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棱鏡,打破偏見的《五十》
“躺著花五十萬,我是個瞎子
出來掙這五十,我們都一樣?!?/p>

主人公最后說的這一小段話讓人深深觸動。
看完后的第一印象:一部很棒的作品,情節(jié)很精彩,且其背后體現(xiàn)出了深厚的人文關懷,讓人忍不住反復看。這次艾導還嘗試了以一種微電影的方式進行真人拍攝,突破了之前的動態(tài)漫畫系列也是非常不錯
而如何去呈現(xiàn)盲人的視角也是值得下功夫的,此次的處理方式覺得也很不錯,參考了《見》這款游戲通過觸摸呈現(xiàn)物體大致輪廓的方式,較為真實地還原了盲人了解周圍事物的過程。

最妙的是從17:42開始的全黑20秒,趕到馬路紅燈這一段著實讓人捏了一把汗,但選擇這種拍攝方式也實在是很不錯的,也只有這樣才能讓人最近距離地感受盲人面對馬路時的恐懼。

而除了拍攝手法,這部作品想傳遞的內(nèi)容也是很難得的,希望以一種更加平等的視角去打破大眾對盲人的一些刻板印象與錯誤認知。
關于片中對幾位盲人的刻畫,著重強調(diào)了“盲人愛錢”這一點。他們明明也有政府與社會的支持幫助,為什么還要去做一些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呢?因為他們也是人,他們也有自尊,渴望自立與平等。與普通人相比他們并沒有什么太大差異。
同時在此引用一段艾導在幕后拍攝日志里面艾導提到的一段話:
“我進到一位盲人顧問的家里,想要看看一個盲人的家庭和健全人的家有什么不一樣的細節(jié),但是結(jié)果看下來真的沒有什么不一樣的,而且他們家也裝了鏡子,反而是育兒的細節(jié)很多?!?br/>
這其實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我對殘障人士的看法,除此以外片中也反映出了一些很現(xiàn)實的問題:盲道占用以致威脅盲人生命健康的問題該如何解決?而除了環(huán)境上的問題,大眾又究竟應該以何種態(tài)度對待殘障人士?他們真的需要這些關懷嗎?這也是值得反思的。
最后還想補充一點,關于我國近年對這類人群稱呼的改變,從最早帶有貶義的“殘廢”到“殘疾”再到如今的“殘障人士”,盡管細微,卻充分體現(xiàn)了其代表的價值觀,相似的是在西方也經(jīng)歷了一個由"disabled people"到"people with disabilities"的過程。一個小小的稱呼語的改變背后其實反映著全社會對殘障態(tài)度的變化,而了解這些也可以加深我們對自身殘障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