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點 | 懸疑片的懸疑敘事營造技巧
在劇作層面,懸念一般是指在劇情中某些懸而未決的戲劇性因素,是吸引觀眾注意力的重要方法,通常會為觀眾帶來反常、神秘、困惑、疑問等主觀層面的反應,使觀眾因好奇、焦慮、不安或者同情而產(chǎn)生期待。一部懸疑片的懸念如何營造及其營造技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部懸疑片的成敗。
通常來說,編劇會在劇作結構層面,通過對情節(jié)的刪減、省略、插入、伏筆或者隱瞞,達到如下營造懸疑的效果:使得觀眾對于未發(fā)生的事情存在期待或恐懼;使得觀眾對于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只知其中的某些部分,而存在猜疑;使得觀眾對劇情和人物的走向產(chǎn)生不完全的預知,產(chǎn)生更強的期待感。
從劇作結構上,時間、空間和敘述視角三個角度對懸疑片中的懸念營造技巧產(chǎn)生進行分析。
一、敘事時間結構上
一般來說,劇作結構有線性時間敘事結構和非線性時間敘事。線性時間敘事是按照事件進程的自然次序組織情節(jié)的時空,推進劇情。其主要藝術特征,是以時間為走向軸線,以性格的發(fā)展史為順序,來構成劇作。其動作、事件或者故事均線性發(fā)展,要求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因果聯(lián)系,因而劇情具有嚴格的邏輯性。
非線性敘事時間是指打破現(xiàn)實時空的自然順序將不同時空的場面,按照一定的藝術構思的邏輯交叉銜接組合,以此組織情節(jié)推動劇情的發(fā)展。創(chuàng)作者一般在創(chuàng)作懸疑片的時候,往往會選取非常規(guī)的非線性敘事時間結構。
1.時間結構錯亂化敘事
將原有的線性敘事拆解、打亂、重新組接,從而將故事情節(jié)加以隱藏、省略。雖然我們對這種敘事時間結構加以錯亂,但是都是精心設計并且充滿邏輯的。比如諾蘭的《記憶碎片》,劇情按照線性敘事來說并不復雜,就是患有短期失憶癥的男主無意中將妻子殺害。在他失去這段記憶后,誤以為妻子是被人殺害,于是展開追兇之旅。影片就是將原有的線性敘事錯亂化,將大量的信息刪除、隱藏,直到故事結局才將線性敘事的開端呈現(xiàn)給觀眾。

電影《記憶碎片》
2.時間結構循環(huán)式敘事
在線性敘事的基礎上,將一段完整的、有始有終的情節(jié)加以線性敘事的方式講述,隨后在情節(jié)結尾將上述情節(jié)加以某種程度的改變重新講述,不斷循環(huán)類推,甚至可以多次講述。這種結構對故事要求很高,對故事的和力度有所要求,所以多見于科幻、奇幻、荒誕色彩的懸疑片中。例如,時間穿梭題材的《恐怖游輪》或者荒誕懸疑題材的《羅拉,快跑》。
3.時間結構解讀式敘事
偏向于在線性敘事的結構骨架之上,編劇先在線性發(fā)展的前幾節(jié)段落故意設置大量伏筆,隱藏信息,隨著故事的推進,通過閃回、時間重新排列組合交錯敘事等方式,在線性發(fā)展的后一段落將之前的情節(jié)中的伏筆和信息加以解讀。在解讀式敘事中,閃回中的信息量和時間的重新排列組合所占的比例,都會大于常規(guī)的線性敘事結構。比如在大衛(wèi)?芬奇的《消失的愛人》中,在影片開始部分,編劇在進行線性敘事的同時,設計了大量的伏筆和誤導信息,使得觀眾誤以為影片男主角正是殺害自己妻子的兇手。隨著對故事的結構和視角的解讀,這種反轉和解讀使得觀眾意識到其實一切都是妻子的陰謀。
二、極致化的敘事空間結構
空間結構在劇作層面一般是指具體情節(jié)發(fā)生的場所、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等等。為了營造懸念感,編劇會將空間結構極致化設計,這種極致化設計多用于強化劇中人物困境,增強人物壓力,營造緊張氣息和懸疑氛圍。
1.空間結構壓縮式敘事
指編劇在設置故事發(fā)生的空間之時,刻意將空間設置為極端或特殊的環(huán)境,通過整體空間而將劇中人物困境加強到極致,使得人物壓力和緊張氣息達到頂點。比如喬舒馬赫的《狙擊電話亭》,該片絕大部分的劇情發(fā)生在一個電話亭中,對空間極致化的壓縮。
2.空間結構嵌套式敘事
指在一層最基本的敘事空間中,出于劇情設計或劇中人物敘述需要,產(chǎn)生了多層敘事空間,多層空間結構層層嵌套,形成了一種極其獨特的敘事結構。這種結構一般在特定的懸疑類型中,比如科幻、恐怖等,最著名的就是諾蘭的《盜夢空間》,電影中層層夢境的嵌套,以及開放式的結局,直至最后,主人公也不知道自己處于哪一層空間。
3.空間結構風格化敘事
這是比較常見的結構敘事,在對空間環(huán)境的設計和選擇上,對故事本身和氛圍加以精心地設計和安排。
比如忻袱坤的《心迷宮》,空間設置在中國北方農(nóng)村。大衛(wèi)?芬奇的《七宗罪》,將故事放在陰雨霏霏的巨型城市。

電影《心迷宮》
三、多樣化的敘事視角
1.上帝視角
指觀眾如同上帝一樣觀察著人物,我們也叫作全知視角。在這樣的視角之下,觀眾掌握的信息多于劇作的人物。從營造懸念的角度來說,上帝視角帶給觀眾的懸念多為使觀眾在掌握了部分信息后對人物產(chǎn)生的擔心。
2.客觀視角
觀眾以旁觀者的視角觀察人物,我們稱之為客觀視角。在這個敘述視角中,觀眾掌握的信息既多于劇中人物,也少于劇中人物。當觀眾掌握的信息多于劇中人物時,產(chǎn)生的懸念效果和上帝視角一樣。當觀眾掌握的信息少于劇中人物時,可以營造一種反轉感。
3.主觀視角
在主觀視角中,觀眾得到的信息等同于劇中人物所得到的信息。主觀視角更合適用來營造突發(fā)式懸念,更多為帶有驚悚、恐怖元素的懸疑片使用。羅曼?波蘭斯基的《羅斯瑪麗的嬰兒》就是主觀視角敘述的典型例子,全片都跟隨女主人公的視角來經(jīng)歷整個恐怖事件。
其實,在大量的懸疑片中,往往采用三種視角融合的方式進行敘述。比如電影《致命ID》中,采用客觀視角讓觀眾產(chǎn)生擔憂,同時又用主觀視角隱藏了大量的信息,最后使用上帝視角將真相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