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特殊的史學家:是蕭道成的孫子,南齊滅亡后為其修史
在“二十四史”中,《南齊書》的篇幅較短,但卻與眾不同,甚至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因為這本書的作者非常特殊。一般而言,一個王朝滅亡后,新建立的王朝就會為前朝修史,這些史官與前朝的關系不大。但是《南齊書》卻不一樣,因為他的作者是南齊的宗室,還是南齊開國皇帝的孫子。那么,這位最特殊史學家到底是誰呢?

一、逃過一劫
此人名叫蕭子顯,字景陽,是豫章王蕭嶷的第八子,而蕭嶷是齊高帝蕭道成的第二子。蕭嶷深受蕭道成的喜愛,蕭道成一度有意將立其為儲。因此在蕭賾繼位后,蕭嶷行事十分謹慎。蕭子顯自幼聰慧,因此深受蕭嶷的喜愛,“愛過諸子”。492年,蕭嶷病死,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諸子,要“勤學行,守基業(yè),治閨庭,尚閑素”。
493年,蕭子顯被封為寧都縣侯,之后又按照規(guī)矩,被授予給事中的職務。蕭鸞篡位后,大將王敬則起兵叛亂,并且以尊奉蕭子恪(蕭嶷的第二子)為名。蕭鸞勃然大怒,“悉召子恪兄弟親從七十余人入西省”,其中就包括十二歲的蕭子顯。蕭鸞打算在當晚就他們全部誅殺,就在這個時候,蕭子恪“棄郡奔歸”,回到了京城,蕭鸞這才沒有動手。

二、梁朝臣子
502年,蕭道成的族侄蕭衍奪取了南齊的江山,建立起了梁朝。那一年,蕭子顯才十六歲,按照規(guī)矩他的爵位也降低了一級,“降爵為子”。之后,蕭子顯擔任了一些僚佐之職,“累遷安西外兵,仁威記室參軍,司徒主簿,太尉錄事”。雖然已經改朝換代,但蕭子顯的處境比在南齊還要好,至少沒有性命之憂了。
此時的蕭子顯已經成年,他身長八尺,長得十分英俊,而且好學,特別擅長寫文章。有一次,蕭子顯寫了一篇《鴻序賦》,得到了當時文豪、尚書令沈約的稱贊,“可謂得明道之高致,蓋《幽通》之流也。”蕭子顯對史學也很感興趣,“又采眾家《后漢》,考正同異,為一家之書”。之后,蕭子顯又開始撰寫《南齊書》,被后世譽為“良史”。

三、武帝寵臣
《南齊書》撰寫完成后,蕭子顯得到了梁武帝的稱贊,此后蕭子顯的仕途頗為順利,歷任太子中舍人、建康令、邵陵王友、丹陽尹丞、中書郎、守宗正卿等職。530年,梁武帝任命蕭子顯為侍中,讓他成為自己身邊的近臣。原來,梁武帝不僅欣賞蕭子顯的才華,“又嘉其容止吐納,每御筵侍坐,偏顧訪焉”。
蕭子顯的性格高傲,“頗負其才氣”,在擔任吏部尚書期間,“見九流賓客,不與交言,但舉扇一捴而已”,搞得眾人對他十分不滿。不過,梁武帝、太子蕭綱都很欣賞蕭子顯,因此也沒有敢為難他。537年,蕭子顯外放擔任仁威將軍、吳興太守,到任后不久就患病而死,終年四十九歲。梁武帝在詔書中稱贊蕭子顯“神韻峻舉,宗中佳器”。在賜予謚號的時候,梁武帝手詔“恃才傲物,宜謚曰驕”。
參考資料:1.《南齊書》;2.《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