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設計定律:米勒定律(Miller’s law)
1956年,米勒最早對短時記憶能力進行了定量研究 - “神奇的數字:7±2”。他注意到年輕人的記憶廣度大約為7個單位(阿拉伯數字、字母、單詞或其他單位),稱為組塊。后來的研究顯示廣度與組塊的類別有關,例如阿拉伯數字為7個,字母為6個,單詞為5個,而較長詞匯的記憶廣度低于較短詞匯的記憶廣度。
?
米勒定律適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如何設計一個相對復雜的任務:通過減少每個組塊中元素的數量(不超過9個)。
?
將它應用到軟件設計時,是這樣的:當用戶使用你的界面時,確保用戶的大腦可以最大限度地記住這些內容,當項目列表變得很長時,可讀性和易讀性會變得很弱,就需要用戶花費額外的時間來閱讀或搜索。
?
1、理論定義
米勒定律,也叫“神奇的7±2法則”,它指出普通人只能在工作記憶(即短期記憶)中保持7(±2)項信息。
? ? ? ? ? ? ? ? ? ? ? ? ? ? (圖片源于網絡)
?
2、定律理解
多年來人們對這一啟發(fā)式結論有著諸多誤解,導致 “神奇的數字7” 被誤用來證明一些不必要的限制(如將界面菜單限制在7個以內)。
?
1. 組塊
米勒的研究不只是在“數字7”上,還有組塊的概念和我們處理記憶信息的能力。
應用于設計時,組塊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工具。組塊是將相關信息分別匹配到不同的信息單元中去。
在對內容進行組塊設計時,能輕松有效地幫助用戶處理和理解信息。使其快速識別感興趣的內容,這與我們處理數字信息的方式同理。
比如公眾號文章,我們通常將一篇文章:包括圖片、標題作為一個組塊去看待,而不是將單獨的文字或者圖片作為一個組塊。
?
2、信息結構
信息結構其實是建立在組塊的基礎上的。在界面設計中,通過將內容分組到不同的模塊中,以幫助用戶理解信息結構和層級關系。
特別是在信息密集的場景中,利用組塊來區(qū)分信息層級不僅使界面美觀,而且易于閱讀。
如圖中所示,明確可以看到不同的層級結構,旅行方式-地域-具體地點。
?
3、定律應用
在交互設計中,可以利用米勒定律減少用戶的認知負荷,提高產品的易用性,常用的表現形式為:
1、減少選擇
用戶的工作記憶有限,如果太多選擇就會陷入決策癱瘓。因此我們應該盡量減少用戶在任何時刻必須做出的選擇,尤其在導航、表單等。比如手機的導航通常設置為3-5個。
這個一方面是米勒定律的因素,選擇不宜過多,二是屏幕尺寸限制,當超過5個時,點擊目標相互會過于接近。如果在標簽欄放置過多的項目,會讓用戶難以點中目標。
2、利用用戶的習慣用法
和用戶的使用習慣保持一致
同一產品內保持一致的設計語言
3、減少用戶的記憶量
盡可能減少用戶的記憶負擔,向用戶顯示他們可以識別的內容,而不是自己記憶和填寫。
讓用戶選擇而不是輸入
自動讀取、記錄信息,減少操作路徑
內容可預期
4、定律的注意事項
?
1、不要亂用 “神奇的7” 為設計進行不必要的限制;
2、將內容整理為較小的單元,以便用戶輕松地處理、理解和記憶。
對于追求精致用戶體驗的時代已經到來的趨勢下,堅持米勒定律尤為重要。但是,為什么有些應用的功能入口一組能有10 個呢?比如美團。
這個問題就留給大家思考,有想法的朋友歡迎留下您的寶貴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