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翻】斯坦福哲學百科:平等(Equality)
觀前提醒
此文本由ai自動翻譯生成,未經(jīng)過人工校對,僅供參考。如需進一步學習,請務必閱讀英文原文及其相關(guān)資料。

原文鏈接: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equality/

平等
首次發(fā)表于2001年3月27日星期二;實質(zhì)性修訂2021年4月26日星期一
這篇文章是關(guān)于社會和政治平等。在其規(guī)范性用法中,“平等”是一個備受爭議的概念。它通常的積極內(nèi)涵賦予它一種修辭力量,適合用于政治口號(Westen 1990)。至少自法國大革命以來,平等一直是政治體的主要理想之一;在這方面,它可能是目前最具爭議性的偉大社會理想。關(guān)于平等的確切概念、正義與平等的關(guān)系(平等原則)、平等理想的物質(zhì)要求和衡量標準(什么平等?),平等的延伸(誰之間的平等?),以及它在一個全面的(自由主義的)正義理論(平等的價值)中的地位。本文將依次討論這些問題。
·?1.定義概念
·?2.平等和正義原則?
o?2.1形式平等
o?2.2比例平等
o?2.3道德平等
o?2.4平等的假設
·?3.分配平等的概念:平等是什么??
o?3.1簡單平等和對一般平等的反對
o?3.2自由意志主義
o?3.3功利主義
o?3.4福利平等
o?3.5資源平等
o?3.6責任與運氣-平等主義
o?3.7福利或優(yōu)勢機會平等
o?3.8能力方法
·?4.關(guān)系平等
·?5.誰之間的平等?
·?6.平等的價值:為什么要平等??
o?6.1.平等主義的種類
o?6.2平等與優(yōu)先權(quán)或充分性
·?參考書目
1.定義概念
“平等”是一個有爭議的概念:“贊揚或貶低它的人不同意他們所贊揚或貶低的東西”(Dworkin 2000,第100頁)。2)的情況。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是,面對人們對平等作為一種政治理念的含義普遍存在的誤解,為平等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捌降取币辉~(希臘語:Isotes;拉丁語:aequitas,aequalitas;法語:égalité;德語:Gleichheit),'equal'和'equally'表示定性關(guān)系?!捌降取保ɑ颉跋嗟取保┍硎疽唤M不同的物體、人、過程或情況之間的對應關(guān)系,這些物體、人、過程或情況至少在一個方面具有相同的性質(zhì),但不是所有方面,即:關(guān)于一個特定特征,在其他特征中具有差異?!捌降取北仨毰c“同一性”區(qū)分開來,后者指的是同一個對象,它在所有特征上都與自己相對應。出于同樣的原因,它需要區(qū)別于“相似性”-僅僅是近似對應的概念(Dann 1975,p. 101)。1997; Menne 1962,p. 44 ff.; Westen 1990,pp. 39,120)。因此,例如,說人是平等的,并不是說他們是相同的。平等意味著相似而不是“相同”。
平等的判斷假定被比較的事物之間存在差異。根據(jù)這一定義,“完全”或“絕對”平等的概念可能會被視為有問題,因為它違反了差異的推定。兩個不相同的物體永遠不會完全相等;它們至少在它們的時空位置上是不同的。如果事物沒有不同,就不應該稱它們?yōu)椤跋嗟取?,而更確切地說,應該稱它們?yōu)椤跋嗤?,例如晨星和昏星。這里的用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一些作者確實認為絕對質(zhì)的平等是一個邊界概念(Tugendhat Wolf&,1983,p.103)。170)。
“平等”可以在同樣的意義上用來描述和規(guī)定,就像“薄”一樣:“你瘦了”和“你太瘦了”。為描述性和規(guī)范性的平等主張定義比較標準的方法非常重要(Oppenheim,1970)。在描述性的情況下,共同標準本身是描述性的,例如當兩個人被說成具有相同的體重時。在規(guī)范性用法中,標準規(guī)定了一種規(guī)范或規(guī)則,例如,當它說人們在法律面前應該平等時。基于規(guī)范性平等主張的標準至少包含兩個組成部分。一方面,有一個描述性的組件,因為斷言需要包含描述性的標準,以便識別規(guī)則或規(guī)范所適用的那些人。這個身份的問題-誰屬于哪一類?- 可能本身就是規(guī)范性的,當我們問美國是誰的時候。法律適用。另一方面,比較標準包含一些規(guī)范性的東西-道德或法律規(guī)則,例如美國的法律規(guī)則。法律----規(guī)定如何對待那些屬于規(guī)范范圍的人。這樣的規(guī)則構(gòu)成了規(guī)定性的組成部分(Westen 1990,chap.(3)第三章。對(不)平等的社會學和經(jīng)濟學分析主要提出了如何確定和衡量不平等及其原因和影響的問題。相反,社會和政治哲學一般主要關(guān)注以下問題:如果有的話,應該獲得什么樣的平等,以及在什么時候和在什么人的方面?這篇文章也是如此。
'Equality'和'equal'是不完整的謂詞,必然會產(chǎn)生一個問題:在哪方面平等?(Rae 1980,第132頁f.)平等本質(zhì)上是由兩個(或幾個)物體或人與一個(或幾個)品質(zhì)之間的三重關(guān)系構(gòu)成的。兩個物體A和B在某個方面是相等的,如果在那個方面,它們屬于同一個通項。“相等”表示所比較的對象之間的關(guān)系。每一個比較都假定了一個第三比較,一個具體的屬性,定義了平等適用的方面-平等因此指的是這個決定比較的屬性的共同分享。這一相關(guān)的比較標準代表了平等概念的一個“變量”(或“指數(shù)”),需要在每一個特定的情況下加以說明(Westen 1990,第100頁)。10);不同的平等概念在這里出現(xiàn)從一個或另一個描述性或規(guī)范性的道德標準。還有另一個多樣性的來源:正如Temkin(1986,1993,2009)所指出的,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標準來衡量不平等,而人們被比較的尊重保持不變。一般概念和不同的具體概念之間的區(qū)別(羅爾斯1971,第101頁)。21 f.)平等的概念可以解釋為什么有些人聲稱“平等”沒有統(tǒng)一的含義--甚至沒有意義。(Rae 1981,第127頁F.,132 f.)
因此,在社會正義的背景下,不把平等或不平等的概念看作是一個單一的原則,而是一組復雜的原則,構(gòu)成了今天平等主義的基本核心。不同的原則產(chǎn)生不同的答案。平等和不平等都是復雜和多方面的概念(Temkin,1993,第二章)。2)的情況。在任何真實的歷史背景下,很明顯,沒有一個單一的平等概念可以橫掃整個領(lǐng)域(Rae 1981,p. 100)。132)。許多平等主義者承認,我們對這一概念的大部分討論都是模糊的,但他們相信,這一概念中隱含著一種共同的潛在的重要道德關(guān)切(Williams,1973)。最重要的是,它提醒我們,盡管存在各種差異,但我們都是人類。2.3.下面)。在這個意義上,平等主義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單一的,連貫的規(guī)范性學說,包括各種原則。在介紹了平等的不同原則和理論之后,最后一節(jié)將回到如何最好地定義平等主義及其核心價值的問題。
2.平等和正義原則
平等在其規(guī)定性用法中與道德和正義密切相關(guān),特別是分配正義。自古以來,平等就被認為是正義的基本特征。(On這一概念的歷史,比照。Albernethy(1959),Benn(1967),Brown(1988),Dann(1975),Thomson(1949)。)歷史上的人們和運動都使用正義的語言來對抗不平等。但是平等在正義理論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哲學家們試圖通過捍衛(wèi)各種平等的原則和概念來澄清這一點。本節(jié)介紹了四個這樣的原則,從高度概括和沒有爭議的,以更具體和有爭議的。下一節(jié)回顧了平等的“貨幣”的各種概念。根據(jù)四個原則和度量標準中的哪一個被采用,對平等在正義理論中的作用出現(xiàn)了不同的解釋。平等的前三個原則一般地和主要地適用于對他人的所有行為和影響他人的行為,以及它們所造成的環(huán)境。從第四個原則開始,即,從平等的假設開始,重點將主要放在分配正義和對分配的評價上。
2.1形式平等
當兩個人在至少一個規(guī)范性相關(guān)方面具有平等地位時,他們在這方面必須受到平等對待。這是亞里士多德在引用柏拉圖時所闡述的普遍接受的形式平等原則:“對待同類案件就像”(亞里士多德,Nicomachean倫理學,V.3。1131a10-b15;政治,III.9.1280 a8-15,III. 12. 1282b18-23)。關(guān)鍵的問題是,哪些方面具有規(guī)范相關(guān)性,哪些方面不具有相關(guān)性。一些作者把這種形式上的平等原則看作是合理性規(guī)則的一種具體應用:在沒有充分理由的情況下,不平等地對待同等的情況是不合理的,因為這是不一致的(柏林,1955- 1956)。但也有人認為,這里的利害關(guān)系是一個正義的道德原則,反映了道德判斷的公正性和普遍性。根據(jù)這種觀點,形式平等的假設要求的不僅僅是與個人主觀偏好的一致性:有關(guān)的平等或不平等待遇必須對相關(guān)受影響方是合理的,而且這只能以情況的客觀特征為基礎。
2.2比例平等
根據(jù)亞里士多德,有兩種平等,數(shù)量和比例(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1130 b-1132 b;參見。Plato,Laws,VI.757b-c).當一種對待他人的方式或由此產(chǎn)生的分配將所有人視為不可區(qū)分的,從而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他們或給予他們?nèi)司嗤瑪?shù)量的商品時,這種方式在數(shù)量上是相等的。這并不總是公正的。與此相反,當一種對待他人的方式或一種分配對待所有相關(guān)的人時,它是成比例的或相對平等的。數(shù)字相等是比例相等的一個特例。數(shù)字上的平等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是公正的,即當人們在有關(guān)方面是平等的,因此有關(guān)的比例是平等的。比例平等進一步具體化了形式平等;這是對形式平等的更精確和更全面的表述。它指出了什么產(chǎn)生了充分的平等。
在人的待遇和分配方面的按比例平等至少涉及以下概念或變量:兩人或以上(小一、小二)
和兩個或多個物品分配給人(G)和X和Y作為個人具有相關(guān)規(guī)范質(zhì)量E的數(shù)量。這可以表示為分數(shù)方程或比率。如果P1具有X量的E,并且如果P2具有Y量的E,則P1是X’量的G,并且P2是Y’量的G,使得比率X/Y=X’/Y’。
有效。(For為了使該公式可用,所涉及的潛在的各種各樣的因素必須在原則上是可量化的并且是可通約的,即,能夠合成為一個總價值。)
當各種因素表明待遇或分配不平等時,由于人們在有關(guān)方面不平等,與這些因素成比例的待遇或分配就是公正的。必須按比例考慮對治療或分配的不平等要求:這是平等對待所有人的先決條件。
這一原則也可以被納入等級制度、不平等主義理論。它表明,相等的產(chǎn)出要求相等的投入。貴族、完美主義者和精英主義者都認為,人們應該根據(jù)他們不同的功績來評估,廣義上理解為滿足一些相關(guān)標準。賞罰、利益和負擔,應該與這樣的功勞成正比。由于這一定義沒有明確規(guī)定誰應該得到什么,當涉及到假定的基本(自然)權(quán)利、應得的東西和價值時,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平等--這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身上都很明顯。
亞里士多德關(guān)于正義是比例平等的觀點包含了一個基本的洞見。這一思想為平等主義和非平等主義正義思想之間的理性爭論提供了一個框架,其焦點是充分平等的基礎問題(Hinsch 2003)。雙方都認為正義是按比例的平等。亞里士多德的分析清楚地表明,這一論點涉及到那些決定兩個人在分配語境中被認為是平等還是不平等的特征。
在純概念闡釋的形式層面上,正義和平等通過這些形式和比例原則聯(lián)系在一起。如果沒有這些平等原則,正義就無法得到解釋,這些平等原則本身只有在作為正義原則的作用中才具有規(guī)范意義。
形式上的和比例上的平等只是一種概念模式。它需要精確-即,它的開放變量需要被填充。只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或情況在什么時候或通過什么特征應該被認為是相等的,形式公設就仍然是空的。所有關(guān)于正義的正確概念的辯論--關(guān)于誰應該得到什么--都可以理解為關(guān)于哪些情況是平等的,哪些情況是不平等的問題的爭論(亞里士多德,《政治學》,1282 b 22)。因此,平等理論家正確地強調(diào),只有當一個人被告知他們應該享有什么樣的平等時,人們應該享有平等的主張才能提供信息(Nagel 1979; Rae 1981; Sen 1992,p.第13段)。每一種規(guī)范理論都隱含著某種平等的概念。因此,為了勾勒出他們的立場,平等主義者必須考慮到一種特定的(平等主義的)平等概念。為此,它們需要確定實質(zhì)性的平等原則,下文將討論這些原則。
2.3道德平等
直到18世紀,人們還認為人類天生是不平等的。這一假設隨著自然權(quán)利觀念的出現(xiàn)而崩潰,自然權(quán)利觀念假定了一種所有人都平等的自然秩序。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不同,古典的正義公式認為,當一個行動給予每個人他或她應得的東西時,它就是正義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具有了實質(zhì)上的平等主義意義:每個人都應該得到同樣的尊嚴和尊重。這就是現(xiàn)在普遍持有的實質(zhì)性的、普遍的、道德上的平等的概念。它在斯多葛學派和早期新約基督教中發(fā)展起來,前者強調(diào)所有理性生物的自然平等,后者設想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盡管這一原則在教會的后期歷史中并不總是堅持。這一重要的思想也在塔木德和伊斯蘭教中得到了體現(xiàn),在那里它以希臘和希伯來的元素為基礎。在近代,從17世紀開始,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是自然法和社會契約論傳統(tǒng)中的自然平等?;舨妓梗?651)假設,在自然條件下,個人擁有平等的權(quán)利,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有同樣的能力互相傷害。洛克(1690)認為,所有人都有同樣的自然權(quán)利,既有(自我)所有權(quán),也有自由權(quán)。盧梭(1755)宣稱社會不平等是自然平等下降的結(jié)果,自然平等是我們和諧的自然狀態(tài)的特征,這種下降是由人類對完美、財產(chǎn)和占有的渴望所催化的(達倫多夫,1962)。盧梭(1755,1762)認為,由此產(chǎn)生的不平等和暴力統(tǒng)治只能通過將個人主體性與共同的公民存在和人民主權(quán)結(jié)合起來來克服。在康德的道德哲學(1785)中,定言律令闡述了人類普遍價值的平等公設。他對自治和自我立法的先驗和哲學思考導致了對所有理性存在者的同樣自由作為人權(quán)唯一原則的承認(康德1797,第119頁)。230)。這些啟蒙思想刺激了偉大的現(xiàn)代社會運動和革命,并被納入現(xiàn)代憲法和人權(quán)宣言。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平等與自由和博愛一起成為1789年《人權(quán)和公民權(quán)利宣言》的基礎。
認為人類盡管存在差異,但應被視為彼此平等的原則通常也被稱為“人類平等”或“基本平等”或“平等價值”或“人類尊嚴”(William 1962,Vlastos 1962,Kateb 2014,Waldron 2017,Rosen 2018)。這些術(shù)語是否是同義詞是一個解釋的問題,但“它們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原則主體”(Waldron 2017,第103頁)。(3)第三章。
平等尊重所有人和所有人的平等價值或平等尊嚴(Vlastos 1962)的基本理念被廣泛接受(Carter 2011,但也可參見Steinhoff 2015)。在一個復雜社會的成員對任何一種形而上學、宗教或傳統(tǒng)觀點都沒有達成一致的時期(哈貝馬斯,1983,第110頁)。53,1992,pp. 39-44),看來不可能和平地就共同的政治目標達成普遍協(xié)議,而不接受必須平等對待人。因此,道德平等構(gòu)成了所有當代政治理論的“平等主義高原”(Kymlicka,1990,p. 101)。(五)。
基本平等意味著人們僅僅在重要的、相關(guān)的和特定的方面是相似的,而不是說他們都是普遍相同的或可以以相同的方式對待(Nagel 1991)。在一個現(xiàn)在普遍提出的區(qū)別,源于德沃金(1977年,p。227),道德平等可以理解為規(guī)定平等對待人,即,平等的關(guān)注和尊重,而不是為所有人提供平等待遇這一經(jīng)常令人難以置信的原則。承認人類都是平等的個體,并不意味著在任何方面一律對待他們,除非他們在道德上明確要求得到同等對待。
當然,關(guān)于這些索賠的數(shù)額以及如何解決這些索賠的問題會產(chǎn)生爭議。哲學辯論關(guān)注的是,當我們相互認為自己是具有平等尊嚴的人時,規(guī)范上所要求的平等待遇。道德平等的原則過于抽象,如果我們要達到一個明確的道德標準,就需要具體化。然而,不能從道德平等的概念中推導出公正平等的概念。相反,我們發(fā)現(xiàn)競爭的平等待遇的哲學概念作為道德平等的解釋。這些需要根據(jù)他們對道德平等的更深層次理想的忠誠程度來評估(Kymlicka 1990,第110頁)。44頁)。
2.4平等推定
許多平等的概念都是按照程序性的原則運作的,其中包括對平等的推定。更具體的倫理方法,如下一節(jié)所述,與分配標準有關(guān)--相反,平等的假設是一種形式上的、程序上的建構(gòu)原則,位于更高的形式和論證層面。這里的利害關(guān)系是構(gòu)建實質(zhì)正義概念的原則問題,特別是一旦上述方法被證明是不夠的。平等的假設是一個表面上平等分配所有政治上適合公共分配過程的物品的原則。在政治正義領(lǐng)域,一個特定社會的所有成員,作為一個集體,必須集中決定社會福利的公平分配,以及分配的公平實現(xiàn)。任何對特定分配的要求,包括任何現(xiàn)有的分配方案,都必須得到公正的證明,即,任何所有權(quán)都不應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得到承認。適用于這一政治領(lǐng)域,平等的假設要求每個人都應在分配中獲得平等的份額,除非某些類型的差異是相關(guān)的,并通過普遍接受的理由證明不平等的份額是合理的。(With不同的術(shù)語和論點,這一原則被本·&彼得斯(Benn Peters,1959,111)和貝多(Bedau,1967,19)視為一種推定; Williams(1973)的相關(guān)理由方法;圖根哈特(Tugendhat,1993,374; 1997年,第二章。3);作為默認選項Hinsch(2002,chap. 5);對于平等的推定的批評,比照。Westen(1990,chap. 10)。這一推定導致了所有可分配物品的初步平等分配原則。嚴格的平等分配原則不是必需的,但公正地證明任何不平等的分配是道德上必要的。舉證責任在于那些贊成任何形式的不平等分配的人。(For支持平等的推定的理由。Gosepath 2004,II.8.; Gosepath 2015.)
平等的假設為構(gòu)建分配正義理論提供了一個優(yōu)雅的程序(Gosepath,2004)。人們只需分析一下,什么可以證明不同領(lǐng)域的不平等待遇或不平等分配是正當?shù)?。簡而言之,以下平等的假設目前被普遍認為是道德上的要求。
在公民自由的法律領(lǐng)域要求嚴格的平等,因為----撇開作為懲罰的對自由的限制----沒有任何例外的理由。根據(jù)形式平等的原則,所有公民必須享有平等的一般權(quán)利和義務,這些權(quán)利和義務以適用于所有人的一般法律為基礎。這是法律平等的基本假設。此外,平等自由的假設同樣有效:每個人都應有同樣的自由來安排自己的生活,并在和平和適當?shù)纳鐣刃蛑幸宰顝V泛的方式這樣做。
在政治領(lǐng)域,政治參與的可能性應該平等分配。所有公民都有同樣的權(quán)利要求參與公共輿論的形成,參與政治權(quán)力的分配、控制和行使。這就是平等政治權(quán)力分享的前提--要求機會均等。為了確保機會平等,社會機構(gòu)的設計必須使處于不利地位的人,例如:在這方面,即使是口吃或低收入的人,也有平等機會表達意見,并充分參與民主進程。
在社會領(lǐng)域,同樣有天賦和積極性的公民必須有大致相同的機會獲得公職和職位,而不受其經(jīng)濟或社會階層和天賦的影響。這是社會機會公平均等的基本假設。然而,任何不平等的結(jié)果都必須是機會平等的結(jié)果,即:資格本身應是決定性因素,而不是社會背景或環(huán)境的影響。
經(jīng)濟領(lǐng)域所要求的平等是復雜的,要考慮到幾種立場----每一種立場都根據(jù)平等的假設----證明背離平等是正當?shù)?。這里的一個突出問題是,什么構(gòu)成了平等分配的合理例外,這是關(guān)于分配平等及其流通的適當概念的辯論中的主要子領(lǐng)域。以下因素通常被認為有資格獲得合理的不平等待遇:(a)需要或不同的自然不利條件(例如殘疾);(b)現(xiàn)有權(quán)利或申索(例如私有財產(chǎn));(c)特殊服務業(yè)績的差異(例如沙漠,努力,或犧牲);(d)效率;及(e)對直接及間接或結(jié)構(gòu)性歧視的補償(例如肯定行動)。
這些因素發(fā)揮了重要的,雖然不同的,在以下的替代平等主義理論的分配正義的作用。這兩種觀點對經(jīng)濟領(lǐng)域應該實現(xiàn)什么樣的平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大多數(shù)可被理解為平等推定的應用(無論它們是否明確承認這一點);只有少數(shù)(如嚴格平等、自由意志主義和充分性)可以替代這一假設。
3.分配平等的概念:平等是什么?
解釋平等概念和適用上述平等原則的每一項努力都要求對平等的參數(shù)進行精確的衡量。我們需要知道,在哪些方面,爭取平等在道德上是相關(guān)的。以下是對七個最重要的分配平等概念的簡要回顧,每個概念都對一個問題提供了不同的答案:在分配正義領(lǐng)域,什么應該是平等的,或者平等的參數(shù)或“貨幣”應該是什么?
3.1簡單平等和對一般平等的反對
簡單的平等意味著每個人都被提供了相同物質(zhì)水平的商品和服務,就分配正義而言,它代表了一種嚴格的立場。它通常被認為是站不住腳的。
因此,除了巴貝夫(Babeuf,1796)和蕭伯納(Shaw,1928)可能是個例外,沒有任何一位杰出的作家或運動要求嚴格的平等。由于平均主義已經(jīng)廣泛地與經(jīng)濟平等的要求聯(lián)系在一起,而這又反過來與共產(chǎn)主義或社會主義的思想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必須強調(diào),共產(chǎn)主義和社會主義都不要求絕對的經(jīng)濟平等,盡管它們反對貧困和剝削,要求為所有公民提供社會保障。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關(guān)于經(jīng)濟平等的觀點在《哥達綱領(lǐng)批判》(1875年)中得到了闡述。馬克思在這里拒絕法律平等的觀念,有三個理由。首先,他指出,平等借鑒了有限數(shù)量的道德相關(guān)的觀點,忽視了其他人,因此具有不平等的影響。在馬克思看來,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最根本的基礎,因而也是解釋社會特征的參照點。第二,正義理論過分集中于分配而不是生產(chǎn)的基本問題。第三,未來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不需要法律和正義,因為社會沖突將消失。
作為一個想法,簡單的平等失敗了,因為在一般平等方面提出了問題。審查這些問題是有益的,因為它們需要以任何合理的平等方法加以解決。
(i)我們需要適當?shù)闹笜藖砗饬糠峙涞纳唐肥欠衿降?。平等和不平等應該用什么概念來理解?由此可見,物質(zhì)財富的平等會導致不平等的滿足。貨幣構(gòu)成了一個典型的,雖然不充分的指數(shù);最低限度,平等機會必須從其他方面來理解。
(ii)為了實現(xiàn)所需的平均分配模型,需要指出時間跨度(McKerlie 1989,Sikora 1989)。我們是應該尋求在整個個人生命周期內(nèi)均衡所討論的商品,還是應該尋求確保各個生命階段盡可能均衡地供應?
(iii)平等扭曲了促進經(jīng)濟領(lǐng)域成就的激勵機制,再分配的行政成本產(chǎn)生了浪費性的低效率(Okun,1975)。公平和效率需要平衡。通常,帕累托最優(yōu)是在這方面的要求,通常是由經(jīng)濟學家。一個社會條件是帕累托最優(yōu)的或帕累托有效的,當它不可能轉(zhuǎn)移到另一個條件,至少有一個人認為更好,沒有人認為更差(森1970,第二章)。2、2*)。一個廣泛討論的替代帕累托原則是卡爾多-希克斯福利標準。這就規(guī)定,當一個社會中通過價值分配而積累的利益超過相應的成本時,社會福利總是會增加。因此,當這種變化中的贏家可以補償輸家的損失,并且仍然保持可觀的利潤時,這種變化就變得可取了。與帕累托準則相反,卡爾多-??怂箿蕜t包含一個補償規(guī)則(卡爾多,1939)。為了經(jīng)濟分析的目的,這種最優(yōu)效率的理論模型非常有意義。然而,分析總是相對于一個本身可能是不公正和不平等的初始情況進行的。因此,社會可以是(接近)帕累托最優(yōu),即,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不減少他人物質(zhì)財富或自由的情況下增加自己的物質(zhì)財富或自由----同時在同樣的物質(zhì)財富和自由的分配上也表現(xiàn)出巨大的不平等。出于這個原因,平等主義者聲稱,如果沒有更多的平等主義分配也是帕累托最優(yōu)的,那么為了正義,可能有必要降低帕累托最優(yōu)。在他們的批評者看來,任何形式的平等都不應該導致一些人不得不用更少的錢來湊合,因為這種平等并不能使那些處境更差的人受益。
(iv)道德上的反對意見:所有個人之間嚴格而機械的平等分配沒有充分考慮到個人之間的差異和他們的情況。從本質(zhì)上講,既然每個人都渴望不同的東西,為什么每個人都應該得到同樣的東西呢?例如,我們可以憑直覺認識到,一個病人比一個健康的人有其他的要求,給每個人提供同樣的商品是錯誤的。在簡單平等的情況下,個人自由受到不可接受的限制,獨特的個人品質(zhì)得不到充分承認;這樣,他們實際上受到了不平等的對待。此外,人們不僅有道德權(quán)利要求自己的需要得到考慮,而且有權(quán)利和義務對自己的決定及其后果負責。
為了反對將分配正義等同于簡單的平等,許多現(xiàn)代平等主義者的一個基本假設如下:人本身要對因其自由決定而造成的某些不平等負責;除了在緊急情況下得到最低限度的援助外,他們不應因這種不平等而得到任何補償(但請參看《難民法》)。關(guān)系平等主義者,在第4節(jié)中討論)。另一方面,它們是對不平等的應有補償,而這種不平等不是自我選擇的結(jié)果。對于平等主義者來說,當生活條件平等時,世界在道德上更美好。這是一個無定形的理想,需要進一步澄清。為什么這樣的平等是一種理想,它涉及到什么樣的平等?
出于同樣的原因,大多數(shù)平等主義者并不主張結(jié)果平等,而是主張不同種類的機會平等,因為他們強調(diào)兩個道德中心點:個人對自己的決定負責,只有那些服務于個人真正利益的事情才能被視為平等的對象。在人與人之間被均等化的機會可以是幸福的機會(即,幸福的機會)??陀^福利),或偏好滿足(即,主觀福利)或資源。應該平等的不是客觀或主觀福祉或資源本身的平等,而是獲得人們渴望的福祉或資源的平等機會。這種平等取決于它們是一個選擇的領(lǐng)域,每個人的選擇權(quán)與所有其他人享有的選擇權(quán)相等,在實現(xiàn)偏好或擁有資源的相同前景的意義上。機會必須包含一個人可以真正利用的可能性。當人類切實享有平等的可能性時,機會平等就占上風。
(v)簡單的相等經(jīng)常與結(jié)果相等聯(lián)系在一起(盡管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然而,只追求結(jié)果的平等是有問題的。為了說明這一點,讓我們簡要地將討論限制在一個單一的行動和事件或事態(tài)所造成的??梢哉f,行為不應該僅僅以其結(jié)果的道德品質(zhì)來判斷,盡管這可能很重要。人們還必須考慮要評估的事件或情況是如何發(fā)生的。一般來說,道德判斷不僅需要對所討論的行為的結(jié)果進行評估(結(jié)果論方面),而且首先需要對行為者的意圖進行評估(義務論方面)。來源及其道德品質(zhì)影響結(jié)果的道德判斷(Pogge 1999,sect. V)。例如,如果你打我,你的打擊會傷害我;我感到的疼痛本身可能被認為是不好的,但你的打擊的道德地位也取決于你是否(道德上)允許這樣的姿態(tài)(也許是通過父母的地位,盡管這是有爭議的),甚至有義務執(zhí)行它(例如,你的打擊是不好的)。作為一名警察阻止我傷害他人),或者事實上是否被禁止但沒有被阻止。對個人行為(或其不作為)適用的東西,在經(jīng)過必要的修正后,對社會制度和環(huán)境(如集體社會行為(或其不作為)導致的分配)也必須適用。因此,對社會機構(gòu)的評估不應僅僅基于它們?nèi)绾斡绊憘€人生活質(zhì)量的信息。一個人們在街頭挨餓的社會肯定是不平等的;然而,它的道德品質(zhì),即,社會對這一問題的公正與否,也取決于苦難的原因。社會是否允許饑餓作為其成員視為公正分配方案的意外但可容忍的副作用?事實上,它是否甚至像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形式那樣,將痛苦作為一種必要的手段來辯護?或者社會是否采取了反饑餓的措施,但結(jié)果證明這些措施是不夠的?在后一種情況下,社會是出于政治道德的原因還是出于效率的原因而采取這些措施,這又會造成道德上的差異。因此,即使對平等主義者來說,結(jié)果的平等也是過于狹隘和片面的焦點。
(vi)最后,(嚴格的)平等有導致一致性的危險,而不是對多元化和民主的尊重(科恩1989; Arneson 1993)。在當代的辯論中,這種抱怨主要是在女權(quán)主義和多元文化理論中闡述的。女權(quán)主義理論的一個中心原則是,性別一直是并仍然是一個歷史上可變的和內(nèi)部分化的統(tǒng)治關(guān)系。所謂的種族和族裔差異也是如此,這些差異往往仍被視為標志著不同的價值觀。這里涉及的不同群體正確地反對他們的歧視、邊緣化和統(tǒng)治,因此呼吁地位平等似乎是一種解決辦法。然而,正如女權(quán)主義者和多元文化主義者所指出的,通常所理解和實踐的平等,部分是由對差異的否認和排名構(gòu)成的;因此,它作為治理關(guān)系的解毒劑似乎用處不大?!捌降取蓖ǔR馕吨谙惹按嬖诘暮陀袉栴}的“男性”或“白人”或“中產(chǎn)階級”規(guī)范。簡而言之,支配和不平等往往源于無法欣賞和培養(yǎng)差異,而不是因為未能將每個人視為相同。然而,承認這些差異不應導致基于性別或文化特征的本質(zhì)主義。一方面,有些人堅持認為性別、種族和民族差異應該變得無關(guān)緊要,另一方面,有些人認為這些差異即使與文化有關(guān),也不應該成為不平等的基礎。盡管存在價值差異,但人們應該找到確保平等的機制。這兩種策略都不涉及拒絕平等。爭論的焦點是如何實現(xiàn)平等(McKinnon,1989; Taylor,1992)。
邁克爾·沃爾澤(Michael Walzer,1983)的理論提出了平等與多元主義之間的聯(lián)系,旨在實現(xiàn)他所謂的“復雜平等”。根據(jù)沃爾澤的觀點,相關(guān)的理由只能說有利于在特定領(lǐng)域分配特定類型的商品,而不是在幾個或所有領(lǐng)域。相對于一種簡單的平等理論,這種理論促進了主導商品的平等分配,低估了在每個特定領(lǐng)域起作用的標準的復雜性,特定商品的主導地位需要被終結(jié)。例如,通過經(jīng)濟領(lǐng)域衍生的手段在政治領(lǐng)域的購買力(即,錢,必須加以防范。沃爾澤的復合平等理論實際上不是針對平等本身,而是針對正義領(lǐng)域的分離;該理論的名稱是誤導性的。然而,根據(jù)沃爾澤的觀點,任何平等理論都應該避免一元論的概念,而應該承認生活的復雜性和正義標準的多元性。
上述考慮產(chǎn)生以下迫切需要:需要將更復雜的等式概念化,而不是簡單的等式。這一概念應通過區(qū)分各類貨物、區(qū)分各個領(lǐng)域和區(qū)分相關(guān)標準來解決上述問題。
3.2自由意志主義
自由意志主義和經(jīng)濟自由主義代表了分配正義的最低限度立場。引用洛克,他們都假定一個原始的權(quán)利,自由和財產(chǎn),從而反對再分配和社會權(quán)利和自由市場(諾齊克1974年; Hayek 1960)。他們主張平等與自由之間的對立:個人的(自然的)自由權(quán)只能為了國內(nèi)外和平而受到限制。出于這個原因,自由意志主義者認為維護公共秩序是國家唯一的合法職責。他們主張一種自然的自我所有權(quán)(哲學術(shù)語“自己的所有權(quán)”-即,意志、身體、工作等)這使每個人都有權(quán)通過將自己的勞動與外部世界相結(jié)合的方式,獲得迄今為止尚未擁有的外部世界的一小部分。因此,所有個人都可以要求財產(chǎn),如果“足夠和一樣好”是留給別人(洛克的但書)。相應地,他們捍衛(wèi)市場自由,反對為了平等主義的社會正義而使用再分配稅收計劃。對自由意志主義理論的一個主要反對意見是,它對洛克但書的解釋--任何人的處境都不應該因為最初獲得財產(chǎn)而惡化--導致了一個過于軟弱的要求,因此是不可接受的(Kymlicka 1990,pp.108-117)。然而,如果對一種情況比另一種情況更糟的含義有更廣泛和更充分的解釋,就更難證明私人占有是正當?shù)?,更不用說證明所有進一步的所有權(quán)是正當?shù)?。如果但書承認了所有者擁有的全部利益和選擇,那么它就不會產(chǎn)生對不平等資源的不受限制的權(quán)利。另一個反對意見是,正如自由意志主義者所主張的那樣,如果一個人自己的自由成就是有價值的,那么成功就不應該嚴格依賴于運氣、非凡的天賦、繼承的財產(chǎn)和地位。換句話說,平等機會至少也需要作為一種平衡存在,確保人類的命運由其決定而不是由不可避免的社會環(huán)境決定。因此,機會均等似乎是在每一個平等主義的分配正義概念中起作用的經(jīng)常模糊的最小公式。然而,許多平等主義者希望得到更多--即生活條件(至少是基本生活條件)的平等。
無論如何,隨著對自由的嚴格否定觀念的轉(zhuǎn)變,經(jīng)濟自由主義本身確實可以為更多的社會和經(jīng)濟平等指明道路。因為隨著這種轉(zhuǎn)變,利害攸關(guān)的不僅是確保平等的自衛(wèi)權(quán),而且還為每個人提供或多或少相同的機會來實際利用自由的權(quán)利(例如,自由)。Van Parijs 1995,Steiner 1994,Otsuka 2005)。換句話說,需要提供某些基本商品,以確?;咀杂傻墓交颉肮絻r值”(Rawls 1993,pp. 356-63)。
3.3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可以被解釋為道德平等的具體化--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對所有人的利益給予同樣的考慮(Kymlicka 1990,pp. 31f.,1981,p. 26,Sen 1992,pp. 13f.)。從功利主義的角度來看,既然每個人都是一個人,而沒有人是一個以上的人(邊沁),那么所有人的利益都應該被平等對待,而不考慮利益的內(nèi)容或個人的物質(zhì)狀況。對功利主義來說,這意味著所有開明的個人利益必須公平地聚合起來。道德上正確的行為是使效用最大化的行為(Hare,1984)。這種平等待遇的概念被許多功利主義的反對者批評為不充分。至少在功利主義的經(jīng)典形式中--批評是這樣讀的--對道德平等的希望是有缺陷的,因為所有的欲望都被功利主義計算所占據(jù),包括“自私的”和“外部的”偏好(德沃金,1977,第110頁)。234),這意味著所有有平等的重量,即使當他們減少的“權(quán)利”和意圖的其他人。這與我們對平等待遇的日常理解相沖突。這里起作用的是一個涉及“冒犯性”和“昂貴”品味的論點:一個人不能指望別人以犧牲自己的利益為代價來維持他或她的欲望(Kymlicka 1990,p.103)。40 f.)。相反,根據(jù)普遍認同的信念,平等待遇始終需要一個平等權(quán)利和資源的基礎,無論其他人的愿望如何,都不能剝奪這些權(quán)利和資源。羅爾斯(Rawls,1971,pp. 31,564,cf. 450),許多人認為,正義意味著,只要利益與正義相沖突,就不賦予利益任何價值。根據(jù)這一觀點,不合理的偏好不會扭曲人們對彼此的相互要求。平等待遇必須包括每個人都能夠要求公平的份額,而不是在所有利益中對我的份額有同樣的權(quán)重。功利主義者不承認任何基于道德或正義的利益限制。只要功利主義理論缺乏正義和公平分配的概念,它就必然無法實現(xiàn)平等對待每個人的目標。Rawls(1971,pp. 27)同樣著名的是,功利主義忽視了人的分離性,并沒有將道德平等正確地解釋為對每個人的平等尊重。
3.4福利平等
福利平等的概念源于一種直覺,即當涉及到政治倫理時,利害攸關(guān)的是個人的福祉。因此,公正的核心標準必須是平等的福利水平。但是,把福利當作要平等的東西,會導致類似于功利主義的困難。如果一個人有爭議地將主觀福利與偏好滿足等同起來,那么將所有個人偏好都視為平等似乎是不可信的,有些偏好--比如做錯別人的欲望--在正義的基礎上是不可接受的(冒犯性品味論證)。任何以福利為中心的平等概念都會賦予品味高雅和昂貴的人更多的資源--這與我們的道德直覺(昂貴品味論證)明顯不一致(德沃金,1981 a)。然而,欲望的滿足不能作為一個標準,因為我們想要的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幸福感。福利比較的一個更可行的標準似乎是偏好的成功實現(xiàn)。對這種成功的公正評價不能純粹是主觀的,而需要一個應該或本可以實現(xiàn)的標準。這本身就包含了一個關(guān)于公正分配的假設,因此它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正義標準。任何以福利為中心的平等概念的另一個嚴重問題是,它不能考慮到沙漠(Feinberg 1970)或個人對自己福祉的責任,在可能和合理的范圍內(nèi)。
3.5資源平等
以羅爾斯和德沃金為代表的資源平等避免了這些問題(羅爾斯1971; Dworkin 1981b)。它要求個人對自己的決定和行為負責,但不對自己無法控制的情況負責,如種族、性別、膚色、智力和社會地位,從而排除了這些因素作為分配標準。機會平等是不夠的,因為它不能補償不平等的天賦。適用于社會環(huán)境的東西也應該適用于這樣的禮物,因為從道德的角度來看,兩者都是純粹武斷的。
根據(jù)羅爾斯的觀點,人類應該對“基本商品”有同樣的最初期望,即,通用貨物這絕不排除由于個人的經(jīng)濟決定和行動而最終得到不同數(shù)量的這種貨物或資源。當平等的基本自由和權(quán)利被賦予首要的重要性時,不平等在滿足兩個條件時是正當?shù)模阂环矫妫鼈儽仨毰c在公平機會均等的條件下向所有人開放的辦公室和職位掛鉤;另一方面,他們必須反映著名的“差異原則”,為社會中最弱勢的成員提供最大可能的利益(Rawls 1993,p. 100)。5 f.; 1971,§ 13)。否則,經(jīng)濟秩序就需要修改。由于人才的道德任意性的論點,普遍接受的優(yōu)點標準(如生產(chǎn)率,工作時間,努力)顯然是相對的。差別原則只允許有才能的人賺更多的錢,以提高最低收入者的收入。根據(jù)羅爾斯的觀點,對于社會的基本結(jié)構(gòu),應該在一個自我選擇的“無知之幕”下選擇差異原則,這個“無知之幕”是關(guān)于個人和歷史環(huán)境以及類似因素的:這項原則提供了一個一般性的保證,使我們不會完全屈服于自由市場的危險;而且每個人都比不可避免的低效率的完全平等分配做得更好,后者的福利水平低于差異原則下最差的人。
由于羅爾斯的正義理論是當代政治哲學的經(jīng)典焦點,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理論聲稱是平等主義的不同方式。首先,羅爾斯堅持平等人類價值的自然基礎:一種最低限度的善的概念和正義感的能力。第二,通過“無知之幕”的手段,人們被認為在“原始位置”上是平等的。第三,分享這一“原始立場”的想法以各政黨在政治上平等為前提,作為平等參與者選擇它們將據(jù)以治理的原則。第四,羅爾斯提出了公平的機會均等。第五,他堅持認為,所有的沙漠必須在制度上界定,這取決于社會的目標。沒有人配得上他或她的才能或環(huán)境,這是自然彩票的產(chǎn)物。最后,差異原則傾向于均衡持有。然而,重要的是要記住,正如舍弗勒(2003)所指出的,羅爾斯理論的主要焦點是正義本身;它只是關(guān)于平等主義正義概念的第二位。此外,由于第一主體是基本結(jié)構(gòu),純粹的程序正義優(yōu)先于分配正義或配置正義。
另一方面,德沃金的資源平等(1981b)關(guān)注的是平等本身。他的理論甚至比羅爾斯的理論更“對野心和天賦不敏感”。資源分配不平等只有在由有關(guān)各方的決定和有意行動造成時才被認為是公平的。德沃金提出了一個假設的拍賣,在這個拍賣中,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平等的支付方式積累成捆的資源,這樣最終沒有人會嫉妒別人的資源(嫉妒測試)。拍賣程序還提供了一種精確衡量資源平等的方法:投入到一個人生活中的資源的衡量標準是由這些資源對他人的重要性來定義的(Dworkin 1981b,p. 290)。在自由市場中,分配如何發(fā)展取決于個人的野心。因此出現(xiàn)的不平等是合理的,因為一個人必須對自己的選擇結(jié)果負責(即,一個人的“選擇運氣”)在個人責任領(lǐng)域。相比之下,基于不同的先天規(guī)定和天賦以及殘酷的運氣的不合理的不平等,應該通過虛構(gòu)的差別化保險制度來補償:它的溢價是在德沃金自己的“無知之幕”背后建立的,以便在現(xiàn)實生活中分配給每個人并以稅收的形式征收。對于德沃金來說,這是自然彩票公平平衡的關(guān)鍵,防止通過過度再分配“奴役人才”。
3.6責任與幸運-平等主義
只有一些平等主義者認為不平等本身是壞事。今天大多數(shù)的平等主義者都是多元化的,他們承認除了平等之外的其他價值觀。所謂的幸運平等主義者認為選擇和責任的道德意義是平等之外最重要的價值之一(關(guān)于辯論的概述,請參閱Lippert-Rasmussen 2015)。他們認為,一些人由于沒有過錯或自己的選擇而比其他人更糟糕是不好的--不公正或不公平的(Temkin,1993,第13頁),因此他們努力消除非自愿的不利條件,而受害者不能對這種不利條件負責(Cohen,1989,第916頁)。
責任原則提供了一個核心的規(guī)范性有利點,用以決定人們可以何種理由為何種不平等辯護。責任原則的積極表述要求承擔個人責任,并認為自我選擇的結(jié)果是公正的不平等。(See Dworkin,1981b,p. 311;對照:Anderson,1999.)因此,當社會福利的不平等部分是由相關(guān)者的決定和有意行為產(chǎn)生時,它們是公平的。個人必須為他們的決定所造成的代價承擔責任。個人本身應對其自愿決定造成的某些不平等負責,除了在急需的情況下獲得最低限度的供應外,他們不應因這種不平等得到任何補償(見下文)。責任原則在其消極表述中認為,不是自我選擇的結(jié)果的不平等應被視為不公正而予以拒絕;在這方面處于不利地位的人應得到賠償。人們無能為力或不負責任的事情,不能構(gòu)成相關(guān)的標準。盡管如此,最初的假設仍然是一種責任歸屬,每一個個案都需要仔細審查:一個人是有責任的和負責任的,除非有充分的理由被認為不是這樣(但比照Stemplowska 2013 for a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如果由于任意的和不勞而獲的差異而產(chǎn)生的優(yōu)勢或劣勢是不公平的,那么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稟賦也是如此。支持將膚色、體型、性別和出生地等特征排除在主要歧視性之外的理由,同樣適用于其他自然的人類品質(zhì),如智力、外貌、體力等。一個人的天賦能力的種類和程度取決于大自然的運氣;從道德的角度來看,它們的分配完全是任意的(Rawls,1971,§ 48)??偠灾鹤匀缓蜕鐣A賦不應算數(shù),個人意圖和自愿決定才應算數(shù)。因此,當一種既定的社會秩序以規(guī)范上站得住腳的方式,盡可能地均衡了個人不應負責的所有個人不利條件,并賦予個人承擔其決定和行動后果的能力,使之符合其自主能力時,它就是正義的。
對所有版本的“運氣平均主義”的反對來自兩個方面。一些作者批評它在他們看來不合理或過于激進的拒絕優(yōu)點:沙漠的運氣平等主義論點只有在沙漠“一路向下”時才被合理地承認(Nozick 1974,p. 225)不僅破壞了經(jīng)典的,沙漠的日常原則,因為一切都有一個基礎,我們自己沒有創(chuàng)造。在這些批評者看來,除了擇優(yōu)原則之外,這一論點還摧毀了我們的個人身份,因為我們不再能用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來認可自己。(參見Pojman& McLeod 1998,Olsaretti 2003中的文本。另一些作者認為責任的標準太強,確實不人道(或“嚴酷”)的后果,因為人類對自己的痛苦負責他們的孤獨,只屬于他們自己。(Anderson 1999,以及MacLeod 1998,Scheffler 2003,Wolff 1998,F(xiàn)leurbaey 1995,Voigt 2007,Eyal 2017,Olsaretti 2009,Stemplowska 2009)。然而,多元平等主義者應該能夠爭辯說,有一些特殊情況,在這些情況下,人們生活得如此糟糕,以至于他們應該得到幫助,即使他們是由于自己的過錯而陷入悲慘境地的。但是,即使當人們處于可怕的境地,而這種境地不是由于他們自己的過錯(“壞運氣”)--例如,當他們從出生起就殘疾--而平等主義者因此有理由幫助他們時,這些理由被認為是污名化的,因為在這些情況下,分配原則將基于憐憫。在這些情況下,政治機構(gòu)必須作出某些決定----例如,應將某一特定的危難情況歸入哪一類----并收集有關(guān)其公民的相關(guān)信息。反對這樣的程序,人們可以反對它使公民受到國家的監(jiān)護,并損害他們的私人領(lǐng)域(Anderson 1999,以及Hayek 1960:85-102)。
3.7福利或優(yōu)勢機會均等
基于機會平等的方法可以被解讀為對福利主義和資源主義的修正。它們反對福利主義,旨在避免福利主義的陷阱,它們將選擇和責任的強大思想納入各種改進的平等主義形式。這樣的方法意在使由超出人的控制的原因(即,超越環(huán)境或天賦),而是允許自主選擇或野心產(chǎn)生的不同結(jié)果。但這些方法也旨在保持這樣一種認識,即個人偏好必須被視為回到個人視角的必要聯(lián)系的唯一基礎:否則,就會忽視人的價值。在Arneson(1989,1990)的平等福利機會概念中,決定個人福祉衡量標準的偏好是假設性的,即:一個人會經(jīng)過一個理想的反思過程來決定它們。為了與個人責任的道德中心優(yōu)勢相一致,應該平等的不是開明的偏好本身,而是實現(xiàn)或接受一種善的真正機會,就其所渴望的程度而言??偝煽僀ohen's(1989,p. 916 f.)更廣泛的平等獲得優(yōu)勢的概念試圖通過優(yōu)勢的壓倒一切的概念,將福利平等和資源平等的觀點結(jié)合起來。對科恩來說,平等主義補償有兩個理由。平等主義者將被轉(zhuǎn)移到為癱瘓者提供一個獨立于該人福利水平的補償輪椅。這種對殘疾的平等主義反應壓倒了福利(機會)的平等。平等主義者還支持對疼痛等現(xiàn)象的補償,而不考慮任何能力的喪失--例如支付昂貴的藥物費用。但是,科恩聲稱,這種補償?shù)娜魏卫碛啥急仨氃@麢C會均等的思想。因此,他認為資源和福利這兩個方面都是必要的和不可減少的。Roemer(1998)的許多技術(shù)性論點都致力于構(gòu)建尺度來校準某事物是環(huán)境結(jié)果的程度。所產(chǎn)生的不利后果是環(huán)境的結(jié)果,而不是選擇的結(jié)果,確切地說,它是一種可以預期的一種或另一種特定類型的人所產(chǎn)生的后果。
3.8能力方法
將自己限制在基本手段的平等分配上的理論,希望公正地對待所有人的不同目標,經(jīng)常被批評為拜物教,因為它們關(guān)注的是手段,而不是個人通過這些手段獲得的利益(Sen,1980)。商品對某人的價值取決于客觀可能性、自然環(huán)境和個人能力。因此,與資源主義方法相反,Amartya Sen提出圍繞“實現(xiàn)功能的能力”進行分配,即:一個人在生活中設法做的各種事情(Sen 1992)。換句話說,評價個人福祉必須與實現(xiàn)和維持構(gòu)成一個人存在的各種寶貴條件和“功能”的能力掛鉤,例如充足的營養(yǎng)、良好的健康、自由行動或不受羞辱地出現(xiàn)在公共場合的能力。獲得幸福的真正自由在這里也很重要,這種自由表現(xiàn)為自己選擇成就形式和“功能”組合的能力。因此,對森來說,能力是衡量人類在生活中享有的平等能力的尺度。一個問題不斷提出的能力的方法是衡量能力,以達到一個度量的平等。這個問題因各種道德觀點混合在能力的概念中而加?。–ohen 1993,p. 17-26,Williams 1987)。瑪莎·努斯鮑姆(Martha Nussbaum,1992,2000)將能力方法與亞里士多德式的、本質(zhì)主義的、“厚重”的善理論聯(lián)系起來--用她的話來說,這種理論是“模糊的”、不完整的、開放的,足以為個體和文化差異留下空間?;趯γ篮蒙畹谋匾推毡橐氐倪@種“厚重”概念,某些能力和功能可以被指定為基礎。以這種方式,努斯鮑姆可以賦予能力方法以精確性,提供人際比較的指數(shù),但在關(guān)于善的個人概念的多元化方面不夠中立的風險,大多數(shù)自由主義者通常要求的中立性(最重要的是羅爾斯1993;但參見Robeyns(2009)對羅爾斯的不同看法)。有關(guān)進一步的討論,請參閱能力方法的條目。
4.關(guān)系平等
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社會關(guān)系平等主義在哲學話語中作為分配主義正義解釋的日益重要的競爭對手出現(xiàn),特別是它的運氣平等主義版本(參見第二章)。Lippert-Rassmussen 2018)。社會關(guān)系平等主義的支持者包括Anderson(1999),Miller(1997),Scanlon(1996,2018),Scheffler(2003,2005,2015),Wolff(1998,2010)和Young(1990)。消極地說,他們一致反對這樣一種觀點,即正義是消除差別運氣的問題。積極地說,他們聲稱,當且僅當社會中的個人平等地相互聯(lián)系時,社會才是公正的。因此,正義的位置(即正義原則適用的是社會,而不是分配。關(guān)系平等主義與許多承認和非支配理論有一定的重疊。某些地位差異是他們反對的核心,比如那些污名化的地位差異,窮人因此被認為是低人一等的,被當作低人一等的人對待,或者當不平等造成令人反感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Honneth/Fraser 2003)和統(tǒng)治關(guān)系(Pettit 2001)時。
在一個社會中,個體之間的平等關(guān)系意味著什么?例如,種族歧視就是這種情況的典型例子。的侵犯。但是,一旦我們超越了少數(shù)這樣的例子,事情就變得不那么清楚了。
這些對社會和政治平等的主張排除了所有不平等的、等級制的社會關(guān)系形式,在這種關(guān)系中,一些人支配、剝削、邊緣化、貶低他人,并對他人施加暴力:
作為一種社會理想,它認為人類社會必須被視為平等者之間的合作安排,每個人都享有相同的社會地位。作為一種政治理想,它強調(diào)了公民憑借其公民身份有權(quán)對彼此提出的要求,而不需要對其特定情況的細節(jié)進行任何道德解釋。(Scheffler 2003,p. 22)
然而,不違反道德平等的差別形式(見上文)本身并不被排除在社會平等之外,只要它們與承認有關(guān)各方的平等社會地位相一致,如與功績、需要有關(guān)的差別,以及在適當情況下與種族、性別和社會背景有關(guān)的差別(如在扶持行動或公平懲罰的情況下)。
在社會平等的情況下,人們會覺得社區(qū)中的每個成員都享有與其他所有成員平等的地位,這種地位超越了他們在特定維度上的不平等評級。(Miller,1997,p.(第232段)
因此,必須回答的問題是,其他方面,如一個人的天賦、創(chuàng)造力、智力、創(chuàng)新技能或創(chuàng)業(yè)能力,是否----如果是,為什么----可以成為合法的不平等的基礎。
關(guān)系平等主義者需要對社會中的平等地位在權(quán)利和利益方面的意義和含義有一定的概念。提供這種解釋的一種方法是依靠能力方法(第3.8節(jié))和充分主義(第6.2節(jié))(如Anderson,1999):在一個維護人的自由和平等地位的民主社會中,至少必須滿足三組條件。
第一,必須具備一定的政治條件,才能讓公民平等地參與民主審議。其中包括選舉、任職、集會、向政府請愿、言論自由和行動自由的能力(Rawls 1999,第53頁)。民主平等的原則(正如Anderson(1999)所要求的那樣)要求我們消除阻礙民主組織社會的社會等級制度,在這個社會中,我們平等地合作和決定國家行動。人們在道德上相互虧欠在民主社會中平等生活的能力和條件(Christiano 2008,Kolodny 2014)。民主可以解釋為在集體決策中實現(xiàn)公共平等。
第二,要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公民社會,必須具備一定的公民條件。這些條件包括使不公正,如邊緣化,無能為力,文化帝國主義(安德森1999年,參考楊1990年),或統(tǒng)治(佩蒂特2001年)很可能是可以避免的。第三,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條件和個人能力,使人們在社會上享有平等地位。在這方面,公民需要足夠的營養(yǎng)、住所、衣服、教育和醫(yī)療。最后一點導致了關(guān)于社會正義的關(guān)系平等主義概念是否產(chǎn)生正義的內(nèi)在和工具性原因來關(guān)心社會生產(chǎn)的商品中的分配不平等的爭論,盡管它強調(diào)的是公正的社會關(guān)系而不是商品本身的分配(Schemmel 2011,Elford 2017)。
5.誰之間的平等?
正義主要與個人行為有關(guān)。個人是責任的主要承擔者(道德個人主義的關(guān)鍵原則)。這在當代的辯論中提出了兩個有爭議的問題。
人們可以把分配平等的規(guī)范視為適用于群體而不是個人。通常是一些群體正當?shù)靥岢鏊麄兣c社會其他群體之間的不平等問題,如婦女、種族和族裔群體。由此產(chǎn)生的問題是,這些群體之間的不平等是否應該被認為是道德上令人反感的,或者即使在群體的情況下,基本的關(guān)注應該是個人(作為這些群體的成員)在比較中的表現(xiàn)如何。如果人們擔心群體之間的不平等,為什么不把這種擔心轉(zhuǎn)化為群體成員之間的不平等呢?
另一個問題是,分配平等的規(guī)范(無論是什么)是否適用于所有個人,無論他們生活在哪里(何時)?;蛘哒f,它們只適用于國家和民族內(nèi)部的社區(qū)成員嗎?大多數(shù)平等理論只涉及單一社會中人們之間的分配平等。然而,這種限制似乎沒有任何理由。在審查具體權(quán)利要求之前,是否可以限制享有權(quán)利人的群體?許多理論似乎暗示了這一點,特別是當它們將分配正義或要分配的物品與社會合作或生產(chǎn)聯(lián)系起來時。對于那些對合作毫無貢獻的人,如殘疾人、兒童或后代,將不得不被剝奪獲得公平份額的權(quán)利。因此,從一開始,接受分配的人的圈子就會受到限制。其他理論的限制較少,因為它們沒有將分配與實際的社會合作聯(lián)系起來,但仍然限制了它,因為它們將其與公民身份聯(lián)系起來。在這種觀點中,分配正義僅限于社會中的個人。社會之外的人無權(quán)享有社會正義。在這種觀點中,國家之間的不平等分配以及特定社會之外的人們的社會狀況不可能是社會分配正義的問題(Nagel 2005)。然而,同樣在這里,平等尊重的普遍道德和平等分配的原則要求所有人都認為彼此表面上平等地享有物品,除非可以提出不平等分配的理由。在證明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給予那些特別參與商品生產(chǎn)的人特權(quán)的理由,但從一開始就沒有表面上的理由將其他人,如來自其他國家的人排除在分配和證明過程之外(Pogge 2002)。在自然資源的情況下,這似乎是最直觀的合理解釋(例如:石油)某人偶然在他或她的財產(chǎn)表面或下面發(fā)現(xiàn)的。為什么這些資源應該屬于發(fā)現(xiàn)它們的人,或者它們所在的財產(chǎn)?然而,在許多人(如果不是大多數(shù)人)的眼中,全球正義,即,在全球范圍內(nèi)擴展平等主義的分配正義,對個人和他們的國家要求太多(Miller 1998;但是參見Caney 2005)。或者,有人可能會說,一個社會的成員之間存在著其他的“特殊關(guān)系”,而不同社會的成員之間并不存在這種關(guān)系。民族主義就是這種(有爭議的)論題的一個例子,它可能為某種地方平等提供了一個案例(Miller,1995)。關(guān)于進一步的討論,請參閱全球正義的條目。
另一個問題是世代之間的關(guān)系。在平等的生活條件方面,當代人是否對后代負有平等主義的義務?支持這一結(jié)論的一個論點可能是,人們不應該因為道德上的武斷因素而最終獲得不平等的富裕。然而,世代之間的正義問題是眾所周知的復雜(Temkin 1992)。有關(guān)進一步的討論,請參閱關(guān)于代際正義的條目。
6.平等的價值:為什么要平等?
平等在正義理論中是否起著重要作用?如果是,這種作用是什么?一個正義的概念是平等主義的,當它認為平等是正義的基本目標。Temkin這樣說:
平等主義者是任何一個重視平等本身的人(也就是說,任何一個關(guān)心平等的人,超過它促進其他理想的程度)。所以,平等不一定是唯一的價值,甚至不一定是她最看重的理想…….平等主義者有一個深刻而(對他們來說)令人信服的觀點,即一些人沒有自己的過錯而比其他人更糟糕是一件壞事--不公正和不公平。(Temkin 1986,p. 100,cf. 1993年,第7頁)
一般來說,現(xiàn)代平等主義者為實現(xiàn)平等所作努力的重點是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即:關(guān)于平等的生活前景和生活環(huán)境----根據(jù)“什么平等”辯論中的不同立場,有不同的解釋(見上文)。
6.1.平等主義的種類
顯然,平均主義有三種:內(nèi)在的、工具性的和構(gòu)成性的。(For雙重區(qū)別Parfit 1997,Temkin 1993,p. 11,McKerlie,1996,p. 275.)
本質(zhì)平等主義者認為平等本身就是一種善。作為純粹的平等主義者,他們只關(guān)心平等,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關(guān)心社會環(huán)境的平等,根據(jù)這種平等,如果一些人不是由于自己的過錯而比其他人境況更差,這在本質(zhì)上是壞事。但事實上,人們并不總是認為不平等是道德上的罪惡。內(nèi)在平等主義者認為質(zhì)量是可取的,即使平等對任何受影響的一方都沒有用處,例如平等只能通過降低每個人生活的幸福水平來產(chǎn)生。但是,只有當一件事至少對一個人有益,當它以某種方式使一個人的生活變得更好時,它才能有內(nèi)在價值。
下面的“降低水平”的反對意見表明,在平等的范圍內(nèi)取消事實上應該產(chǎn)生更好的情況;除此之外,不清楚為什么需要平等。(For這樣的反對,比照。1974,p. 229,Raz 1986,chap. 9,第227、235頁,Temkin 1993,第227、235頁。247-8.)有時候,要結(jié)束不平等,只能剝奪那些境況較好的人的資源,使他們與其他人一樣貧窮。(For任何人尋找一個激烈的文學例子,庫爾特馮內(nèi)古特1950年的科幻小說故事哈里森伯杰龍是推薦的。根據(jù)固有的概念,這必須是一種可以接受的辦法。但是,如果在一個由盲人和有視力的人組成的群體中,那些有視力的人因為盲人無法獲得視力而變得失明,這在道德上是好的嗎?這在道德上是有悖常理的。反對意見認為,通過降低所有人的地位來消除不平等,沒有任何好處。當然,只有當確實沒有更好的、同樣平等的替代方案時,這種降低層次的反對才是有效的,但幾乎總是有這樣的替代方案:那些能看見的人應該在經(jīng)濟上或其他方面幫助盲人。當沒有其他選擇時,為了避免這種反對,內(nèi)在的平等主義不能是嚴格的,而需要是多元的。然后,內(nèi)在平等主義者可以說這種變化有一些好的方面,即更大的平等,盡管他們會承認這有很多不好的地方。多元主義的平等主義者并不把平等作為他們唯一的目標;它們還承認其他價值觀和原則,首先是福利原則,根據(jù)這一原則,人們做得越好,情況就越好。此外,多元平等主義應該足夠溫和,在平等與福利發(fā)生沖突的情況下,不要總是給予平等勝利。相反,他們必須為了所有人更高的生活質(zhì)量而接受平等的減少(正如羅爾斯的差異原則)。
目前,許多平等主義者愿意承認,生活環(huán)境平等意義上的平等本身沒有令人信服的價值,但在自由主義正義概念的框架內(nèi),其意義出現(xiàn)在追求其他理想中,如普遍自由,人的能力和人的個性的充分發(fā)展,減輕痛苦和戰(zhàn)勝統(tǒng)治和恥辱,現(xiàn)代和自由構(gòu)成的社會的穩(wěn)定一致性,等等(Scanlon 1996,2018)。對于那些境況較差的人來說,不平等的環(huán)境往往意味著相當大的(相對的)不利條件和許多(絕對的)罪惡;一般來說,這些(相對的)不利條件和(絕對的)邪惡是我們對不平等環(huán)境進行道德譴責的根源。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平等本身就是一種罪惡。因此,這種觀點認為,在我們追求平等的背后,是平等以外的基本道德理想。以這種理由拒絕不平等,就是贊成把平等作為一種副產(chǎn)品或手段,而不是作為一種目標或內(nèi)在價值。在它把平等作為一種派生的美德來對待時,這種平等主義--如果這個詞實際上是合適的話--在這里起作用是有工具性的。
如前所述,還有第三種更適合實現(xiàn)平等理想的方法:基本的平等主義根據(jù)這種方法,平等的愿望植根于其他道德基礎,即因為某些不平等是不公正的。平等有其價值,但這是一種外在的價值,因為它源自另一個更高的道德原則,即平等的尊嚴和尊重。但由于這個原因,它不是工具,即,它不僅因道德平等而受到重視,而且因其本身而受到重視。(For一個價值的起源和它是什么樣的價值之間的區(qū)別。Korsgaard 1996.)平等與正義的關(guān)系就像部分與整體的關(guān)系一樣。稱義的要求是基于道德平等,在某些情況下,成功的稱義會導致上述平等原則,即:形式上的、比例上的平等和平等的推定。因此,根據(jù)構(gòu)成性平等主義,這些原則和由此產(chǎn)生的平等是正義所要求的,并且同樣構(gòu)成了社會正義。
重要的是要進一步區(qū)分兩個層次的平均主義和非平均主義,分別。在第一個層次上,構(gòu)成性平等主義者假定,如果沒有“平等”、“相似”等術(shù)語,對道德立場的每一種解釋都是不完整的。相反,在同一層面上運作的非平等主義認為這些術(shù)語是錯位的或多余的。在第二個層面上,當涉及到正義概念的具體化和具體化時,構(gòu)成性平等主義者賦予平等實質(zhì)性的權(quán)重。在這個層面上,根據(jù)所選擇的平等貨幣(衡量公正平等的標準)和根據(jù)各自理論認為有充分根據(jù)的不平等分配的原因(平等假設的例外情況),可以找到或多或少的平等主義立場。第二個層次的平均主義是指要被平均的事物的種類、質(zhì)量和數(shù)量。由于這些變量,第二級平均主義的明確定義無法制定。相反,在第二個層次上,非平等主義者主張一種非關(guān)系的正義權(quán)利理論。
6.2平等與優(yōu)先權(quán)或充分性
除了“簡單平等”一節(jié)中提到的經(jīng)常提出的反對平等的意見(3.1.第一層次的非平等主義者提出了一個不同的、更基本的批評:平等在伸張正義的基礎上并不具有基礎性作用。雖然對平均主義的舊版本的批評主要來自政治光譜的保守派,因此一般反對“模式化的正義原則”(Nozick 1974,esp.頁次156-157),批評的較新版本也經(jīng)??梢月牭皆谶M步的圈子(沃爾澤1983年,拉茲1986年,章。9,F(xiàn)rankfurt 1987,1997,Parfit 1997,Anderson 1999)。這種對平等的第一層次的批判提出了一個基本問題,即為什么正義事實上應該從關(guān)系和(這里的相同之處)相對的角度來理解?;仡檰虪枴し恫瘢↗oel Feinberg)(1974)對比較正義和非比較正義的區(qū)分,非平等主義者反對平等待人的道德要求,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許多正義要求。他們認為,無論是假設還是這些要求都不涉及比較原則,更不用說任何平等原則了。他們指責第一層次的平等主義者混淆了“平等”和“普遍性”。在非平等主義者看來,在許多正義原則中--至少在特別重要的原則中--平等術(shù)語是多余的。因此,平等僅僅是普遍實現(xiàn)實際上非比較的正義標準的副產(chǎn)品:通過不必要地插入平等的表達而模糊的東西(拉茲1986,第101頁)。227f.)。至少,有尊嚴的人類生活的核心標準不是相對的,而是“絕對的”。正如Harry Frankfurt所說:“重要的是人們是否擁有美好的生活,而不是他們的生活如何與他人的生活相比較”(法蘭克福1997年,第100頁)。(六)、“平等主義的根本錯誤在于假設一個人是否比另一個人擁有的少在道德上是重要的,而不管他們中的任何一個擁有多少”(法蘭克福1987年,第100頁)。34)。
從非平等主義的角度來看,幫助那些處境更糟的人和改善他們的命運真正利害攸關(guān)的是人道主義關(guān)切,是減輕痛苦的愿望。這種關(guān)注不被理解為平等主義,因為它的重點不是富裕者和貧困者之間的差別(無論適用何種標準),而是改善后者的狀況。他們的痛苦構(gòu)成了實際的道德基礎。富裕者的財富只是提供了一種手段,只要在這一過程中不出現(xiàn)其他道德上的負面后果,就必須轉(zhuǎn)移這種手段以減輕痛苦。促進平等的動力在于那些境況更差的人的要求的緊迫性,而不是不平等的程度。因此,非平等主義的批評家們傾向于這樣或那樣的正義的權(quán)利理論,而不是平等,例如諾齊克(1974)的自由意志主義(參見《自由主義》)。3.2.法蘭克福(1987)的充足學說,根據(jù)這一學說,“從道德的角度來看,重要的不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同樣的東西,而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足夠的東西。如果每個人都有足夠的,那么一些人是否比其他人擁有更多就沒有道德后果了”(法蘭克福,1987年,第100頁)。21)。
因此,Parfit(1997)的優(yōu)先觀點要求把重點放在改善社會弱勢和貧困成員的狀況上,事實上,他們的狀況越差,就越迫切,即使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得到的幫助比其他人少。Parfit(1995)區(qū)分了平等主義和優(yōu)先主義。根據(jù)優(yōu)先主義者的觀點,人們的境況越差,造福人民就越重要。這種優(yōu)先級排序通常會增加平等性,但它們是兩個不同的值,因為在一個重要的方面,平等是一個關(guān)系值,而優(yōu)先級不是。然而,平等主義者和優(yōu)先主義者有一個共同的重要特征,即他們都認為固定數(shù)量的商品的最佳可能分配是平等的。因此,優(yōu)先主義究竟是一種平等主義還是一種(體面的)不平等主義,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在任何情況下,基于權(quán)利的非平等主義論點實際上可以導致結(jié)果平等,其影響與平等主義理論一樣深遠。因此,每個人都要達到一個絕對的或非比較的標準(例如:(大意是沒有人應該挨餓)往往導致某種結(jié)果的平等,而這種標準不僅包括體面的生活,而且包括美好的生活。因此,這里的辯論集中在基礎上-是平等還是別的什么?- 而不是那么多的結(jié)果-是人或群體更多或更少的平等,根據(jù)一個選定的衡量標準?也許,這種差異甚至更深層次地存在于他們各自的道德觀中。
平等主義者可以這樣回應反平等主義的批評:某些(當然遠非全部)道德和正義的基本規(guī)范的本質(zhì),主要是關(guān)注個人獨立要求的充分實現(xiàn)。然而,只有通過詢問在自由和平等的假設條件下,所有受影響的人是否都能同意,才能確定一項要求本身是否被認為是適當?shù)摹?See例如,Casal 2007對充足性學說進行了更深入的討論和批判。)如果利害攸關(guān)的東西實際上是痛苦、痛苦或客觀需要,這一證明程序就更有必要。在構(gòu)成型平等主義者看來,所有關(guān)于分配正義的判斷都應該從關(guān)系的角度來看待,即通過詢問所有相關(guān)方能夠普遍地、相互地同意哪種分配方案。正如上文相關(guān)部分所述,許多平等主義者認為,從這一正當性要求中可以得出有利于平等的推定。在這些平等主義者看來,這就是證明和確定平等的基本價值所需要的一切。
第二,即使----為了論證的目的----這個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即根據(jù)客觀需要(例如:雖然在減輕饑餓方面(包括在減輕饑餓方面)涉及非比較性的應享權(quán)利要求,但始終有必要解決欠貧困者什么的問題。而這在基本上與這樣一個問題相聯(lián)系:在類似或更糟糕的情況下,人們彼此欠對方什么,以及根據(jù)我們的義務總和,稀缺資源(金錢、貨物、時間、精力)必須如何投資。雖然對我們援助的要求很可能看起來是非關(guān)系性的,但確定援助的種類和程度必須始終是關(guān)系性的,至少在稀缺的情況下(資源總是稀缺的)。聲明要么是“可滿足的”(Raz 1986,p. 235)-即,可以指示上限或充足水平,在此之后,每個人對X的要求已經(jīng)被滿足-或者他們沒有被滿足。對于貪得無厭的要求,規(guī)定一個人得到或應該得到充分滿足的任何水平都是武斷的。如果充足的標準被定義為最低限度,人們?yōu)槭裁匆獫M足于這一最低限度?為什么在貧困線以上分配福利和資源的方式不應該也是一個公正的問題?相反,如果我們只關(guān)心原則上“可滿足”的主張,這種主張對充分性有一個合理的定義,那么這些充分性的標準很可能會非常高。例如,在法蘭克福的定義中,只有當人們感到滿足,不再積極地追求更多時,才能達到充分。由于人們發(fā)現(xiàn)自己在實踐中是在遠遠低于如此高的充足水平的環(huán)境中運作的,他們(當然)生活在(適度)匱乏的條件下。那么,上述論點也是成立的,即為了確定在多大程度上實現(xiàn)它,必須根據(jù)所有其他人的要求和所有可用資源來判斷每一項要求。此外,不能以使人們擺脫赤貧的道德緊迫性來證明人人都有足夠的道德緊迫性。在兩種形式的稀缺性中-即,社會權(quán)利或?qū)ω浳锏囊蟛荒鼙徽J為是絕對的或不可比較的。因此,平等主義者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分配正義總是相對的。這就意味著,分配的平等,特別是生活條件的平等,在任何適當?shù)恼x理論中,特別是在任何適當?shù)牡赖吕碚撝?,都應該發(fā)揮根本性的作用。
參考書目
·?喬治?阿爾伯尼西(ed.)、1959年,平等的理念,里士滿:約翰諾克斯。
·?伊麗莎白·安德森,1999年,“平等的意義是什么?,”Ethics,109:287-337.
·?Aristotle,Nicomachean Ethics,in J. Barnes(ed.),亞里士多德全集,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Aristotle,Politics,in J. Barnes(ed.),亞里士多德全集,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Arneson,Richard,1989,“平等與福利平等機會”,《哲學研究》,56:77-93;轉(zhuǎn)載于L。波伊曼&河Westmoreland(eds.),1997年,平等。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頁。229-241.
·?1990,“自由主義,分配主觀主義,福利機會均等”,哲學與公共事務,19:158-194。
·?1993年,《平等》,R. Goodin& P. Pettit(eds.),《當代政治哲學指南》,牛津:布萊克威爾,頁。489-507.
·?Babeuf,Gracchus,1796,“Manifeste des égaux,”in Histoire de G. Babeuf et du Babouvisme,Paris 1884,Engl. trans.波伊曼&河Westmoreland(eds.),1997年,平等。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頁。49-52.
·?Baker,John,Kathleen Lynch,Sara Cantillon,Judy Walsh,2004,Equality.從理論到行動,Houndsmill/紐約: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
·?胡戈·亞當·貝多,1967,“平等主義與平等觀念”,載于J。n. R Pennock,J. Chapman(eds.),平等,紐約:阿瑟頓,pp. 3-27.
·?Benn,Stanley,1967,“Equality,Moral and Social,”in P. Edwards(ed.),《哲學百科全書》,第三卷,紐約:Macmillan,pp. 38-42.
·?本斯坦利島理查德S。Peters,1959,Social Principles and the Democratic State,London:Allen& Unwin.
·?Berlin,Isaiah,1955-56,“Equality,”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LVI,pp. 301-326.
·?Henry Phelps,Brown,1988,Evalitarianism and the Generation of Inequality,Oxford:Clarendon.
·?Callinicos,Alex,2000,Equality,Cambridge:北京出版社.
·?Caney,Simon,2005,Justice Beyond Border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rter,Ian,2011,“Respect and the Basis of Equality”,Ethics,121(3):538-571.
·?Casal,Paula,2007,"Why Sufficiency Is Not Enough",Ethics,117(2):296 - 326. Ethics, 117(2): 296-326.
·?Cavanagh,Matt,2002,Against Equality of Opportunity,Oxford:Clarendon.
·?Christiano,Thomas,2008年,《平等憲法》:民主權(quán)威及其局限,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Cohen,Gerald A.,1989,“論平等主義正義的貨幣”,倫理學,99:906-944。
·?1993年,《什么是平等?論福利、商品和能力》。努斯鮑姆&河Sen(eds.),生活質(zhì)量,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頁。9-29.
·?如果你是一個平等主義者,你怎么會這么富有?哈佛大學出版社.
·?2007年,《拯救正義與平等》(Rescuing Justice and Equality)。
·?拉爾夫·達倫多夫(Ralf Dahrendorf),1962年,《論社會不平等的起源》(On the Origin of Social Inequality),載于《社會科學》(The Science)。拉斯萊特·&W G的。Runciman(eds.),哲學,政治,社會,第二系列,牛津:布萊克威爾
·?Daniels,Norman,2003,“Democratic equality:羅爾斯復雜的平等主義,”在S。Freeman(ed.),劍橋羅爾斯指南,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2002年. 241-276.
·?Dann,Otto,1975,“Gleichheit,”in V. O的。Brunner,W.孔澤河Koselleck(eds.),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pp. 995-1046.
·?羅納德·德沃金(Ronald Dworkin),1977年,《認真對待權(quán)利》(Taking Rights Seriously),劍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81年:《什么是平等?》第一部分:福利平等”,《哲學與公共事務》,10:185-246;轉(zhuǎn)載于R。Dworkin,2000,Sovereign Virtue。平等的理論與實踐,劍橋:哈佛大學出版社,第11 -64頁。
·?1981年:《什么是平等?》第二部分:資源的平等,“哲學與公共事務,10:283-345;轉(zhuǎn)載于R。托爾金,《君主美德》。平等的理論與實踐,劍橋:哈佛大學出版社,2000年,pp. 65-119.
·?---,2000,主權(quán)美德。平等的理論與實踐,劍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Elford,Gideon,2017,“Relational Equality and Distribu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25:80-99。
·?Eyal,Nir,2017,“運氣平等主義,苛刻,和救援規(guī)則”,在S. M。Liao和C. O'Neil(eds.),目前的爭議在生物倫理學,頁。160-176,紐約:勞特利奇
·?Feinberg,Joel,1970,“Justice and Personal Desert,”in J. Feinberg,Doing and Deserving,Princeton;轉(zhuǎn)載于L。P. Pojman& O. McLeod(eds.),1998年,《我們應該得到什么?》A Reader on Justice and Deser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 70-83.
·?1974,“非比較正義”,《哲學評論》,83:297-358。
·?Fleurbaey,Marc,2008,F(xiàn)airness,Responsibility,and Welfa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法蘭克福,哈里,1987,“平等作為一種道德理想,”倫理學,98:21-42;轉(zhuǎn)載于H。Frankfurt,1988,The Importance of What We Care Abou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 134-168;重印L.波伊曼&河Westmoreland(eds.),1997年,平等。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頁。261-273.
·?1997,《平等與尊重》,社會研究,64:3-15。
·?Gosepath,Stefan,2004,Gleiche Gerechtigkeit. Grundlagen eines liberalen Egalitarismus,F(xiàn)rankfurt:蘇爾坎普
·?2015年,“平等的原則和假設”,在C。Fourie,F(xiàn).舒佩特島Wallimann-Helmer(eds.),社會平等:《平等意味著什么》,牛津大學出版社,頁。167-185.
·?Habermas,Jürgen,1983,“Diskursethik - Notizen zu einem Begründungsprogramm,”in J.哈貝馬斯,Moralbewu?tsein und kommunikatives Handeln,法蘭克福:Suhrkamp,pp. 53-126;英譯本,“話語倫理學:《哲學辯護綱領(lǐng)的注釋》,載于J。哈貝馬斯,1990,《道德意識與交往行為》。C.最大值Lenhardt和S.韋伯·尼科爾森,劍橋:MIT Press,pp. 43-115.
·?---,1992,F(xiàn)aktizit?t und Geltung. Beitr?ge zur Diskurstheorie des Rechts und des demokratischen Rechtsstaats,F(xiàn)rankfurt:南英格蘭翻譯:哈貝馬斯,尤爾根,1996,《在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對法律與民主的話語理論的貢獻。W的。Rehg,Cambridge: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Hajdin,Mane(ed.),2000年,《平等的概念》,奧爾德肖特:阿什蓋特
·?Hare,Richard M.,1981年,《道德思考》?!秾哟?、方法與要點》,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1984年,“權(quán)利、效用和普遍化:回答J。L的。麥基,”在R。G的。Frey(ed.),公用事業(yè)和權(quán)利,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蘇達大學出版社;轉(zhuǎn)載自Oxford:Blackwell 1985.
·?哈耶克1960,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London:Routledge.
·?Hinsch,Wilfried,2002,Gerechtfertigte Ungleichheiten,Berlin/New York:德·格魯伊特
·?---,2003,“Angemessene Gleichheit,”in R.蓋格,J.C. Merle,N. Scarano(eds.),帕德博恩政治哲學模型:Mentis,pp. 260-271.
·?Hobbes,Thomas,1651,in E. Curley(ed.),1994年,《利維坦:1668年拉丁版精選變體》(Leviathan:With Selected Variants from the Latin Edition of 1668),印第安納波利斯:哈克特
·?Holtug,Nils and Kasper Lippert-Rasmussen(eds.),2006年,平等主義?!镀降鹊谋举|(zhì)與價值新論》,牛津:克拉倫登出版社。
·?Honneth,Axel和Nancy Fraser,2003年,重新分配或認可?政治哲學交流,紐約:Verso。
·?卡爾多,尼古拉斯,1939,“經(jīng)濟學的福利命題和效用的人際比較”,經(jīng)濟學雜志,49:549-552。
·?伊曼努爾·康德,1785年,《論哲學的形而上學基礎》,收錄于《康德哲學史》,普魯士科學院編,柏林,1902年起。第四卷。
·?---,1797年,《哲學的形而上學》,見康德哲學史,普魯士科學院編,柏林,1902年以后。第六卷。
·?Kateb,George,2014,Human Dignity,Cambridge MA: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Kersting,Wolfgang,2002,Critik der Gleichheit.關(guān)于道德和道德的界限,魏勒斯維斯特:維爾布呂克
·?Kolodny,Nico,2014,“Rule Over None II:社會平等和民主的理由,“哲學&公共事務,42(4):287-336。
·?Korsgaard,Christine,1996,“Two Distinctions in Goodness,”in C. Korsgaard,Creating the Kingdom of Ends,Cambridge:劍橋大學出版社,2002年. 249-253.
·?Kymlicka,Will,1990,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Oxford:Clarendon Press.
·?Lakoff,Sandford A.,1964年,《政治哲學中的平等》,劍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Lippert-Rasmussen,Kasper,2015,Luck Equalitarianism,London:Bloomsbury Academic。
·?---,2018,關(guān)系平等主義:平等生活,劍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Locke,John,1690,in C. B.最后一句MacPerson(ed.),1980年,政府的第二篇論文,印第安納波利斯:哈克特
·?麥金農(nóng),凱瑟琳,1989,走向國家的女權(quán)主義理論,劍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麥克勞德,科林M.,1998,Liberalism,Justice,and Markets,Oxford:Clarendon Press.
·?馬歇爾,托馬斯?jié)h弗萊,1950年,“公民身份和社會階級,”在T。馬歇爾,1950,公民和社會階級及其他論文,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2002年. 1-75;重印倫敦:冥王星1981,1992。
·?馬克思,卡爾,1875年,《哥達綱領(lǐng)批判》;重印于《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第19卷,柏林,1978年;和在Marx-Engels-Gesamtausgabe(MEGA-B),Berlin 1975 ff.,第一卷25.
·?Dennis McKerlie,1989,“Equality and Time”,Ethics,99:274-296;轉(zhuǎn)載于L。波伊曼&河Westmoreland(eds.),1997年,平等。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頁。65-75.
·?---,1996,“平等”,倫理學,106:274-296.
·?Menke,Christoph,2000,Spiegelungen der Gleichheit,Berlin:Akademie 2000;轉(zhuǎn)載法蘭克福:Suhrkamp 2004.
·?Menne,Alfred,1962,“Identit?t,Gleichheit,?hnlichkeit,”Ratio,4:44ff.
·?Miller,David,1995,On Nationality,Oxford:Clarendon Press.
·?---,1997,“平等與正義”,比率,10:222-237。
·?---,1998,“世界主義司法的局限”,載D. n. R馬佩爾&湖Nardin(eds.),國際社會。多元倫理視角,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第164 -181頁。
·?Murphy,Liam and Thomas Nagel,2002,《所有權(quán)的神話》。《稅收與司法》,牛津大學出版社。
·?內(nèi)格爾,托馬斯,1979年,“平等”,在T。Nagel,Mortal Ques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 106-127.
·?1991,《平等與不平等》,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全球正義問題”,哲學與公共事務,33(2):113-147。
·?Nozick,Robert,1974,Anarchy,State,and Utopia,New York:Basic Books.
·?Nussbaum,Martha,1992,“人類功能和社會正義。《為亞里士多德本質(zhì)主義辯護》,載《政治理論》,20:202-246。
·?2000年,婦女與人類發(fā)展:能力方法,劍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奧肯,阿瑟M.,1975年,平等與效率:The Big Tradeoff,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
·?Olsaretti,Serena(ed.),2003,Desert and Justice,Oxford:Clarendon Press.
·?---,2009,“責任和選擇的后果,”,亞里士多德學會會議錄,CIX(2):165-188。
·?奧本海姆,費利克斯,1970,“平等主義作為一個描述性的概念,”美國哲學季刊,7:143-152;轉(zhuǎn)載于L。波伊曼&河Westmoreland(eds.),1997年,平等。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頁。55-65.
·?Otsuka,Michael,2005,Libertarianism without Inequali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rfit,Derek,1995,Equality or Priority?林德利講座,勞倫斯,KA:堪薩斯大學。
·?---,1997,“平等與優(yōu)先”,比率,10:202-221.
·?柏拉圖,《理想國》,載于J.M. Cooper& D.S. Hutchinson(eds.),1997年,《柏拉圖:全集》,印第安納波利斯:Hackett,pp. 971-1223.
·?柏拉圖,《法律》,載于J.M. Cooper& D.S. Hutchinson(eds.),1997年,《柏拉圖:全集》,印第安納波利斯:Hackett,pp. 1318-1616.
·?佩蒂特,菲利普,2001,自由理論,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Pogge,Thomas W.,1999,“Human Flourishing and Universal Justice,”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16(1):333-361,以及E.弗蘭克爾·保利特(eds.),1999年,《人類繁榮》,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2002年. 333-361.
·?2002年,世界貧困與人權(quán)。世界性的責任和改革,劍橋:北京出版社.
·?路易斯·波伊曼和Owen McLeod(eds.),1998年,《我們應該得到什么?》A Reader on Justice and Deser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路易斯·波伊曼和Robert Westmoreland(eds.),1996年,平等。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Rae,Douglas等人(eds.),1981年,劍橋大學平等學院: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約翰·羅爾斯,1971,《正義理論》,劍橋:哈佛大學出版社,Rev.編,1999年。
·?---,1993,《政治自由主義》,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Raz,Joseph,1986,The Morality of Freedo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yns,Ingrid,2009,“Justice as fairness and the capability approach”,in:Kaushik Basu and Ravi Kanbur(eds.),為更美好的世界而爭論?!栋ⅠR蒂亞·森75歲生日論文集》,牛津大學出版社,頁397-413.
·?2017,幸福,自由和社會正義:重新審視能力方法,劍橋:Open Book Publishers.
·?Roemer,John E.,1998年,《機會均等》,劍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羅森,吉迪恩,2018,尊嚴:它的歷史和意義,劍橋MA: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Rousseau,Jean-Jacques,1755,in M. Cranston(ed.),1984年,《論不平等》,倫敦:企鵝出版社;部分轉(zhuǎn)載于L.波伊曼&河Westmoreland(eds.),1997年,平等。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頁。36-45.
·?1762年,在M. Cranston(ed.),1987年,《社會契約論》,哈蒙茲沃思:企鵝
·?托馬斯·斯坎隆,1996,《對不平等的異議的多樣性》,林德利講座,勞倫斯,堪薩斯州:堪薩斯大學;轉(zhuǎn)載于T。Scanlon,2003,《寬容的困難》:Essays in Political Philosophy,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2002年. 202-218.
·?2018年,《為什么不平等很重要?》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Scheffler,Samuel,2003,“什么是平等主義?,”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31:5-39; reprinted in Equality and Trad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 175-207.
·?---,2005,“選擇、環(huán)境與平等的價值”,政治學、哲學、&經(jīng)濟學,4:5-28.
·?2015年,“平等的實踐”,在C。Fourie,F(xiàn). Schuppert和我Wallimann-Helmer(eds.),社會平等:Essays on What It Means to Be Equal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 21-44.
·?Schemmel,Christian,2011,“為什么關(guān)系平等主義者應該關(guān)心分配”,社會理論與實踐,37:365-390。
·?Sen,Amartya,1970,Collective Choice and Social Welfare,San Fransisco:Holden-Day;阿姆斯特丹1979年再版。
·?1980年:《什么是平等?》,”在S. M的。McMurrin(ed.),坦納人類價值觀講座,我,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2002年. 197-220;重印在A. Sen,1982,Choice,Welfare and Measurement,Oxford:Blackwell,pp. 353-372,劍橋:哈佛大學出版社1997;在S. Darwall(ed.),1995年,平等自由,安娜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Inequality Reviewed,Oxford:Clarendon Press,Cambridge: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蕭伯納,1928年,《聰明的女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指南》,紐約:布倫塔諾出版社。
·?Sikora,R.I.,1989年,“評估平均主義分配方案的六個觀點”,倫理學,99:492-502。
·?Steinhoff,Uwe(ed.),2015年,《每個人都有平等的道德價值嗎?》《支持和反對基本平等與平等尊重和關(guān)注原則》,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Steiner,Hillel,1994,An Essay on Rights,Oxford:Blackwell.
·?Stemplowska,Zofia,2009,“Making Justice Sensitive to Responsibility,”Political Studies,57:237-259.
·?---,2013,“Rescuing Luck Equalitarianism,",Journal of Social Philosophy,44(4):402-419.
·?Sypnowich,Christine(ed.),2006年,《平等的良心》。紀念G.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托尼河H.,1931年,《平等》,倫敦:艾倫·&昂溫。
·?泰勒,查爾斯,1992,多元文化主義和“承認的政治”,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Temkin,Larry,1986,“Inequality”,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5:99-121;轉(zhuǎn)載于L。波伊曼&河Westmoreland(eds.),1997年,平等。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頁。75-88.
·?---,1992,“Intergenerational Inequality,”in Laslett,P. J&. S. Fishkin(eds.),年齡組和世代之間的正義,紐黑文:耶魯大學出版社. 169-205.
·?陳文,1993,《不平等》,北京:中國科學院出版社。
·?---,2009,“照亮平等主義”,T. Christiano& J. Christman(eds.),《當代政治哲學的爭論》,Wiley-Blackwell出版社,頁。155-178.
·?湯姆森,大衛(wèi),1949年,平等,劍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Tugendhat,Ernst和Ursula Wolf,1983,Logisch-Semantische Prop?deutik,Stuttgart:重新開始
·?Tugendhat,Ernst,1993,Vorlesungen über Ethik,F(xiàn)rankfurt a.M.:蘇爾坎普
·?---,1997年,對話在利蒂希婭,法蘭克福上午:蘇爾坎普
·?Van Parijs,Philippe,1995,Real Freedom For All.什么(如果有的話)可以為資本主義辯護?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Vlastos,Gregory,1962,“Justice and Equality,”in R. Brandt(ed.),社會正義,恩格爾伍德懸崖:普倫蒂斯-霍爾公司轉(zhuǎn)載于J。Waldron(ed.),1984年,《權(quán)利理論》,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頁。41-76; reprinted in L.波伊曼&河Westmoreland(eds.),1997年,平等。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頁。120-133.
·?Voigt,Kristin,2007,“Brute Luck,Option Luck,and Equality of Initial Opportunities,”Ethics,112(3):529-57.
·?馮內(nèi)古特,庫爾特,1950年,“哈里森伯杰龍,”在K。馮內(nèi)古特,1950年,歡迎來到猴子之家,紐約:Delacorte出版社,頁。7-13;重印L.波伊曼&河Westmoreland(eds.),1997年,平等。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頁。315-311.
·?Waldron,Jeremy,2017,彼此平等:人類平等的基礎,馬薩諸塞州劍橋:哈佛大學出版社.
·?Walzer,Michael,1983,Spheres of Justice.捍衛(wèi)多元主義和平等,紐約/倫敦:基本書籍。
·?Westen,Peter,1990,Speaking Equality,Princeton: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White,Stuart,2006,Equality,Oxford:Blackwell.
·?威廉斯,伯納德,1973,“平等的理念”,在B。Williams,Problems of the Self,Cambridge:劍橋大學出版社,2002年. 230-249,轉(zhuǎn)載于:L的。波伊曼&河Westmoreland(eds.),1997年,平等。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頁。91-102.
·?1987年,《生活標準:利益和能力”,在A。Sen,The Standard of Living,Cambridge:劍橋大學出版社,2002年. 94-102.
·?Wolff,Jonathan,1998,“Fairness,Respect,and the Equalitarian Ethos,”Philosophy& Public Affairs,27:97-122.
·?---,2010,“公平,尊重和平等主義的精神重新審視,”道德雜志,14(3-4):335-350。
·?楊,1990,正義與差異政治,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