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彈科普:無殼彈

無殼彈是一種小型槍械彈藥,它并沒有一般用來容納底火、推進劑及拋射物的彈殼。無殼彈試圖透過消除過往由黃銅或鋼鐵制成的彈殼以降低重量及成本,同時通過免卻退膛及上膛來簡化動作。


歷史
無殼彈在廣義上并不是一個新概念。一些早期的紙彈殼設計就運用了可燃彈殼,發(fā)射后沒有顯著的殘余物;紙彈殼中包含火藥、底火及彈托。這種設計是更早期紙彈殼的演變,為了外部點火槍口填裝槍支及日漸廣泛采用的金屬彈殼。
1848年,美國發(fā)明家瓦特·杭特(Walter Hunt)將一種新型無殼彈應用到連發(fā)槍支上并申請專利。特殊形狀的米尼式子彈后方中空的位置擺放了黑火藥。杭特于連發(fā)杠桿式步槍中使用這些子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德國開始研發(fā)可用于軍事用途的無殼彈,這是源于金屬供應緊張,尤其是制作彈殼所需的黃銅。德國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在戰(zhàn)爭期間不足以完成一個的無殼彈體系。
現(xiàn)代無殼彈
現(xiàn)代無殼彈包括固體推進劑最初是由制成特殊形狀的易燃硝化纖維制成,當中有空間容納戰(zhàn)斗部及底火。完整的彈殼也可能包含粉狀推進劑,幫助點燃及為子彈提供初始推力.
現(xiàn)代無殼彈武器
1969年1月,美國陸軍將他們新的鋁合金M-551謝里登輕型坦克部署到越南?!爸x里登”從其152毫米主炮發(fā)射可燃外殼彈藥。
由德國毛瑟公司所制造的萊茵金屬RMK30無后座力轉輪式機炮被設計為使用30×250毫米無殼彈。
結束了,福利

點個贊再走吧~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