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記埃里克·侯麥與六個道德故事
“對我來說,人類有趣的地方是,對于他們,有什么是永恒不變的,而不是什么改變了,這才是我感興趣的?!?
在法語中,有一個詞「moraliste」,我想在英語在應(yīng)該沒有與它對等的詞。它和“道德”這個詞沒有太大的聯(lián)系,「moraliste」是對描述人的內(nèi)心世界感興趣的人,他關(guān)心人的思想和情感的狀態(tài)。比如,在十八世紀(jì),帕斯卡爾是一個moraliste,moraliste是一類很特別的法國作家,例如讓·德·拉布呂耶爾或拉羅什弗科,你也可以稱司湯達為moraliste,因為他為我們描述了人們的感受和思考。 所以道德故事(Contes Moraux)并不真正意味著它們中包含了一種道德,即使這些電影中所有的人物都按照一些相當(dāng)明確的道德觀念行事。 在《慕德家一夜》,看起來很明顯;其他幾部電影中的人,相比就更加模糊。道德是一個很私人的問題。但他們試圖為自己的行為辯護,這符合“道德”一詞最狹義的含義。但是“道德”也意味著他們喜歡把自己的動機、行為的原因公開,他們試著去分析為什么會這樣,他們不是那種不考慮自己在干什么的人。重要的是他們怎么看自己的行為,而不是他們的行為本身。它們不是動作片,也不是什么非常戲劇化的電影,它們是分析一種獨特感受的電影,甚至人物自己也在分析他們的感覺,非常內(nèi)省。這就是道德故事(Conte Morale)的意思。 ——埃里克·侯麥 在二戰(zhàn)之后的眾多文藝創(chuàng)作中,法國的“新浪潮”比之其它似乎顯得溫和自然得多,也許正是因為所謂“作者電影”創(chuàng)作導(dǎo)向的模式本就理應(yīng)在創(chuàng)作者對一切事物的審視中應(yīng)運而生。 除去拍攝手法與情節(jié)特性上的共通點,侯麥能夠成為獨樹一幟的佼佼者,或許更要歸功于其影片中一種微妙而有趣的平衡。他毫不避諱也毫不矯飾的用人物大段的對話對某個哲學(xué)性話題進行文學(xué)性的討論,又以細膩而優(yōu)雅的現(xiàn)實化風(fēng)格用瑣碎的生活將一切思考輕輕揭過,讓人不禁懷疑意義究竟是那抹詩意還是這段真實本身。 ?真誠中帶著幽暗的戲謔,嚴肅中藏著赤裸的欲望,似乎他一直熱衷于此,直到《人約巴黎》也未見幾分改變。 ?這樣看來,把侯麥簡單地概括為“新浪潮”導(dǎo)演顯然是不夠準(zhǔn)確的,直接看作一個直到七十歲時仍然講述著愛情、揣摩著少男少女心事的老頭或許又不夠客觀。但是我想他就是這樣一個人,終日徘徊在那些被世人賦予了神圣意義的果實之下,記錄著并非理想意義上的道德困境,信奉著并非道德意義上的理想主義。 ? ?或許你我皆是如此吧,「為了蘋果而進入果園,但真正收獲的,是林中一日,以及氣味,涼爽,斑駁的光線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