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圓了‘清華夢’,讓我感受到了公益的力量”
“幫孩子圓了‘清華夢’,讓我感受到了公益的力量”
——記湖南省最美志愿者楊康生
口述:楊康生 整理: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羅藝瑤
他的父母有著“熱心腸”,一句“能搭把手就搭把手”的口頭禪,影響了他一輩子。
他一輩子的遺憾,是因為家里交不起學費而沒上大學。所以,他在公益現(xiàn)場為貧困準大學生“振臂高呼”——“幫幫這個孩子圓大學夢”。沒想到一下子籌到了40萬元,讓他感受到了公益的力量。
他做公益“上癮”,引來同事質(zhì)疑。他說,做志愿不但掙不到錢,還得貼錢進去,但心靈可以“賺到”快樂。在他的影響下,家人和同事都成了志愿者。
他叫楊康生,是“湖南省最美志愿者”稱號獲得者。
“埋”下愛的種子
我叫楊康生,1968年出生在中方縣新路河鎮(zhèn)。家中六個孩子,我排行老五,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由于姊妹多,當時家里窮得可謂“叮當響”,但我們的精神世界卻很富有。
“年輕人有使不完的勁,能搭把手就搭把手?!边@是父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我的父母是村里出了名的“熱心腸”,誰家有個什么事需要幫忙,他們從未“缺席”。
那年,正值一年中最忙碌的春耕時節(jié)。不巧,隔壁鄰居楊叔生病需要住院治療,他的妻子要去醫(yī)院照顧他。秧苗無法插種,就意味著一年的收成沒了著落。父親知道后,立馬跑去楊叔家,主動幫忙。
“老楊,你放心去住院,好好配合醫(yī)生治療,你們家的田你就別操心了,包在我身上?!钡诙煲淮笤?,父親便帶著母親去給楊叔家插秧。
“那我們自己家的田可怎么辦咯?”
“先把楊叔家的田種了,我們家的晚幾日不礙事。這住院治療可要些時間,插秧可不等人?!备赣H說。
我父母沒啥文化,不懂得說大道理。言傳身教的教育,讓這粒愛的種子“埋”在了我們心中,并生根發(fā)芽。
我們村離鎮(zhèn)上有段路程,讀初中的時候,每回上學、放學路上遇到年邁的老人挑著擔子,我總會“習慣性”的去搭把手。
為準大學生籌到40萬元?
真正讓我與公益結(jié)緣是在2012年,當時湖南衛(wèi)視推出了一檔公益節(jié)目——《心得樂》。這是一檔弘揚真善美、幫貧濟困、助人為樂的公益節(jié)目。
“機緣巧合”我在家看電視,畫面中破爛不堪的房子、冷得瑟瑟發(fā)抖的孩子……這些畫面直擊我的心靈。
2014年,《心得樂》準備在懷化舉辦一場《金榜題名 雪中送炭》募捐活動。我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做志愿者。
我從小成績很好,一直是全班前一二名。由于家庭貧困,交不起學費,為了減輕家中負擔,高一上了一個學期我就輟了學。沒上大學就成了我此生一大遺憾。
楊堋,通道侗族自治縣人,2014年考上清華大學,因家中貧困,學費沒有著落。
當天,我陪同湖南衛(wèi)視的記者一同前往他家,在一個很偏僻的村莊。
一家六口人擠在破舊的房子里,爺爺、奶奶、媽媽都身患疾病,全家僅靠其父親在外做苦力維持生計。可前不久,楊堋的父親在一次干活中不慎受了重傷,由于沒錢治療便一直拖著。
“孩子很爭氣,是我們對不住他。”考上清華大學,原本是件天大的喜事,可楊堋的一家卻犯了愁,拿著寄來的通知書是又喜又憂。
第一次參與活動,沒什么經(jīng)驗,我在心里對自己說:“我不能讓優(yōu)秀的孩子沒錢讀書?!?/p>
活動開始,楊堋站在簡介前,看著進入會場的人越來越多,我從口袋里拿出300元錢第一個放進募捐箱里,便轉(zhuǎn)身走向人群?!八袟钴?,是個非常優(yōu)秀的孩子,這次考上了清華大學,請大家獻出愛心,幫幫這個孩子圓大學夢?!?/p>
不一會,募捐箱前就聚集了許多愛心人士,大家踴躍捐款,100、200、300……現(xiàn)金立馬堆成了“小山”,涓涓細流匯聚成海。
助學活動是線上、線下共同發(fā)力,活動結(jié)束我們一統(tǒng)計,共為楊堋籌到了40萬元錢。一下子,他整個大學的學費、生活費全有了。參加這次活動,讓我感受到了公益的巨大力量。
做公益貼錢“賺”快樂
做公益是要付出精力和金錢的,妻子時常會抱怨幾句。
有一次,我們要前往中方縣新路河鎮(zhèn)的一個村莊看望兩名貧困孩子。那天不巧又下著雨,路不好走,等慰問完,錯過了回懷化的大巴車。
我們幾人決定步行。走了幾個小時,終于攔下一輛去懷化的貨車。司機得知我們是志愿者,便答應(yīng)搭我們一程,到家已經(jīng)是凌晨1點多。
妻子看到我一身濕淋淋,又是半夜回來,便詢問我原因。雖然她心有埋怨,但還是同意我今后開車去做公益。
真正讓我妻子接納公益是在2015年。我的岳父出了車禍,當時需要大量輸血。之前我瞞著妻子去獻血,怕她擔心沒跟她說。得知獻血證可以免費輸血,我才把獻血證拿出來,讓岳父得到免費輸血。
有了這次經(jīng)歷,妻子和岳父最大的感慨就是:“做公益是一件積德行善的事?!?/p>
有年洪災(zāi),辰溪縣受災(zāi)很嚴重,我和小伙伴打算籌備一些物資去慰問。妻子主動拉著女兒與我一起前往現(xiàn)場。
“天災(zāi)太可怕了,你看看這一路上的房屋都被淹,他們真是可憐?!币宦飞?,妻子和女兒不斷發(fā)出感嘆。
扛米袋、提礦泉水、擰油桶……到達現(xiàn)場,妻子和女兒立馬加入我們的隊伍,幫著送物資給受災(zāi)群眾。
“真的太感謝了,我已經(jīng)很久沒吃東西了。”一名剛獲救的受災(zāi)村民接過我們的物資時流下激動的眼淚。
回到家,妻子說:“老楊,今后,我有時間也陪你一塊去做志愿者?!?/p>
2019年,我被調(diào)入鶴城區(qū)環(huán)境衛(wèi)生服務(wù)中心。同事總是見我很忙碌,一看我的朋友圈才得知我利用休息時間在做志愿者。
“老楊,你做志愿者一年能掙多少錢?”我告訴他們,做志愿不但掙不到錢,還得貼錢進去,但心靈可以“賺到”快樂。
有一次,我們準備組織志愿者去桐木老年公寓開展慰問活動,我便邀請同事參加。那天,同事將年幼的孩子帶著一同前往。
我們先給老人們發(fā)放愛心物資,打掃衛(wèi)生,再幫有需要的老人修剪頭發(fā),最后與老人們一同包餃子吃。
“老楊,還別說,做公益挺有意思的?;丶液?,孩子對我說:‘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后來,參與進來的同事越來越多,就有人提議:“不如,我們單位自己組建一支志愿者服務(wù)隊。”
2021年,懷化市鶴城區(qū)環(huán)境衛(wèi)生工作服務(wù)中心志愿服務(wù)隊,成立了。
自服務(wù)隊成立后,我們每年為環(huán)衛(wèi)工人送去溫暖,為困難家庭排憂解難。
從一個人做公益,到帶領(lǐng)一群人做公益。這條路,我堅持了8年。共計參加活動1000余次,服務(wù)時長已達9880余小時,個人愛心捐款8萬余元,無償獻血2200ml,提供愛心車輛行駛近10萬公里,愛心足跡遍布懷化十三個縣(市、區(qū))及湘西邊遠山區(qū)。
記者手記:
“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為?!睏羁瞪鷪孕牛卒h精神像一粒種子,不論在哪里都會生根、發(fā)芽。
2014年受愛心捐贈的貧困生楊堋,上大學后,第一年獲得獎學金5000元錢。他將這筆錢全部捐贈給了困難學子。研究生畢業(yè)后,楊堋進入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工作。一路來,他始終沒有忘記曾經(jīng)幫助過他的愛心人士,事業(yè)有成的他受楊康生影響也加入了志愿者服務(wù)隊,利用休息時間參加公益活動,播撒愛心。
“在公益路上,你還會走多遠?”聽到記者的問詢,楊康生堅定地表示: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
來源:懷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