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方舟/一些稀爛考據(jù)】伊比利亞觀察日記
食用須知:
1.本文所有內(nèi)容均僅代表個人觀點,有一些可能非常牽強,輕噴。
2.如有不足或想要補充的內(nèi)容歡迎在評論區(qū)提出。(當然,前提是如果有人看的話…)
3.由于本人對克系神話不是特別了解,所以本文僅考據(jù)伊比利亞neta現(xiàn)實歷史的部分。
4.人已經(jīng)在被審判庭追殺的路上了,勿念。
1.關于伊比利亞的原型
雖然大家都說伊比利亞的原型是西班牙,但是我還是想說現(xiàn)實中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國家不止西班牙啊喂!

總之,對于伊比利亞的原型,個人還是站伊比利亞=西班牙+葡萄牙(畢竟,葡萄牙人才是最早的航海家。)

不過據(jù)覆潮之下及部分干員檔案里所描述的,伊比利亞人樂觀、熱情、“如果能夠哭泣,一定會號啕,如果能開心地笑,一定會放聲大笑”的民族性格,比起把憂郁刻進DNA里的葡萄牙人,確實更符合被稱作熱情之國的西班牙…
2.“黃金時代”、遠洋艦隊與失落的大航海之夢

西班牙、葡萄牙,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鋒。
(←而且還是回費先鋒,帶回來的黃金全部流入別國自己啥也不剩的那種。)
我們都知道,早在十五世紀,歐洲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qū)還在中世紀的蒙昧中進行著無休止的養(yǎng)蠱時,葡萄牙人就已率先染指大洋,向未知的藍色領域進發(fā),而統(tǒng)一后的西班牙也緊隨其后,通過航海奪得了世界的霸權。
而在當時的歐洲,大西洋稱作“死亡綠?!保徽J為是不可航行的,某種意義上也和方舟世界觀里海的概念相合。
在15-16世紀,西班牙、葡萄牙像方舟世界的伊比利亞一樣,最先認識到了完整的世界。

在覆潮之下SV-ST-2中歌蕾蒂婭提到了“黃金的大船”,深靛的檔案中提到了“她窺見了黃金時代的一角”,棘刺檔案中提到了“那里曾流傳有黃金國度的美名”。
反復使用的“黃金”一詞,既可以理解為對伊比利亞曾經(jīng)輝煌的比喻,也可以理解為對大航海時代歷史的neta。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
西班牙、葡萄牙的強大,是因為在殖民地上獲得了大量黃金;他們的衰落,是因為“富于黃金,貧于生產(chǎn)”。

←不過從現(xiàn)有情報來看,方舟伊比利亞的衰落更多是因為外部因素(海嗣抄家),且從目前情報來看伊比利亞擁有相當可觀的科技水平,并不“貧于生產(chǎn)”(都有鉆井了還貧于生產(chǎn)吶…),也并未像西班牙帝國后期那樣大肆對外征伐,鑒于現(xiàn)在具體情況仍不明晰,等關于“大靜謐”事件的更多情報出來后再做討論。
【11.02追加內(nèi)容:伊比利亞的黃金之船,究竟駛向何方?
(整合自我和我一位同坑的表哥的交談。)

目前對玻利瓦爾的原型雖有一定爭議,但至少,其原型是拉美某國或多國這一點上是確定的,而多索雷斯的人工湖里又有一艘伊比利亞時代的沉船,為此,我們不難想到西班牙、葡萄牙對拉美的殖民統(tǒng)治以及罪惡的“三角貿(mào)易”,因此,個人猜測伊比利亞的黃金大船,極有可能就是去往玻利瓦爾的。
(看地圖感覺伊比利亞-薩爾貢-玻利瓦爾似乎可以連個三角,但據(jù)已知劇情薩爾貢南部是焚風熱土根本上不了岸,而且目前沒有任何證據(jù)證明薩爾貢跟伊比利亞有關系,所以就當是我的瞎猜吧。)
誠然,伊比利亞人要去玻利瓦爾走陸路也行,但沿途可謂是遍地炸雷——可能要經(jīng)過局勢復雜的維多利亞(皇家海盜警告),信仰不合的米諾斯和謝拉格,字由且民風淳樸的哥倫比亞……
如果伊比利亞人所掌握的阿戈爾技術可以使他們免于海怪騷擾(又或者海嗣因為“得不到神諭”/在跟阿戈爾人干架沒空理他們等等的原因直接無視他們),那從繞開陸地上那些難纏的國家、直接從海上航線到達玻利瓦爾確實省事多了。
況且,當年葡萄牙人想要開辟新航路的直接原因不就是奧斯曼土耳其霸占了傳統(tǒng)商路嗎……
(不過,當然也不排除“海外還有大陸”的可能啦……)】

……這都快把無敵艦隊四個字打文案里了有沒有?!
無敵艦隊,是西班牙16世紀晚期的海上艦隊,擁有130艘以上的大戰(zhàn)艦,3000余門大炮、數(shù)以萬計士兵,是西班牙帝國霸權的象征之一。在著名的1588年英西海戰(zhàn)中,無敵艦隊被擊敗,此事件標志著海上霸權的天平開始從西班牙向英國傾斜。
所以,維多利亞帝國出來挨打吧…(←有一說一,這事兒跟維多利亞還真沒關系。)
某種意義上,伊比利亞的遠洋艦隊也是伊比利亞征服海洋的象征,而它的“一夜消失”,也是伊比利亞“成為海洋的犧牲品”(引自凱爾希檔案)的標志。
3.與拉特蘭的關系、審判庭及宗教狂熱

目前我們知道,伊比利亞受到拉特蘭文化的熏陶,信仰拉特蘭教,但拉特蘭銃在伊比利亞卻受嚴格管控,且關于拉特蘭的事在伊比利亞似乎都較為敏感。
個人認為這可能neta自西班牙開國君主伊莎貝拉一世的宗教主張:伊莎貝拉一世雖然是天主教的虔誠信徒,但卻“從不允許天主教的正統(tǒng)觀念干擾她的西班牙民族主義”,為此她和費爾南多二世展開斗爭使西班牙的天主教及宗教裁判所皆處于西班牙君主而不是教皇的控制下。她規(guī)定主教區(qū)的主教們必須是有學問的、效忠于她的卡斯蒂利亞人,禁止教皇任命外國人為主教。

而審判庭,從名字來看應該是neta自伊莎貝拉一世及其夫費爾南多二世建立的“宗教裁判所”。

在15-16世紀的西班牙盛行的宗教迫害,和他們的輝煌成就一樣著名。
如審判官艾麗妮所說的“為守護伊比利亞的潔凈與德行,提起了劍與燈”,宗教裁判所建立的最初目的是為了維護西班牙基督教的純潔性,促進西班牙的團結與統(tǒng)一。
但不管怎么說,宗教裁判所的不人道與落后性,是不可否認的。
(本段摘自伊莎貝拉一世的百度百科)宗教裁判所不給被告人以申辯的機會,被告不得反駁加給他們的罪名,他們不知道指控他們的全部證據(jù),連控告者的名字也不能知道,被告只有受酷刑折磨的權利,直到他們承認被指控的罪名。根據(jù)一項保守的估計,在第一個20年里,西班牙至少有2000人受火刑而死,并有數(shù)倍于此的人受到比火刑較輕一些的懲罰。
而在之后,宗教裁判所常被用來鎮(zhèn)壓宗教改革、迫害新教徒,使本就封建色彩濃厚的西班牙更加落后于時代的腳步。

最后來嘮嘮西班牙的宗教狂熱吧…這種狂熱或許在早期促進了西班牙的統(tǒng)一與強大,但在后期也和君主專制一樣加快了西班牙的衰落,宗教專制束縛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因宗教而發(fā)動的對外戰(zhàn)爭消耗了西班牙的國力,這個驕傲的初代日不落帝國上空的太陽逐漸西沉,曾經(jīng)站在世界巔峰上的他們最終也和君主專制、宗教迫害等等的封建糟粕一并成為了時代的棄兒,走向了沉寂與衰落。
而如今的伊比利亞,出于宗教狂熱與對未知災厄的恐懼,驅逐、迫害曾給他們帶來過先進科技且同樣是海洋災厄受害者的阿戈爾人,以內(nèi)部的高壓與恐怖將伊比利亞推向更深的死寂,使像棘刺這樣原本深愛著伊比利亞的阿戈爾人也不得不離開這片曾經(jīng)被他當作唯一故鄉(xiāng)的土地,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4.一些雜七雜八的零碎細節(jié)
(1)伊比利亞的建筑



從以上信息來看,伊比利亞建筑是典型的地中海風格。

(2)伊比利亞的國徽

兩邊的圖案類似翅膀,應該是指其主要種族黎博利。
最下方類似三角形的設計個人認為可能neta自葡萄牙國徽中渾天儀的底座,雖然可能有點牽強……
其中的建筑剪影應該是教堂或燈塔。
最上面的四角星……好像沒查到有什么特殊含義,個人認為可能是魔改版的十字架(同參考葡萄牙國徽)或者在航海中可借以判斷方向的星宿。

(本人才疏學淺先寫這么多吧…以后可能會寫個后續(xù)啥的…)
…沒人了是吧?沒人我說啦……我永遠喜歡深靛小天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