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疼惡心案
劉某 ? ? 女? ?。?歲 2006年2月25日診:
胃疼,惡心數(shù)日,大便數(shù)日未行。發(fā)病后在校醫(yī)院治療數(shù)日無效,特返家來診。
脈:右沉洪,左沉滑洪,兩手均有力。
舌:瘦微紅,苔薄白膩。??
方:半夏12克? ? 黃連3克? ? ? ?枳實12克? ? ? 杏仁10克? ??
? ? ? ? 陳皮10克? ? ?茯苓10克? ? 紫蘇10克 炒麥芽15克 水煎服 一劑? ? ? ? ? ? ? ? ? ? ? ?
兩月后來診他病時告:前診服藥后次日痛止,納增,原大便干燥亦轉為正?! ?/p>
按:上方前六味,稱之為“葉氏茯苓飲”。由古方<外臺>茯苓飲化裁而來。
外臺茯苓飲:陳皮,枳實,生姜(橘枳姜湯);茯苓,人參,白術(四君去草)
? ? ? ? ? ? ? ? ? ????治吐后胃虛停飲,心下脹滿。? ? ? ? ? ? ? ? ? ??
葉氏茯苓飲:陳皮,半夏,茯苓,枳實;黃連,杏仁
其半夏,陳皮,茯苓,枳實(溫膽湯)寬胸降氣化痰;黃連苦味以降胃氣;杏仁宣肺降氣。蓋肺主一身之氣,胃氣下降實賴于肺氣之肅降。故宣肺即所以降胃也,胃主受納,脾主運化,運化必以升清為要,受納必以通降為先。故葉氏云:“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蓋太陰之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始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東垣大升陽氣,治在脾也?!眳^(qū)別脾胃之不同功能并分別予以治療,為葉氏在中醫(yī)臨床實踐方面最重要的貢獻,而葉氏茯苓飲即為通降陽明之主要方劑,習醫(yī)者不可不知也。大凡胃脘疼痛,脹痞,或劍下按痛,或心下滯留感,均可加減使用,常有得心應手之效。
1 患者惡心胃疼,加紫蘇。原因在于:紫蘇化濕和胃,既能化濕醒脾,又能通降胃氣止嘔,紫蘇合黃連即蘇葉黃連湯之意。
蘇葉黃連湯《濕熱病篇》:川連、蘇葉(清熱化濕,和胃止嘔。治濕熱癥,嘔惡不止;亦治妊娠惡阻。)
2 麥芽消化飲食積滯,胃疼之證,多有飲食不慎引起者。本案患者脈象沉滑,滑者為痰為積,的是用麥芽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