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里的右相林九郎為什么一定要廢黜太子?
這幾天《長安十二時辰》憑借優(yōu)秀質(zhì)量在社會上引起熱議,而劇中最重要的一條主線沖突就是右相林九郎(李林甫)與太子(李亨)之間的政治斗爭。劇中的很多沖突矛盾都是圍繞其展開的。

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太子是地位僅次于皇帝的合法儲君,手握大權(quán)的宰相一般也不會主動與太子為敵。既然如此,精通官場規(guī)則與人情世故的右相林九郎(李林甫)為什么一定要廢黜太子呢?

根據(jù)劇情基本可以確定,林九郎就是唐朝著名的奸相李林甫,而太子則是唐玄宗第三子、后來的唐肅宗李亨。但李亨并不是唐玄宗冊立的第一個太子,他能當這個太子其實有很多巧合的因素。

唐玄宗沒有嫡出皇子,長子李琮又身有殘疾(據(jù)說臉有毛?。┒荒芰樘樱虼颂菩诘腔罅②w麗妃所生的次子李瑛為太子。因為趙麗妃當時很得寵,所以李瑛的太子地位也比較穩(wěn)固。

但幾年過后,武則天的侄孫女武惠妃得到了唐玄宗的專寵。開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為了武惠妃而廢黜王皇后。如果不是武則天在李隆基心里的陰影太大,“廢王立武”就再次上演了。

武惠妃雖然沒有當上皇后,但她的地位在王皇后被廢后基本與皇后無異,后宮其他嬪妃全都失寵,其中就包括趙麗妃。而隨著武惠妃上位和趙麗妃的失寵,李瑛的太子地位越發(fā)動搖不穩(wěn)。

武惠妃希望自己所生的兒子壽王李瑁(楊貴妃前夫)當太子,而已經(jīng)升任次席宰相的李林甫則想扳倒支持太子李瑛的首席宰相張九齡。于是武惠妃便與李林甫結(jié)成了搞掉太子李瑛的政治同盟。

在武惠妃和李林甫的陷害和讒言下,張九齡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被罷免,太子李瑛則在開元二十五年(737年)被廢除賜死。李林甫此時覺得壽王李瑁被立為太子已經(jīng)是板上釘釘了。

但沒想到的是,武惠妃在太子李瑛被賜死的幾個月后突然病逝,導致唐玄宗基本放棄了立壽王李瑁為太子的想法。而李林甫卻沒有及時察覺唐玄宗的真實想法,繼續(xù)公開主張立李瑁為太子。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宣布立三兒子忠王李玙(后改名李亨)為太子,這讓李林甫感到非常意外。更重要的是,由于之前全力支持李瑁,李林甫已經(jīng)成為與太子李亨關(guān)系最差的宰相。

如果太子李亨登基為帝,李林甫的日子肯定不好過。正因如此,李林甫在之后近十年的時間里對太子李亨發(fā)動了多次攻擊,到死都沒放棄攛掇皇帝廢黜太子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