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結局的感受,有人覺得平庸,有人覺得很爛,我個人覺得非常喜歡!
我覺得對結局的解析要貫徹鄭千里在電影結尾處說的一句話“有時候觀眾的解讀,要比創(chuàng)作者更加高明”
我看了很多篇關于結尾的解析與長評,大部分都寫的非常棒,但是基本都是討論劇情或者說是尋求電影究竟在講什么故事,換句話說,電影的真相和結局到底是什么。他們大多抽絲剝繭,透過隱喻看真相,透過干擾看本質,可對于我來說這個結尾的巧妙是跳脫于劇情內容之外的,一種新穎有趣的感覺。
其實我覺得他們太執(zhí)著于電影具象化的真相了,因為真相有時,也許并沒有那么重要。
電影明面上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導演在故意引導一個半真半假疑神疑鬼的明線,二刷之后又可以看出導演還明顯暗示了一個齊樂山和夜鶯二人都是間諜,后半段的真相其實可能暗藏了一個更大陰謀的暗線。
但是這部電影的奇妙之處就是導演故意把故事演的模棱兩可,第一次正式還原的真相在信息不對等和人物演繹之下,合理的走向了不太合理的“愛情奉獻”。
觀眾剛反應過來好像有什么不對,又故意立刻讓齊樂山和特務組同歸于盡,給觀眾虛晃了一槍,在電影上映之后原本我們以為結局了結果又安排疑似夜鶯的人登場,又讓李家輝腦補出新的真相再次虛晃一槍,但是結合之前的種種細節(jié)以及最后的結局又故意給觀眾了一種其實我們仍舊沒有觸及到事件核心的感覺,而又放出一句“有時候觀眾的解讀要比創(chuàng)作者更加高明”進一步增加了結局的玩味性。
這個處理對僅討論一個具象化的電影結局來說或許是失敗的,結構簡單淺顯又多線矛盾交織,給人一種故事似乎未完,沒這么簡單,但是好像又只能這么簡單的感覺。
但是就我個人而言,如果從結局設計的趣味性新穎性來說,我非常的喜歡這個結局,隱晦又淺顯的表達了劇情的多線可能性,似乎是導演和編劇給你玩的一個游戲,選擇權全在觀眾手里,你希望是什么它就可能是什么。
這樣就導致我和一些人的感受完全不同了,我覺得導演對電影的把控非常的好,是一種常規(guī)的電影模式完全未曾想過的道路,真正的把萬合天宜小視頻的魂很好得融入了電影。導演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拍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在我看來結局的一切就像是導演像喻恩泰那樣站在大熒幕前對觀眾說的一句話:“有時候觀眾的解讀要比創(chuàng)作者更加高明”。
那么此時此刻,真相到底是什么,或許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