直會按照重力或慣性等自然法則不停滾動。但是,我們并不是石塊,是能夠抵抗傾向性的存在,可以讓滾落的自己停下來并重新爬上斜坡。也許認可欲求是自然性的欲望。那么,難道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就要一直從斜坡上滾落下去嗎?難道要像滾落的石頭一樣不斷磨損自己,直至失去形狀變成渾圓嗎?這樣產(chǎn)生的球體能叫“真正的自我”嗎?根本不可能!

青年:您是說對抗本能和沖動便是自由?

哲人:就像我前面反復(fù)提到的那樣,阿德勒心理學(xué)認為“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guān)系”。也就是說,我們都在追求從人際關(guān)系中解放出來的自由。但是,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之類的事情根本不可能。想到這里自然就能明白何謂自由了吧。

青年:是什么?

哲人:也就是說“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青年:什、什么?!

哲人:是你被某人討厭。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證據(jù),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針生活的表現(xiàn)。

青年:哎、哎呀,但是

哲人:的確,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話,我們都想毫不討人嫌地活著,想要盡力滿足自己的認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瓏地討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

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價。而在人際關(guān)系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青年:不對!絕對不對!這不是自由!這是一種教唆人為惡的惡魔思想!

哲人:你一定認為自由就是“從組織中解放出來”吧。認為自由就是從家庭、學(xué)校、公司或者國家等團體中跳出來。但是,即使跳出組織也無法得到真正的自由。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以上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獲得自由。

青年:……先生是對我說“要去惹人厭”嗎?

哲人:我是說不要害怕被人討厭。

青年:但是,那……

哲人:并不是說要去故意惹人討厭或者是去作惡。這一點請不要誤解。

青年:不不,那我換個問題吧。人到底能不能承受自由之重呢?人有那么強大嗎?能夠自以為是地將錯就錯,即使被父母討厭也無所謂嗎?

哲人:既不是自以為是,也不是將錯就錯,只是分離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課題。并且,“應(yīng)該喜歡我”或者“我己經(jīng)這么努力了還不喜歡我也太奇怪了”之類的想法也是一種干涉對方課題的回報式的思維。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歡的人生”和“有人討厭自己的人生”這兩個選擇讓我選的話,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我更關(guān)心自己過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青年:……先生現(xiàn)在自由嗎?

哲人:是的。我很自由。

青年:雖然不想被人討厭,但即使被人討厭也沒有關(guān)系?

哲人:是啊?!安幌氡蝗擞憛挕币苍S是我的課題,但“是否討厭我”卻是別人的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我,我也不能去干涉。如果用剛才介紹過的那個諺語說的話,那就是只做“把馬帶到水邊”的努力,是否喝水是那個人的課題。

青年:那么結(jié)論呢?

哲人:獲得幸福的勇氣也包括“被討厭的勇氣”。一旦擁有了這種勇氣,你的人際關(guān)系也會一下子變得輕松起來。

人際關(guān)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青年:但是,我真沒想到來到哲學(xué)家的房間會聽到“被人討厭”之類的話題。

哲人:我也知道這個話題不太容易理解,理解消化它需要一定的時間。今天如果繼續(xù)談?wù)撓氯タ峙履阋矡o法接受。那么,關(guān)于課題分離,最后我再說一件我自己的事情,以此作為今天的結(jié)束吧。

青年:好的。

哲人:這也是我和父母之間關(guān)系的事情。我自幼就與父親關(guān)系不好,幾乎從未進行過真正的對話。我20多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之后我與父親的關(guān)系就更加惡化。對,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我邂逅阿德勒心理學(xué)并理解了阿德勒思想。

青年:您和父親的關(guān)系為什么不好呢?

哲人:我記憶中有被父親毆打的印象。具體為什么不記得了,只記得我被打得逃到桌子底下又被父親拽出來狠狠地打,并且不是一次而是很多次。

青年:那種恐懼成了一種精神創(chuàng)傷……

哲人:在邂逅阿德勒心理學(xué)之前我也是這么理解的。因為父親是一個沉默寡言、不好接近的人。但是,認為“因為那時候被打所以關(guān)系不和”是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的想法。如果站在阿德勒目的論的立場上,因果律的解釋就會完全倒過來。也就是說,我“為了不想與父親搞好關(guān)系,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記憶”。

青年:也就是說先生您是先有不想與父親和好這一“目的”?

哲人:是的。對我來說,不修復(fù)與父親之間的關(guān)系更合適,因為如果自己的人生不順利就可以歸咎于父親。這其中有對我來說的“善”,也許還有對封建的父親的“報復(fù)”。

青年:我正好想問這一點!假如因果律發(fā)生了逆轉(zhuǎn),用先生的情況來講就是可以自我剖析為“不是因為被打所以才與父親不和,而是因為不想與父親和好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記憶”。那具體會有什么變化呢?孩童時代被打的事實不會改變吧?

哲人:這一點可以從“人際關(guān)系之卡”這個觀點來進行考慮。只要是按照原因論認為“因為被打所以才與父親不和”,那么現(xiàn)在的我就只能束手無策了。但是,如果認為“因為不想與父親和好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記憶”,那“關(guān)系修復(fù)之卡”就會握在自己手中。因為只要我改變“目的”,事情就能解決。

青年:真的能解決嗎?

哲人:當(dāng)然。

青年:真能發(fā)自內(nèi)心地那樣認為嗎?雖然作為道理能夠明白,但感覺上還是無法接受。

哲人:還是課題分離。的確,父親和我的關(guān)系很復(fù)雜。實際上,父親是個非常固執(zhí)的人,他的心不會輕易發(fā)生變化;不止如此,很可能就連對我動過手的事情都忘記了。

但是,當(dāng)我下定修復(fù)關(guān)系之“決心”的時候,父親擁有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怎么看我、對我主動靠近他這件事持什么態(tài)度等,這些與我都毫無關(guān)系了。即使對方根本不想修復(fù)關(guān)系也無所謂。問題是我有沒有下定決心,“人際關(guān)系之卡”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青年:人際關(guān)系之卡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哲人:是的。很多人認為人際關(guān)系之卡由他人掌握著。正因為如此才非常在意“那個人怎么看我”,選擇滿足他人希望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能夠理解課題分離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一切的卡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會是全新的發(fā)現(xiàn)。

青年:那么,實際上通過先生的改變,您父親也發(fā)生變化了嗎?

哲人:我的變化不是“為了改變父親”。那是一種想要操縱別人的錯誤想法。

我改變了,發(fā)生變化的只是“我”。作為結(jié)果,對方會怎樣我不知道,也無法左右,這也是課題分離。當(dāng)然,隨著我的變化——不是通過我的變化——對方也會發(fā)生改變。也許很多情況下對方不得不改變,但那不是目的,而且也可能不會發(fā)生。總之,把改變自己當(dāng)成操縱他人的手段是一種極其錯誤的想法。

青年:既不可以去操縱他人,也不能操縱他人。

哲人:提到人際關(guān)系,人們往往會想起“兩個人的關(guān)系”或者“與很多人的關(guān)系”,但事實上首先是自己。如果被認可欲求所束縛,那么“人際關(guān)系之卡”就會永遠掌握在他人手中。是把這張卡托付于他人,還是由自己掌握?課題分離,還有自由,關(guān)于這些請你回去后好好整理一下。下一次我還在這里等你。

青年:知道了。我會一個人好好考慮。

哲人:那么……

青年:最后我還想問您一個、就一個問題。

哲人:什么?

青年:您和您父親的關(guān)系最終和好了嗎?

哲人:是的,當(dāng)然,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父親晚年患了病,最后幾年需要我和家人的照顧。

有一天,父親對像往常一樣照顧他的我說“謝謝”。從不知道父親的詞典里還會有這個詞的我非常震驚,同時也對之前的日子滿懷感激。我認為通過長期的看護生活,自己做到了能做的事情,也就是把父親帶到水邊。而且,最終父親喝了水。我是這么認為的。

青年:……謝謝。那么,下次這個時間我再來拜訪。

哲人:今天很愉快。謝謝你!


第三夜 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高雄县| 石家庄市| 封开县| 盘山县| 兴隆县| 广德县| 苏尼特左旗| 道孚县| 正阳县| 苏尼特右旗| 丹东市| 温泉县| 丰顺县| 石狮市| 特克斯县| 郁南县| 洛浦县| 荆门市| 大埔县| 黎城县| 峨眉山市| 徐州市| 若尔盖县| 山丹县| 泰兴市| 黄平县| 保定市| 通许县| 疏附县| 中宁县| 调兵山市| 来凤县| 玉树县| 广德县| 吴江市| 荆州市| 仪陇县| 大关县| 特克斯县| 潼关县| 宁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