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弄了一臺“礙手礙腳”的吊車在甲板邊緣?

大平板的寬度是非常讓觀眾們滿意的,因為明顯可以看出其甲板的主體寬度在75米以上,而福特級的同位置寬度不過73米稍多。而在甲板最寬的部分,從各種角度看都有80米以上,福特級在這方面最寬不過78.6米,這樣一來,眼看就要在甲板前部(肩部)出現(xiàn)全球最寬的局面。不過卻也就在最寬部分的右舷邊上,赫然出現(xiàn)了一臺大型吊車的位置。等于在右肩的甲板面上瞬間出現(xiàn)了一個長條式的缺口。這樣全船最寬的甲板部分,很可能并沒有實際超過福特級的78.6米。因為吊車收縮后放置的這個甲板邊緣低一層的平臺,也要消耗至少2.5米的寬度。這就讓很多觀眾感到特別的不滿意,甚至有人接近“憤怒”了。這就是為何不把這臺大型吊車直接取消,這樣一來,飛行甲板的實際寬度豈不是妥妥的全球第一?

要求取消的理由,除了這臺大型吊車恰好占據(jù)了甲板最寬肩部的位置外,還在于目前尼米茲級和福特級上都沒有類似的大型舷側(cè)吊車。倒是從庫艦到兩艘翹頭,一直到大平板都有這個結(jié)構(gòu)。于是這臺吊車就被認為是前蘇聯(lián)載機巡洋艦設(shè)計思想的最新延伸。其實瀚海狼山(匈奴狼山)是基本同意這種說法的。從相對封閉的艦尾,一直到這臺大型舷側(cè)吊車,確實都是蘇式航母技術(shù)和標準的自然延伸。那么實事求是地講,這臺吊車是否有保留的必要嗎?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大方面來分析。第一,就是這臺吊車對前甲板,特別是1號彈射線的干擾有多大?取消或者保留這臺吊車,會帶來多大的好處或者弊端?要認識到,前甲板的2條電磁彈射線,和福特級的電磁彈射線的位置安排是有很大的不同。

福特級的前甲板1號和2號電磁彈射線,為了讓2號彈射線的后偏流板完全徹底地離開斜角降落區(qū),實際上是故意的往右側(cè)偏了。在2號線故意向右偏后,必然要讓最右側(cè)的1號線也隨著向右偏。這樣就極大的壓縮了1號線再往右,距離右舷邊緣的剩余位置。也就是福特級的1號彈射線右舷的可以停放艦載機的肩部整備區(qū)。被壓縮的還不到15米的最大寬度,即使斜著停放,最多也只能停放2架F18EF或者更短的F35C。而與福特級不同,大平板的1號2號彈射線,在船頭部分是均衡安排的。而兩者的間隔,其實和福特級完全一樣。都是2X.X米的級別。這樣雖然有2號線的偏流板部分插入斜角降落區(qū)的弊端,但是也有彈射起飛時方向感比較好,而且1號線右舷的肩部整備區(qū)比福特級大得多的好處。如果沒有大型吊車,那么整體剩余寬度可以達到20米的級別,可以至少停放3架重型艦載機,甚至是4架新一代隱身艦載機。而因為有大型吊車,應(yīng)該壓縮了至少2.5米的寬度。

看似壓縮了整備區(qū)。其實現(xiàn)在配套的重型艦載機完全展開,長度高達接近22米,不論是20米的整備區(qū)還是17.5米的整備區(qū),實際上都需要斜著停放,機尾部分都要部分延伸到收縮狀態(tài)的吊車的上方。在航行期間吊車一般不展開使用。因此這個整備區(qū)仍然是可以至少停放3架重型艦載機。停機位實際上并沒有因為吊車的存在而減少。第二,那么多了一臺自帶吊車的好處又是什么?這就是可以在補給碼頭和補給艦的大型起吊設(shè)備都戰(zhàn)損之后,仍然可以自己完成重型物資彈藥的補給。不必完全依賴外部的大型起吊設(shè)施。而超級大國的本土軍港在歷史上幾乎完全沒有被攻擊過。因此自然認為不需要航母自帶大型吊車。而且實際上以后大國開戰(zhàn),大型軍港相互被襲擊的概率很高。這就像尼米茲級都沒有任何神盾雷達,而福特級上才開始安裝一樣。在不影響停機位數(shù)量的情況下,自帶大型吊車的保留設(shè)計還是有其合理性和遠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