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的傳說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旁姓老農,一家五口,二畝薄地,一頭老黃牛,男耕女織也能維持一家生計。但是家中老母有病,癥狀三多及視力模糊(糖尿?。?br>
一天,老農耕地累了在一棵樹下睡著了,醒來看到老黃牛在路旁吃草,把牛趕來繼續(xù)耕地,這老牛拉起犁來比剛開始時輕松多了,他自感有點跟不上趟。
第二天老農又去耕地,休息時老牛又到路旁吃草,老農對昨日老牛吃過草后拉犁的牛勁大增有些奇怪,他想看看老牛吃的是啥草。過去一看,只見那草的葉子大而厚,像個大象耳朵,看牛吃得起勁,他就隨手拔出一棵,哪知這草的根長得嚇人,足有三尺多長,形狀有點像山藥,掰開里面呈白色,咬一口嘗嘗微黏帶點土腥味,不知不覺把這草根吃完了,也沒有不舒服的地方,反而覺得比剛才還精神了。于是,他拔了些帶回家,讓家人洗干凈,切成段,再放幾塊蘿卜一起煮,全家當湯喝。一連喝了七八天,老母親的眼睛突然明亮了,原來的三多癥狀也消失了,還能干點體力活了。家中其他人的
精神也大有改變,小兒子原來臉色土黃、嘴唇發(fā)白,如今變得紅潤嬌嫩,活潑可愛。
全家人坐在一起議論這種草叫什么,給它起個名字,老農說:
“是老牛吃過這種草后拉犁才有勁的,我姓旁,在旁字上面加個草字頭,就叫“牛蒡”吧!”小兒子說:
“老牛吃了這種草就有勁,應該叫‘大力根’?!睆拇艘院?,人們叫這種草為“牛蒡”,也叫“大力根”。
【名稱】牛蒡
【別名】大力子,鼠粘子,惡實,黍粘子,牛子,牛旁子。
【歸經(jīng)】辛,苦,寒。歸肺、胃經(jīng)。
【功效】疏散風熱,利咽散結,解毒透疹。
【功效特點】本品辛苦而寒,辛能疏散,苦寒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對風火結咽引起的咽喉腫痛有特效。
【功效主治】
1.風熱感冒,溫病初起,咳嗽痰多 本品辛散苦泄,寒能清熱,升散之中具有清降之性,功能疏散風熱,發(fā)散之力雖不及薄荷等藥,但長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故風熱感冒而見咽喉紅腫疼痛,或咳嗽痰多不利者,十分常用。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發(fā)熱,咽喉腫痛等癥,常配銀花、連翹、荊芥等同用,如銀翹散(《溫病條辨》)。若風熱咳嗽,痰多不暢者,常與桑葉、桔梗、前胡等藥配伍。
2.麻疹不透,風疹瘙癢 本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風熱,透泄熱毒而促使疹子透發(fā),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復隱,常配薄荷、檉柳、竹葉等同用,如竹葉柳蒡湯(《醫(yī)學廣筆記》)。若風濕浸淫血脈而致的瘡疥瘙癢,本品能散風止癢,常配伍荊芥、蟬蛻、蒼術等藥,如消風散(《外科正宗》)。
3.癰腫瘡毒,丹毒,痄腮,咽喉腫痛 本品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風熱,內解熱毒,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之效,故可用治癰腫瘡毒,丹毒,痄腮,喉痹,咽喉腫痛等熱毒病證。因其性偏滑利,兼滑腸通便,故上述病證兼有大便熱結不通者尤為適宜。用治風熱外襲,火毒內結,癰腫瘡毒,兼有便秘者,常與大黃、梔子、連翹等同用。
治療乳癰腫痛,尚未成膿者,可與金銀花、梔子、瓜蔞等藥同用。本品配伍玄參、黃芩、板藍根等清熱瀉火解毒藥,還可用治瘟毒發(fā)頤、痄腮喉痹等熱毒之證,如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
【鑒別應用】牛蒡子與薄荷,皆為常用辛涼解表藥,均具疏散風熱、透疹利咽之功。但薄荷人肝經(jīng),又有疏肝、清利頭目之長,而牛蒡子味苦,又有泄熱消腫散結之長。
【配伍應用】
1.配浮萍:浮萍輕浮升散,善開毛竅,入于肺經(jīng),達于皮膚,能發(fā)汗解表,利水消腫,宣肺透疹;牛蒡子既能降氣下行,又能宣散風熱,透發(fā)麻疹,解毒消腫。二藥伍用,輕清并走上焦,共具宣散風熱、透發(fā)疹毒、祛風止癢之妙用,用治外感風熱咽喉腫痛、麻疹透發(fā)不暢、風熱隱疹瘙癢等癥。
2.配山藥:山藥本為食品,質潤液濃,不熱不燥,補而不膩,作用和緩;牛蒡子辛苦寒滑,善疏風清肺,清熱解毒,祛痰止咳,宣肺透疹。山藥以補為主,牛蒡子以清為要。二藥伍用,一補一清,清補合法,使宣肺氣、清肺熱、健脾胃、祛痰止咳之力增強,用治脾胃不健,肺氣虛弱,痰濕內生,停阻氣道,以致胸膈滿悶、咳嗽氣短、喉中水雞聲、身倦乏力等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偏于虛者可用。
3.配連翹:牛蒡子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清咽消腫;連翹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二藥伍用,并走于上,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祛風止癢,宣透疹毒之力增強。用治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癰腫瘡瘍、風熱癢疹、斑疹等癥。
4.配玄參:二藥皆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功。然玄參咸寒,質潤多液,能滋陰降火,偏于治療腎陰不足、虛火上浮之咽喉腫痛;牛蒡子辛苦性寒,能疏散風熱,偏于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咽喉紅腫疼痛。二藥相須為用,解毒利咽之功倍增。用治外感風熱所致的咽喉紅腫疼痛療效較佳,如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等。
5.配甘草:牛蒡子味辛苦而性涼,能升能降,有疏散風熱、解毒利咽之功;甘草甘平緩和,生用瀉火解毒力勝。牛蒡子得甘草之佐使,則疏風清肺、解毒利咽功效大增,又因牛蒡子性冷滑利,多服易損中氣而致脾虛泄瀉,故取甘草甘緩益中,顧護脾氣。二者合用,既有相輔為用,又能相制,用治肺經(jīng)風熱或肺經(jīng)郁火、熱毒上炎的咽喉腫痛,如急性咽炎、扁桃體炎等。
6.配薄荷:二藥皆為辛涼解表常用藥,皆有疏散風熱、利吲之功,相須而用,共奏疏風清熱、利咽之功。用治外感風熱,伴頭痛、咽痛者更宜。
7.配桔梗:桔梗是專攻肺經(jīng)的常用引經(jīng)藥,辛開苦降,能開宣肺氣、祛痰;牛蒡子辛涼解表,善疏散風熱、利咽。兩藥合用,疏風宣肺之力大增,可用治外感風熱、咳嗽咯痰不利及咽喉腫痛等癥。
【應用注意事項】本品能滑腸,氣虛便溏者忌用。癰疽已潰非便秘者不宜服。
【用法用量】內服:3~12克入煎劑,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含漱。?
【來源產(chǎn)地】
為菊科牛蒡屬植物牛蒡,以果實(牛蒡子)入藥。生于路旁、山坡、濕地;有栽培,全國各地廣有分布。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序,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曬干。生用或炒用,用時搗碎。?
【參考資料】
《別錄》:"惡實,味辛,平,無毒。主明目,補中,除風傷。根莖,治傷寒,寒熱,汗出,中風面腫,消渴,熱中,逐水,久服輕身耐老。生魯山平澤,又,惡實,一名牛蒡,一名鼠黏草。"
《本草拾遺》:"治風毒腫。"
《珍珠囊》:"潤肺散氣,利咽膈,去皮膚風。"
《本草綱目》:"消斑疹毒。"
《藥性論》:"除諸風,利腰腳,又散諸結節(jié)筋骨煩熱毒。"
《藥品化義》:"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熱毒。味苦能清火,帶辛能疏風,主治上部風痰,面目浮腫,咽喉不利,諸毒熱壅,馬刀瘰疬,頸項痰核,血熱痘瘡,時行疹子,皮膚癮疹。凡肺經(jīng)郁火,肺經(jīng)風熱,悉宜用此。"
《本草正義》:"牛蒡之用,能疏散風熱,起發(fā)痘疹,而善通大便,茍非熱盛,或脾氣不堅實者,投之輒有泄瀉,則辛泄苦降,下行之力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