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吉沙爾廳鄉(xiāng)土志 作者:犁丙元 清朝

歷史
本境建置,秦以前無考。漢為山南三十六國,地屬依耐境域,班固《漢書》云:蒲犁依耐及元雷國皆西夜類也。與胡異,其種類羌氏,隨畜逐水草。又云:少谷,寄田莎車、疏勒,今布魯特風(fēng)俗猶然。其人居深山中,以游牧為生,皆不事耕作,而仰食於他境。唯以班傳考之,至莎車五百四十里,至疏勒六百五十里,道里似不相合,大抵昔之庭帳在山,今廳至蒲犁界尚四百余里,山多田少,蓋其邊境耳。范史《后漢書》則敘蒲犁而刪依耐,殆以國小略之,與《西域圖志》稱為英阿雜爾,回語謂新為英吉,言其地有新城也。按山南皆居國,而依耐獨(dú)為行國,無城郭宮室,意近代人居此始建城垣,故回語云然。地介喀、葉兩城之中,為往來必由之道。四境唯西面多山,舊有十卡倫,崖壑深阻,道路崎嶇,極險處騎牦牛始上。近城俱平曠,無高山大川,可資控扼,茍有兵事,不能獨(dú)力支撐。以故回疆凡三大變,始則大小和卓木,繼則張格爾,后則阿古柏。英吉沙爾俱從風(fēng)而靡,后皆不煩兵力,隨時反正,則左文襄所謂蕞爾彈丸,無能為梗者也。乾隆二十五年既平霍集占,設(shè)領(lǐng)隊大臣鎮(zhèn)守,其下有主事筆帖式等官,綠營兵四百,騎兵二百,皆三年五年換防,不攜眷,回兵統(tǒng)於各頭月,仍其俗,設(shè)阿奇木伯克三品至七品分理回務(wù),其大者由各大臣表放,各隨年班入覲。光緒初議置州縣,左文襄原奏擬名曰依耐廳,十年開省,始設(shè)同知一員,照磨一員,改阿奇木伯克為鄉(xiāng)約,每渠一人,設(shè)參將一員,守備一員,馬步各一旗。二十九年添設(shè)州縣,西割七里、拱拜等三驛以隸蒲犁,東北割別失干一渠以隸疏勒,而疆宇益狹矣。
以上參酌《漢書》、《西域傳》、《圣武記》、《新疆賦》、《西域圖志》諸書。
兵事錄
同治三年,布魯特、安集延入寇,城中素?zé)o儲積,水源為賊所斷,掘井堿甚,軍民數(shù)千人殺騾馬以食,而飲其血,被圍數(shù)月遂陷。時領(lǐng)隊大臣托克布托已遷葉爾羌,辦事大臣未行,朝服升堂,闔室自焚死,五品伊什罕伯克坤都思等八人殉焉。城中人先已饑死過半,至是多為賊殺,胔骼滿街。光緒三年,故提督張俊駐兵於此,始收枯骨為忠義塔以葬之。初回部與外藩接,中隔大山,萬峰叢雜,皆布魯特游牧之所,承平既久,文武酣嬉,置邊防於不講,奸宄萌孽,其間隱相煽誘,導(dǎo)以擄掠回莊,一歲中或有數(shù)案,居民嘗惴惴焉。時有布魯特頭目思的克居阿克托八柵側(cè),奸猾能使其眾,陰懷異志,遍布黨羽,養(yǎng)兵常數(shù)百人,每遇賊來滋擾,官則使之彈壓驅(qū)除,恃以無恐。當(dāng)事方德其助已,寵待愈恒,屢加保奏。且為筑城以居其人,而不知其為賊耳目,平日之掄劫橫行,皆思的克嗾之也。后與逆回金相印同諜作亂,使乞師於敖罕,安酋阿古柏既同破喀城,遂自立為帕夏,帕夏者,其汗號也。聞烏魯木齊土回我都統(tǒng)提督欲據(jù)全疆而有之,復(fù)分兵以趨北路,列城皆為所據(jù),其后思的光卒見殺於帕夏。
此據(jù)左文襄奏忠義塔碑及本地老民所言。
道光六年,逆酋和卓木之裔張格爾,率布魯特,安集延圍喀什噶爾及英吉沙爾,并斷和闐、葉爾羌道路,西四城同陷。明年三月,楊威將軍長齡既克喀城,張逆遠(yuǎn)遁,參贊楊遇奏率師復(fù)英吉沙爾。
此據(jù)《圣武記》及《楊遏春傳》。
光緒三年,安酋阿古柏之子伯克胡里殺其弟海古拉自立,仍據(jù)喀城。聞和闐伯克尼牙斯楊言反正,急率騎賊五千,由英吉沙爾出和闐、葉爾羌之南攻之,既敗尼牙斯,乃留其黨守之,復(fù)至英吉沙爾,欲率城內(nèi)之賊,往助喀城,聞前守備何步云等奪據(jù)漢城,遂盡殺漢民三百數(shù)十人,以泄其忿。
光緒四年三月,劉錦棠規(guī)復(fù)西四城,初擬三路進(jìn)兵,由瑪納把什逕<扌壽>葉爾羌、英吉沙爾兩城,以遏賊之竄路,而所遣分統(tǒng)余虎思等先克喀城,乃自葉爾羌倍道向英吉沙爾,時賊已光竄,殺戮甚慘,城外唯纏回二十余戶跪地乞撫。五年七月,布魯特酋阿不都疏勒哈瑪、安集延酋愛木汗條勒闖入卡倫,劉錦棠自英吉沙爾進(jìn)剿,以師行糧隨,山路不能容車,而自英城出卡,皆布魯特支帳之所為,運(yùn)道所必經(jīng),難保中途無梗,乃飭提督陳建原等分兵駐守城垣。
西四城各有卡倫附城,或百數(shù)十里,或二三百里,卡倫外則布魯特部落錯雜而居,蔥嶺介支干之中,逾山而東,乃達(dá)喀城本中外天然界限,若南自英吉沙爾,北至布魯特界,按照卡倫地址,改筑邊墻,於沖要處間以碉堡,則長城屹然,形勢完固,界限分明,尤為百世之利。
以上均見《左文襄奏稿》。
耆舊錄
五品伯克坤都思、本城人,家饒於貲,頗有機(jī)智,為歷任大臣所信任。同治三年當(dāng)賊圍城時,兵民饑甚,捐八百金助餉,又乘間縋人於外,潛采糇糧,多賴以濟(jì)。善用火器,每挾槍登城,伺賊麋聚處,一發(fā)輒則斃多人,勤於巡察,夜必數(shù)數(shù)登陴,今老民猶目擊而能述之,謂他處皆攻而即破,英城如斗大,猶能支持許久,不可謂非坤都思力也。時賊圍愈急,糧盡援絕,人人知其必危,纏回服役於署者,皆思避而他適,甚或助賊來攻,坤都思感恩流涕,誓與官為存亡,領(lǐng)隊既焚,猶守之不去,賊恨其助漢人與其傷人之眾也。爭以亂刃斃之,并戮其妻子親戚,死者五人,家產(chǎn)蕩然,其受禍酷矣。纏性素怯懦無信義,而坤都思獨(dú)能若此,非其杰出者與。夫忠義之事,人雖微而必錄,俗其有所勸也。因思南疆遘亂,如坤都思者,豈無其人,而皆淹滅不傳,何以示后,因采輯其事,冀使邊氓有所觀感,聞其風(fēng)而興起焉。
名見托公祠碑,事則采之各大臣諭札,及老民所述。
人類
土著俱纏回,漢民流寓百余人外,明布魯特一種,所稱黑勒黑斯者也。俗呼為黑黑子,移帳逐水草,奉回教,不食豕肉,衣服與纏頭小異。魏源謂在漢為休循捐毒,在唐為大小勃律,其遺民也。舊有十九部落蘇勒圖等五部,投入俄羅斯,其沖巴噶什等十四部,向附安集延、張格爾,阿古柏之入寇,皆布民為之羽翼。平定后,數(shù)引其余黨聞入卡倫,重?zé)┓澜?,以其土地毗連,宗教同,而言語通,易相煽誘也。光緒四年,大兵克復(fù)南疆,十四部頭目請仍隸中國,自是始服役輸稅,奉約束唯謹(jǐn),居正西山中有六百余戶,以四鄉(xiāng)約分理其事。
戶口(纏回)
男口五萬九千六百四十人,女口四萬三百七十人。間有痘疫,小孩多亡。貧民赴外部傭工十人有二三。
實業(yè)
農(nóng):五萬二千三百人。
工:二千三百七十八人。
商:一千八百二十人。
地理
在省城西南五十三站,四千四百三十里。
本境四界:北界疏附,南界莎車,東界疏勒,西界蒲犁。
本境分為四渠:沙牙利克渠在城區(qū)內(nèi),北界怕渠,南界鐵渠,東界夏渠,西界布魯特大山。鐵比思渠在城正南五里,北界沙渠,東南均界夏渠,西界布魯特大山。夏納思渠在城正南四十里,北界鐵渠,南界莎車,東界疏勒,西界布魯特大山。怕納氣渠在城西北九十里,北界疏附,南界沙渠,東界疏勒,西界布魯特大山。關(guān)圣廟,龍王廟,萬壽宮,城隍廟,方神廟,托公祠,以上各廟均在城內(nèi)。沙漠橋在鐵渠境內(nèi),英乙橋在夏渠境內(nèi),阿克托八柵在怕渠境內(nèi)。
山
黑子爾山在城東方夏渠境內(nèi),距城一百九十里。
阿依普山在東南方夏渠境內(nèi),距城九十里。
佳音山在城西北方怕渠境內(nèi),距城一百六十里。
鐵勒科氣克山在鐵渠境內(nèi),距城一百三十里。
水
庫山河源出城之正西一百八十里科可山,向東方流,經(jīng)歷沙車牙利克渠,約行二百二三十里,東北流入疏勒之別失干渠。
塔斯?jié)L河源出正西一百二十里,烏魯克卡之阿恰克山中,向東方流,經(jīng)歷夏納思渠,約行二百四五十里,滲入戈壁。
沙漢渠系人力所開,從正西九十里之圖木舒卡上承庫山河水,向東南流,經(jīng)歷鐵比思渠,約行一百五六十里,滲入戈壁。
道路
東門出城往喀什大道十里芒升莊,二十里麻木魯克莊,四十里塞亦提里莊,五十里草湖魯克莊。
西門出城往喀什古道十里巧立盻莊,二十里和世美莊,三十里沙牙利克莊,四十里沙溪山,五十里恰哈里莊,六十里玉麥莊,七十里阿吐氣莊,八十里加衣鐵列克莊,九十里阿克托八柵,一百里阿克托莊,百一十里怕渠本莊,百二十里欄桿腰路,百三十里疏勒府界。
南門出城往莎車大路,十里哈喇把什莊,二十里沙漠橋度沙漠渠,三十里柳樹泉,四十里庫車托和奈,五十里克立品莊,六十里托和布拉驛,七十里合什公伯子莊,八十里踏木葉莊,九十里庫圖克莊,一百里察木倫莊,百一十里黑子爾驛,百二十里玉特克其,百三十里莎車。
南門出城走蒲犁大路,二十里沙漠泉,五十里鐵比思卡、圖木舒卡,有路自北方來會。行百三十五里往疏附,百二十里烏魯克卡、鐵勒克卡,有路自南方來會。行百三十里往莎車小路,百五十里科可拉卡、名客達(dá)坂,有路自西北方來會。約行三百五六十里往疏附,二百四十里托克把什卡、哈喇達(dá)坂,有路自西南方來會。約行三百五十里往莎車山內(nèi),三百八十里孟乙克布拉古卡,哈拉塔什卡,有路自北方來會。約行三百八九里,北走疏附,西走蒲犁。
余俱村莊,往來羊腸鳥道,或無地名可紀(jì),難以備載。
物產(chǎn)
動物:(牛、羊。西山間出,翎可制為扇)。制造:(牛皮箱,皮靴)。
植物:(小麥、包谷,棉花、大米、葫麻、麻煙)。制造:(纏頭帽白布)。
礦物:(科克元卡出鐵,不多,可煉為金)。制造:(鐵鍋,瓢刀,劍鋼)。
以上均止本境供用,銷行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