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說|脂肪肝常見的4種辨證
今天分享一位外地患者的故事,他不遠千里而來。癥狀如下:今年4月起出現(xiàn)肝區(qū)反復疼痛,總膽固醇5.8,查三酰甘油2.23,ALT持續(xù)在70左右,B超提示脂肪肝,脾稍大。已服用多種中西藥物,癥狀未見改善?,F(xiàn)在的癥狀是四肢沉重、腰膝酸軟、肝區(qū)疼痛、體態(tài)肥胖,晨起口干口苦,胃納亢進,小便色黃,大便粘膩不暢,日行1-2次,脈細,舌質微紅。證屬瘀阻肝絡、肝郁氣滯、痰熱內蘊,治宜活血通絡,疏肝解郁,清熱解毒,化痰祛濕。
?
中醫(yī)認為脂肪肝一般是由于痰瘀阻絡、脾虛濕盛、肝膽濕熱、肝郁氣滯而形成痹阻肝經脈絡、濕痰瘀阻互結癥狀。
?
第一:痰瘀阻絡
?
辨證:頭暈目眩、耳鳴健忘,體胖、脅肋脹滿或刺痛,按之加重,失眠多夢、口干咽燥、五心煩熱、舌紅少苔或紫暗。
?
原因:常伴痰瘀痹阻于肝,脾失運化,肝失疏泄,肝腎虧虛,釀成脂肪肝。痰瘀阻絡型脂肪肝一般病因雜,病情重,調理需多方兼顧,仔細辨證。
?
第二:脾虛濕盛
?
辨證:胃口欠佳,噯氣惡心,餐后伴胸悶,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舌邊有齒印。
?
原因:由于情志失調或者飲食不節(jié)以及某些疾病因素,使?jié)駶峤Y聚成痰,肝失疏泄,脾虛失于運化,以致痰濕阻于肝絡而成脂肪肝。
?
第三:肝膽濕熱
?
辨證:脾氣暴躁,脅肋灼熱疼痛或者脹痛,口苦口粘,常因飲食油膩而誘發(fā)加重,大便不爽,小便黃赤,舌苔厚膩。
?
原因:長期喜食甘肥厚味之食,積蘊濕熱,或加之外感濕熱,導致氣失疏泄,絡脈失和,肝膽濕熱蘊結,濕熱阻于肝絡而成脂肪肝。
?
第四:肝郁氣滯
?
辨證:胸悶不舒、肝區(qū)脹痛、胃口欠佳、倦怠乏力,口苦、善嘆息,肝臟不腫或腫大,遇情緒不舒暢則癥狀加重,舌質暗紅、苔薄白膩。
?
原因:多因痰濕內停、肝郁氣滯、情志不舒造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