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科普動態(tài)總結
? Hello,大家好我是新人科普up主扶蘇。今天心血來潮,想把以前發(fā)的動態(tài)做個總結,那么就不多說廢話,趕快開始吧(做成視頻的就算了)。

? ? ? ? ? ? ? ? ? ? ? ? ? ? ? ? ?古生物篇:
? ? ? ? ? ? ? ? ?? 一、上新世的東瀛巨鱷
?? 5Mya-3Mya的日本列島,鱷魚是當?shù)厥O一時的頂級掠食者,其中就包括以日本海神綿津見的女兒為名的史前長吻鱷——豐玉姬鱷。? ? 模式種待兼山·豐玉姬鱷(Toyotamaphimeia machikanensis),屬于長吻鱷超科→長吻鱷科→切喙鱷亞科→豐玉姬鱷屬,種名就來源于發(fā)現(xiàn)地待兼山地區(qū)(日本大阪府豐中市)。根據(jù)復原的數(shù)據(jù)顯示,豐玉姬鱷成年個體體長最大8m,其嘴巴雖然長,但是比現(xiàn)代長吻鱷類粗壯。其主食是各種淡水魚類,卻不代表不會捕食前來岸邊喝水或者涉水過河的中大型哺乳動物,比如鹿科?,F(xiàn)代馬來鱷的胃里不僅有魚類,還有諸如小鼷鹿、食蟹猴之類的,甚至有時候會跳上漁船襲擊漁民(誰敢小瞧吃魚的)。? ?






? ? ? ? ? ? ? ? ??二、地獄溪的淡水小鯊魚
???66Ma的地獄溪組,28歲的SUE(FNMH PR 2081)可能因重傷或者疾病倒在了河邊,結束了它28歲轟轟烈烈的一生。一種長得像須鯊一樣的淡水小鯊魚尋著味道游了過來想要飽餐一頓,只可惜霸王龍的皮膚太結實,崩掉了這只小鯊魚的牙,它知道憑借自己的牙口,只能啃下一兩片龍鱗,于是悻悻離去。 ? 6600萬年后,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清理包裹在“蘇”骨骼化石周圍的圍巖之后并沒有將這些沙土扔掉,而是保存了下來。志愿者卡倫·諾德奎斯特(Karen Nordquist)用電子顯微鏡觀察了這些看似無用的沙土,卻從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外形奇特僅有1毫米大的“砂礫”。來自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者最終在最近一期出版的《古生物學雜志》上發(fā)表了論文《北美洲馬斯特里赫特階(晚白堊世)最后期新鯊魚和其他軟骨魚類》(New sharks and other chondrichthyans from the latest Maastrichtian (Late Cretaceous) of North America),正式命名了蜂齒鯊,其在分類上屬于須鯊目。 ? 這條鯊魚就是諾氏·蜂齒鯊(Galagadon nordquistae),屬名來自日本Namco公司在1981年推出的游戲“小蜜蜂”(Galaga)。種加詞自然就是獻給化石發(fā)現(xiàn)者諾德奎斯特啦。 ? 根據(jù)保存下來只有1mm的牙齒推測,這種鯊魚只有0.3-0.45m,外形跟須鯊很像,生存于河流之中,以小型魚蝦或者軟體動物為食,而且也可能不善于游動,而是趴在河床上。 ? 蜂齒鯊的發(fā)現(xiàn)非常意外,提示我們保存古生物化石的圍巖中很可能有微小的線索,這種小鯊魚的發(fā)現(xiàn)豐富了晚白堊世北美洲的生態(tài),原來在霸王龍身邊還生活著一種小型的淡水鯊魚。




? ? ? ? ? ? ????三、馬門溪龍科的鑒別特征
? ?頸椎、前段背椎、尾椎分叉的V形神經棘與梁龍超科類似;前傾的前段尾椎、椎體的海綿狀孔穴、髂骨圓形前緣則類似于泰坦巨龍類。這些都是為了支撐巨大頸部而產生的趨同演化模式。
? 背椎有高神經棘。人字骨呈雙叉狀。
? 馬門溪龍科的頭部相對于梁龍科較短,上方視角呈現(xiàn)U字形,形狀和結構大致類似圓頂龍與盤足龍,但更薄更長。鼻孔很大,位于眼窩前方、頭部較高的后部位置。眼睛周圍輪廓清晰的鞏膜環(huán)代表具有良好的視力。牙齒堅固,布滿嘴部,向前傾斜并彼此靠攏,呈鑿狀或湯匙形。



? ? ? ? ? ? ??四、走到非洲的馬門溪龍科成員
???凱氏·旺韋拉尾龍(Wamweracaudia keranjei),生存于晚侏羅世提通期的坦桑尼亞的敦達古魯組(Tendaguru Fm),屬于真蜥腳類的馬門溪龍科。 ? 旺韋拉尾龍有三個標本,MB.R.2091.1–30(連續(xù)系列的三十節(jié)前中段尾椎、兩個前段尾椎神經棘、兩個人字骨)、MB.R.3817.1(最前段一節(jié)的尾椎,但不是第一節(jié))、MB.R.3817.2(最后一節(jié))。 ? 之前被認為是詹尼斯龍,曼尼翁等人對葡萄牙巨龍的骨學研究再次將尾巴(編號MB.R.2091.1–30)從詹尼斯龍排除,因為其缺乏與正模標本(編號SMNS 12144)的重合性,他們并提出這可能代表著第一個亞洲以外的馬門溪龍科記錄。 ? 敘述者建立了四項獨有衍征:在前段至中段尾椎,上表面由后部嵌入;前段尾椎中,神經突起在側面上方1/3處有粗糙帶,由垂直凹陷與后表面的粗糙帶隔開;在中段至后段尾椎,下側大幅壓褶形成棱脊而非平坦面;在中段至后段尾椎,神經突側面在前關節(jié)突的高度之上發(fā)育一道加長的水平棱脊。 ? 若旺韋拉尾龍的確屬于馬門溪龍科則將另外加入兩項獨有衍征:前段尾椎的尾肋或橫突大幅向側及前方彎曲;前段尾椎中,前關節(jié)突外側和橫突關節(jié)上側頂端之間的肋面高處存在一對小延伸物或結節(jié)。?




? ? ? ? ? ? ? ? ? ? ? ?五、大唐最后的榮耀
??2014年,科學家李立國、李大慶、尤海魯、彼得·多德森敘述并命名了一種發(fā)現(xiàn)于甘肅省的蘭州-民和盆地大型蜥腳類:大唐·永靖龍(Yongjinglong datangi)。屬名來源于發(fā)現(xiàn)地永靖縣,種加詞象征唐朝并紀念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唐治路先生為恐龍研究作出的貢獻。 ? 正模標本也是唯一已知的標本(編號:GSGM ZH(08)-04)是一個部分顱后骨骼和三顆牙齒,包括背肋碎片、左肩胛烏喙骨、右橈骨和尺骨、以及八節(jié)薦前脊椎(一個尾端頸椎、四個前段背椎、三個關節(jié)相連的中段背椎),現(xiàn)保存于甘肅地質博物館。標本是由尤海魯和李大慶于2008年在G75公路旁,距離炳靈·大夏巨龍和劉家峽·黃河巨龍發(fā)現(xiàn)地不到一公里處發(fā)現(xiàn)的,屬于河口群上部層位,年代為早白堊世(113Ma-100.5Ma)。 ? 永靖龍是中型蜥腳類。敘述者建立了幾項鑒定特征:前上頜骨牙齒長呈湯匙狀;頸椎和前段背椎具有大而深的氣腔凹陷包含了整個椎體;中段背椎側脊形成「XI」字形(X在前);至少一節(jié)中段背椎的神經棘低矮且不雙叉并與后關節(jié)突形成朝后的三角形骨板;肩帶極度加長,側觀前緣及后緣都很筆直。 ? 李國立等人將永靖龍歸類至泰坦巨龍類,屬于多孔椎龍類并與后凹尾龍組成姊妹群。但2019年一個對亞洲巨龍類的重新檢查研究將永靖龍放置到盤足龍科,成為黃河巨龍、汝陽龍的姊妹物種,或是屬于一個包含盤足龍、長生天龍、戈壁巨龍的演化支。?









? ? ? ? ? ? ? ? ? ? ? ?六、巴西的矛之神
? 長鬃·矛神龍(Ubirajara jubatus),化石于1995年被巴西工人們發(fā)現(xiàn)于新奧林達和圣安娜-杜卡里里之間的一個采石場中發(fā)現(xiàn)。但被德國盜去,巴西法律不允許從其領土上移走化石,也不允許在沒有至少一位巴西科學家參與的情況下進行化石研究。因此,巴西科學家正在為這些化石的遣返而奔走。 ? 正模標本SMNK PAL 29241發(fā)現(xiàn)于克拉圖組(英語:Crato Formation),可追溯到阿普第階,約有1.15億年的歷史。它由一出缺少顱骨的骨骼組成,保存了十三節(jié)背椎、兩節(jié)骶椎、肩帶、左前肢、一個頸肋、七個背肋、十五個腹肋和幾乎完整的左臂。除了骨髂以外,化石還保留了軀干的羽毛、皮膚以及手爪角蛋白鞘的殘留物。此外,腹腔中保存了一些顆粒狀結構,被認為是器官殘骸,然而,研究者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軀干中的顆粒狀結構是脂肪,即所謂的尸蠟。它們沒有食物殘留,因此不太可能代表腸道,而且也缺乏腸道應有的規(guī)模結構。標本可能代表一只發(fā)育未成熟的雄性動物。 ? 正模標本長約0.5m。敘述者建立了該屬兩個獨特的特征組合,而這些特征本身并不是唯一的。肩胛骨是肱骨長度的81%,而非等長或更長――這是其它美頜龍科所普遍具備的特征。在側視圖中,神經棘頂部輪廓比其底部長15%至27%,而不是像小坐骨龍一樣等長。標本保留了沿尾部和背部排列的“鬃毛”狀原羽,它們覆蓋了從手臂到爪子的全部區(qū)域。這種結構稱為SMF,即細長單絲狀外皮(Slender Monofilamentous Integument),它們向后延長,在第九和第十節(jié)背椎上達到了11厘米的長度。這些細絲沒有分支,直徑約0.3毫米,帶有空心。皮膚殘留物包含一系列19個矩形垂直結構,這些結構被解釋為細絲的毛囊。皮膚肌肉可以讓這些背部鬃毛豎立,以威懾捕食者或競爭對手;當動物平靜時,這些鬃毛可以平鋪在背上,以讓其穿過灌木叢。正如化石所顯示的那樣,它們在克拉圖組咸水瀉湖條件下的萎縮可能會導致鬃毛在死后被激活。矛神龍被置于美頜龍科,作為由中華龍鳥和美頜龍所構成的演化支的姊妹物種。在這種情況下,它將是拉丁美洲已知的第二種美頜龍科,而第一種即為上文提到的小坐骨龍。此外,矛神龍也是克拉圖組發(fā)現(xiàn)的第一個非鳥類恐龍。



? ? ? ? ? ? 七、皮亞尼茲基龍科的鑒別特征
??補充: 皮亞尼茲基龍科可透過以下共有衍征從其它巨齒龍超科中鑒定出來:?
①上頜骨表面的營養(yǎng)孔(nutrient foramina)排列成平行的兩列(也見于始鯊齒龍和假鯊齒龍) ;
②副齒板的垂直紋路或楞脊(也見于阿貝力龍科、斑龍、原角鼻龍) ;
③樞椎副突減少(也見于腔骨龍超科、美扭椎龍、非洲獵龍);
④背部后部神經棘前傾(與異龍超科平行演化);
⑤肱骨遠端髁前彎遠離身體(如同雙脊龍、雜肋龍、異龍科、福井盜龍),此構造被描述為“S形”。?
? 此外還有一些基礎堅尾龍類特徵征的轉變:?
①上頜骨前突短或消失(也見于中棘龍科和鯊齒龍科);
②樞椎中度發(fā)育(而非減少或消失)的橫關節(jié)突;
③樞椎沒有側凹? 。


? ? ? ??? ? ? ? ? ? ? ? ?八、“我心永恒”
??
??



? ? ? ? ? ? ? ? ? ? ? ? ? ?九、永恒的蛋
? 蛋化石(Egg fossils),亦可稱化石蛋,是指由史前動物產下的卵化石化之后的殘留物。作為動物的生理化過程的見證,蛋化石被認為是遺跡化石的一個類型。在極少數(shù)情況下,蛋化石內可能還保存有曾經在發(fā)育中的胚胎的遺骸,在這種情況下,這件蛋化石其實也包含有實體化石在里面。 ? 現(xiàn)存的蛋化石記錄,其年代從古生代開始,包含有多種不同的動物群體所下的蛋。這些動物有無脊椎動物及脊椎動物所生的蛋:無脊椎動物的蛋例如有菊石類的蛋;而脊椎動物的蛋的種類較為多元化,有如魚類的、可能屬于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當中爬行動物蛋化石包括有眾人多在中生代階層發(fā)現(xiàn)的恐龍蛋化石。 ? 由于我們往往難以判斷蛋化石是由什么類型的生物所生,除去包含有胚胎化石的蛋化石,其它蛋化石我們往往只能靠其外型或其它可觀察的外在特性而將其分類。因此,科學家借鑒了林奈對動物分類的分類系統(tǒng),發(fā)展出一套為蛋化石分類的蛋化石分類。以下為蛋化石的現(xiàn)時分類,基本上除另外標明,均參考自Mikhailov et al. (1996)(見圖4-圖8): ? ?圖1: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甘地納加爾的Indroda恐龍和化石公園展示的恐龍蛋化石。 ? 圖2:Oolithes spheroides ? 圖3:樹枝蛋屬(Dendroolithus)的蛋化石 ? 最后放一張“路易貝貝”的蛋化石。









? ? ??? ? ? ? ? ? ? 十、重新審視掠海翼龍
??以前認為掠海翼龍(Thalassodromeus)會跟剪嘴鷗(Rynchops)一樣,在海面上掠水捕食魚蝦,就跟海面之上,皆為我所掠——揭秘中生代的“剪嘴鷗”里面說的一樣。 ? ? 但是近期的研究發(fā)現(xiàn)掠海翼龍并非是中生代“剪嘴鷗”,而是陸地小動物殺手。?說起咬合力,大家自然會想起霸王龍、巨齒鯊、普魯斯鱷等巨型動物,卻很少有人聯(lián)想起翼龍等飛行生物。實際上,頜部肌肉與咬合力能夠提供有關這些飛行主龍類飲食習慣的大量信息。古生物學家最近研究了大量翼手龍類翼龍頭骨,并將其與它們的現(xiàn)代近親——鳥類和鱷魚——進行對比以重建翼龍的頜部肌肉,并以此計算它們的頜骨的咬合力。 ? ?其中,無齒翼龍(Pteranodon)和它的近親夜翼龍(Nyctosaurus)的咬合力是參與研究的翼龍當中最弱的,以古魔翼龍和脊頜翼龍為首的古魔翼龍類的咬合力比無齒翼龍略強一些,但也比較弱,不過生物力學顯示它們的咬合速度非???,這與它們偏好沿海棲息和以魚類為主食的生活習性相符合。 ? ?以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為食的準噶爾翼龍長有非常發(fā)達的顳部內收肌肉,因此它的咬合力比古魔翼龍和無齒翼龍要強得多,同時咬力商也是所有翼龍當中最強的。 ? ?掠海翼龍常常被認為會貼近海面飛行,用與現(xiàn)代剪嘴鷗類似的方式捕食,但這一觀點遭到了很多古生物學家的質疑,而咬合力計算顯示掠海翼龍的咬合力非常強大,由此研究人員認為掠海翼龍實際上會以大得多或更加堅硬的食物為食,它們很可能和神龍翼龍一樣主要捕食小型陸地動物或者像準噶爾翼龍那樣以貝類或甲殼類為食。







? ? ? ? ? ? ? ? ? ? ? ? 十一、東瀛的牙牙樂
??在1990年,福岡縣北九州市的佐藤雅弘發(fā)現(xiàn)一顆獸腳類恐龍的牙齒。同年,北九州市自然博物館的岡崎美彥在期刊發(fā)表這個發(fā)現(xiàn)。在1992年,岡崎美彥將這顆牙齒敘述、命名。模式種是佐藤·秋田龍(又叫佐藤·脅野龍,Wakinosaurus satoi),屬名意為“脅野蜥蜴”,因為化石發(fā)現(xiàn)處屬于關門層群下部的脅野亞層群千石組;種名則是以發(fā)現(xiàn)化石的佐藤雅弘為名。
? ? 正模標本(KMNH VP 000,016)是一顆牙齒,牙齒基部約3.29cm、寬1.04cm。根據(jù)估計,牙齒完整長度約7cm。牙齒有鋸齒狀邊緣,每5cm有13個鋸齒邊緣。
? ? ?秋田龍的化石只有牙齒,最初被認為是屬于巨齒龍科。目前被歸類于獸腳亞目的分類未定屬,狀態(tài)是疑名。



? ? ? ? ? ? ? ? ? ? ? ? ?十一、躍入藍天
? 兔蜥,是一種生存于晚三疊世卡尼期阿根廷的小型鳥頸類主龍,之前被認為是恐龍形態(tài)類(Dinosauromorpha),近幾年的研究顯示它們屬于翼龍形態(tài)類(0Pterosauromorpha),也就是說它們是翼龍的祖先類群。
? 兔蜥是兔蜥科下的模式屬,這個科最早的成員是生存于拉丁期-卡尼期的馬達加斯加的微小·殺蟲蜥(Kongonaphon kely)。殺蟲蜥作為兔蜥科的一員,已經體現(xiàn)出了這個類群的獨特性:體型嬌小,牙齒呈圓錐形,圓錐形牙齒上的磨損表明它是一種捕食節(jié)肢動物而特化的類群。而兔蜥科體型如此嬌小可能也和它們的食性密切相關。而兔蜥本屬下只有一個種,即模式種加尼雷斯·兔蜥(Lagerpeton chanarensis),化石出土地點均位于加尼雷斯組(Cha?ares Formation),兔蜥的腳掌構造十分獨特,其第四腳趾特別長并且后肢比例很大被認為是一種擅長跳躍的動物,成年個體身長估計約0.7米,它們主要在林間地面捕食各類昆蟲和小型爬行類。
? 追溯翼龍的起源一直是古生物學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研究人員假設翼龍與多種鳥頸類主龍有較近的親緣關系,但尚無確鑿證據(jù)將任何非翼龍種群與翼龍單獨聯(lián)系起來。Martín Ezcurra和同事通過對骨骼殘骸進行微計算機斷層掃描和3D重建已確定了翼龍和兔蜥在解剖學上的相似之處,雖然兔蜥不具備飛行能力但它和翼龍有一些共同的獨有特征,比如:內耳形狀,這有力支持了兩者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在兔蜥身上還發(fā)現(xiàn)了與翼龍發(fā)達的感知能力相關的大腦皮層特征,說明這些特征早在翼龍演化出飛行能力之前就已出現(xiàn)。
? 去年在巴西發(fā)現(xiàn)望天龍是比翼龍目和兔蜥科更原始的最基干的翼龍形態(tài)類,是更接近翼龍祖先的動物之一,這個渴望飛天小家伙估計不時地仰望著蒼穹,故而科學家給它起了這個名兒。也正是它們相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并一次次不滿足于現(xiàn)狀地努力,它們的后輩終于展開雙翼在林間穿梭,在海天間御風而行,而后在一億多年后造就了史上最大的飛行動物之一。









? ? ? ? ? ? ? ? ? ???十二、柱狀直立和直立
??直立(Erect)指腿部位于身體的正下方,哺乳動物、恐龍(鳥類)都是直立,它們由臀窩朝向兩側并通過股骨的第四粗隆部向內將其契合,以此形成直立。
? 而勞氏鱷類的則是倚仗著朝上嵌入的股骨和向下的臀窩嵌合在一起,形成它們獨有的柱狀直立(Pillar-erect)。
? ?雖然勞氏鱷類跟恐龍(鳥類)和哺乳動物殊途同歸,但勞氏鱷類沒有股骨頭,而恐龍和哺乳動物的股骨有斜向突出的股骨頭,這可以使它們可以插進髖臼里形成靈活轉動的關節(jié)。


? ? ? ? ? ? ? ? ? ? ?十三、河北的巾幗之翼
??迷惑·巾幗鳥(Jinguofortis perplexus),一種集原始和進步特征于一身的鳥類。它生存于如今的河北省,地層為127Ma的大北溝組。
? 王敏教授稱巾幗鳥是較孔子鳥目基干的尾綜骨類但比會鳥目進步。之前的演化支里它跟重明鳥組成姊妹演化支,但克拉通鷙問世后便是克拉通鷙和重明鳥組成姊妹演化支了。
? 前文提過的原始特征是指其肩帶的肩胛骨和烏喙骨融合成肩胛烏喙骨,這點更接近非鳥恐龍,而不像現(xiàn)今鳥類。
? 其進步的特征包括高度縮小的手指。巾幗鳥和重明鳥有相似特征,都有融合的肩胛烏喙骨。它們組成巾幗鳥科(Jinguofortisidae)。但巾幗鳥和重明鳥有以下幾點區(qū)別:它的叉骨不太健壯,鎖骨分支之間的夾角較小,為70°;第一腳趾大約是第二腳趾長度的70%,而第二腳趾本身比第四個腳趾短。此外,這倆類群相隔近700萬年。
? 值得一提的是,巾幗鳥的命名挺有意思的,屬名中的“jinguo”取自中文巾幗的漢語拼音,以獻給所有工作在一線的女性科研人員;fortis就是拉丁語中勇敢的意思。






? ? ? ? ? ??十四、古生物命名的規(guī)則和趣事
? 1.遵循命名的優(yōu)先律。一個生物學分類單位的有效學名,應符合國際動(植)物命名法規(guī)的規(guī)定,以最早正式刊出名稱為準。以后再有同一化石(或者同一現(xiàn)代生物)的命名,構成“同物異名”,后者應作為次同名而廢除。也就是說,如果同一分類單元有多個名稱,那就要把發(fā)表日期最早的名稱作為有效學名。在這一原則下,偶爾也會造成一些誤會,例如孵蛋不偷蛋的竊蛋龍(不排除會去偷)。
? 2.以雙名法為基礎的不同階元命名方法:學界一直沿用的命名方法是林奈于1753年提出的雙名法,后來在雙名法的基礎上又制定了單名法和三名法,用以對不同分類單元進行命名。
? 單名法:用于種級以上的分類單元。僅用一個詞來表示該分類單元的學名,其首字母大寫,門至科名用正體,屬名用斜體。
? 雙名法:用于種級分類單元。由屬名和種本名(植物學中稱種加詞)共同構成,屬名在前,種本名在后(即:屬名+種本名)。全部用斜體,僅屬名首字母大寫。
? 三名法:用于種級以下的分類單元。是屬名、種本名和亞種本名的組合(即:屬名+種本名+亞種本名)。全部用斜體,僅屬名首字母大寫。
? 3.一律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命名:所謂拉丁化的文字就是原來不是拉丁文,后來用拉丁字母拼寫,并服從拉丁語變化的文字。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要用拉丁語命名?如何拉丁化?
? 之所以采用拉丁語作為生物學的命名語言,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公元前拉丁語便已存在,并且在歷史上曾是西方多地區(qū)主流且正式的行政語言。即使到西羅馬帝國滅亡,拉丁語也仍被作為宗教和科學的書面用語。在林奈創(chuàng)立雙名法的18世紀,科學交流的通行語言就是拉丁語。另一方面,目前除了梵蒂岡,世界上沒有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廣泛使用拉丁語,這使得拉丁語成為了一種已經定型的穩(wěn)定的語言。它即不會像現(xiàn)在正流通的語言一樣會衍生發(fā)展出新的語義,保持從始至終的用法;也不會受到其他語種的語言熱潮的影響,從而成為“受冷落”的世界語,方便不同時間和空間的知識交流。
? 拉丁語是典型的屈折語,單詞會隨著人稱、數(shù)量、時態(tài)、格等的變化而發(fā)生詞形變化,在此僅對屬名和種名的要求及拉丁化方法作簡要介紹:
? 屬名:必須是單數(shù)、第一格(主格)的名詞(如果要用描述特征的形容詞,則必須化為名詞形式),其來源主要有:
? a. 古代神話或勇士的名字。如:Oksoko 三頭鷹龍,源自阿爾泰神話中的三頭鷹(Oksoko)。
? b. 反映該屬化石主要特征的詞匯。如:Lingula 舌形貝,源自其外形呈舌狀(lingua)。
? c. 最早發(fā)現(xiàn)地的地名。通常在地名后加詞尾-ella或-ina,如:Yunnanella 云南貝,發(fā)現(xiàn)于中國云南。
? d. 紀念某人的人名。通常在姓或名之后加詞尾,無論性別均用陰性的名字,以元音a結尾的加-ea,以除a之外元音和er結尾的加-a,以輔音結尾的加-ia。如:Redlichia 萊德利基蟲,源自最早研究該種動物的科學家萊德利基。
? e. 復合詞,由詞冠和詞尾復合而成。詞冠可以是地名、人名、或描述特征的形容詞,詞尾則是代表某一類群的固定詞尾。如:Lufengsaurus 祿豐龍,Lufeng-是產地祿豐,-saurus是恐龍常用詞尾;Cokotherium 傳夔獸,Coko-源自古生物學家李傳夔的名,-therium是古獸常用詞尾;Gigantopithecus 巨猿,Giganto-是屬名常用的形容詞詞冠“巨大的”,-pithecus是猿猴常用詞尾。
? 種名:種本名的來源與屬名基本一致,但對兩者的要求和拉丁化方法有所差異:
? a. 名詞的數(shù)和格與屬名保持,
但對其性無要求,即種本名也必須是單數(shù)第一格(主格)名詞,如:Felis leo,兩詞均為單數(shù)第一格名詞。
? b. 取自現(xiàn)代人名時,種本名用第二格(屬格/所有格)。具體到動物學中,在男性的姓(名)后加-i(單數(shù))或-orum(復數(shù),有男性在內的多人名命名);女性的姓(名)后加-ae(單數(shù)),或-arum(復數(shù),僅有女性的多人名命名)。如:Sus peii 裴氏豬,源自古生物學家裴文中的姓。
? c. 取自地名時,可以是第二格(屬格/所有格)名詞:陽性詞后加-i,陰性詞后加-ae;也可以是形容詞:中性詞后加-ense,陽性或陰性后加-ensis。若以a或e結尾則先去掉再加詞尾,若以y結尾則將其變?yōu)閕再加詞尾。如:Tapirus sinensis 中國貘,源自拉丁文sīnae “中國南部的”。
? d. 選用形容詞做種名時,種本名的性應與屬名一致。如:Cervus brevis,均為陽性;Favistella alveolata,均為陰性;Therium breve,均為中性。
? 了解了以上內容后,我們來解析一下Cratonavis zhui(朱氏克拉通鷙)的種名構成。首先看屬名“Cratonavis”,它是由Craton-和-avis組合成的一個復合詞,Craton(克拉通)指的是遠古時期大陸殼長期穩(wěn)定的古陸核,而-avis源自拉丁文aves(小鳥),是鳥類的常用詞尾。再來看種本名“zhui”,它是為了獻給在華北克拉通破壞的機理問題方面開展了大量重要研究的朱日祥院士及其團隊,因此取用了“朱”姓的中文拼音“zhu”,又因為朱院士是一名男性,因此按照規(guī)則將其拉丁化為“zhui”??刹灰`認為是拼音zhui(椎)哦!
? 在將生物學名譯為中文時,暫時沒有任何法規(guī)對譯名做出規(guī)定。原則上要達到“信、達、雅”的要求,在順序上,我們的習慣是種名在前,屬名在后(要注意這與拉丁文的寫法正好相反)。當然,也可以將Cratonavis zhui譯為朱氏克拉通鳥,但如果將“鳥”改為取自屈原《離騷》——“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中的“鷙”,不僅凸顯出它的兇猛怪異,也體現(xiàn)了文章作者將中華文化精華注入億年前遠古生命,為其賦予了生機與活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現(xiàn)代生物篇:
? ? ? ? ????十五、曼陀羅華和曼珠沙華
??曼珠沙華(圖一)學名紅花石蒜(Lycoris radiata),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莖肥厚,葉線形,于花期后從基部抽生,花葶高30-60厘米,傘形花序頂生,花鮮紅,花筒較短,花被片狹倒披針形,向外翻卷,雄蕊及花柱伸出,姿態(tài)秀麗,花期7-9月,盛開在7月,生長于夏日。 曼陀羅華(圖二)學名白花石蒜(Lycoris albiflora),有皮鱗莖近球形,外皮紫褐色,葉細帶狀,寬0.5-1厘米,先端鈍,中間有粉綠色帶,花葶剛勁直立,高30-50厘米,花5-7朵呈頂生傘形花序,漏斗形,花白色,花被裂片邊緣皺縮,向后反轉,蒴果。


? ? ? ? ? ? ? ? ?? ??十六、毒花與美人
??前者全株光滑且被白粉,后者有毛前者莖稈分枝少,葉厚實,后者分枝多而纖細,葉質較薄,整體感覺纖弱;前者高度大約在30~150cm范圍內,比虞美人略高,整體比較壯實,后者整棵植株的高度大約在30-100cm范圍內,整株比較細弱;罌粟有重瓣的,顏色以紅色為主,花的邊緣會開裂,虞美人花瓣多是4片的,而且顏色各異,有紅有紫,也有白色的,且花的邊緣比較平滑不開裂;罌粟的果實較大,大概有4~7cm,果實比較光滑、直立,虞美人的果實較小,大概1cm,果實上面有絨毛,是下垂的。




? ? ? ??? ?十七、鯊魚肉有尿液味道的真相
? ?大家都知道鯊魚肉有股氨的味道,這是怎么產生的呢? ? 大部分鯊魚生存于鹽度很高的海水里,要想生活在濃度如此之高的環(huán)境中,鯊魚有一套獨特的滲透壓調節(jié)體系。鯊魚的體液濃度是略高于海水的,為了維持高體液濃度,鯊魚體內有大量的尿素,它們是蛋白質代謝產物,鯊魚的腎臟可以重吸收尿素,也有研究表明,鯊魚可以通過魚鰓吸收外部環(huán)境中的氨并將它們轉換成尿素。雖然鯊魚血液中鹽離子的濃度只是略高于海水硬骨魚類,但是鯊魚血液中的 2% 含量以上的尿素有效地提高了鯊魚體液濃度,使得鯊魚體液濃度略高于海水濃度。海水可以緩慢地通過鰓和皮膚滲入鯊魚體內。 ? 當鯊魚體液濃度高于海水時,水分通過鰓和皮膚滲入鯊魚體內,排尿量增加,尿素流失,體液濃度降低。當鯊魚體液濃度低于海水時,進入鯊魚體內的水分減少,排尿量減少,尿素含量增加,體液濃度升高。如此循環(huán)往復,鯊魚可以維持自身的滲透壓。 ? 很多科普文章提到鯊魚沒有尿道,其實這是一種非常投機的話術。按照目前的研究來看,由于鯊魚的排尿、生殖和排便的開口都位于泄殖腔(cloaca),的確不像人類那樣具有膀胱和尿道。但是鯊魚依然是具有腎臟和輸尿管的。鯊魚的輸尿管一般被稱做中腎管或者吳夫管,英文名稱一般表述為 mesonephric duct 或者 Wolffian duct。 ? 注意觀察上圖中間部分,腎臟(kidney)連接著中腎管(mesonephric duct),直通到泄殖腔(cloaca),鯊魚果然像傳說的那樣沒有尿道,然而這完全不影響鯊魚產生和排出尿液。 ? 上文中提及的投機話術一般完整表述為——鯊魚沒有尿道,所以它們通過皮膚排尿。這樣組合起來應該屬于謠言的范疇。因為鯊魚有完整的用于排尿的生理結構,體液濃度也略高于海水。是可以排尿的,而且尿素并不是尿液的全部。這種說法可能是受到了尿素可以幫助鯊魚保持皮膚濕潤的相關研究的影響,而且鯊魚死亡之后散發(fā)出來的如人尿一般的味道可能誤導了他們。 ? 上述錯誤的邏輯產生了一種說法——鯊魚肉充滿了尿液。這也是一種誤解,事實上鯊魚肉難聞的氣味主要是由于鯊魚死亡之后,鯊魚體內高濃度的尿素代謝成氨產生的味道。純凈的尿素是沒有味道的,而代謝產生的氨味會讓鯊魚肉質變得很難聞。 ? 最后放一張白幫主和尖齒鯊的區(qū)別圖鞭尸下那個女網(wǎng)紅吧(話說是不是跑題了)。



? ? ? ? ? ? ? ? ? ? ??十八、雜食的真正意思
??雜食者,或稱雜食動物(omnivore),是指既吃植物又吃肉類(包括紅肉和白肉)、昆蟲、其它無脊椎動物,甚至吃菌類等食物的動物,且葷素比例均不低,若其中一樣賊高或賊低,都不算雜食。
? 自然界中,植食性動物偶爾吃肉補充蛋白質或無機鹽或者肉食性動物吃點植物清理腸胃之類的很正常,比如鹿吃鳥、狼吃漿果、大熊貓偶爾吃竹鼠甚至攻擊羊或者食腐、北極熊吃海藻、河馬吃羚羊或者同類尸體……以上例子通通都不能將其定義為雜食動物,一是植食性動物缺乏專門處理高度肉食的機能,或者肉食性動物缺乏專門處理植物的機能,二是其中一樣食物占比實在很低。所以不要逮著鹿吃鳥或者狼吃漿果就說它們是雜食性動物。
? 我們人類就是一種典型的雜食動物,只要是可以下肚的東西即使絞盡腦汁也要吃進去。
? 猜猜哪些是雜食動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古)地理和天文篇:
? ? ? ? ? ? ? ? ? ?十九、什么是大火成巖省
? ? 大火成巖?。↙arge Igneous Provinces,縮寫LIPs),是指連續(xù)的、體積龐大的火成巖(包括鐵鎂質和長英質火成巖)所構成的巖漿建造,包括大陸溢流玄武巖、火山被動陸緣、大洋高原、海嶺、海山群和洋盆溢流玄武巖,大火成巖省的分布面積往往大于 0.1×10^6㎞2,巖漿體積大于 0.1×10^6㎞2 ,短時間噴發(fā)(約1~5百萬年)的巖漿體積占整個火山活動巖漿體積的比例超過75%。 目前,地質研究確定的一些大火成巖省分布如圖1所示,有些大火成巖省現(xiàn)在還是完整的,如印度的德干暗色巖(Deccan Traps),而有些大火成巖省被板塊構造運動所肢解,如中大西洋火成巖區(qū)域(CAMP)分布在巴西、北美東部、非洲西北部。我國幅員雖廣,但長期以來國際學術界認為中國只有峨眉山大火成巖省(Emeishan traps),通過近年來對塔里木盆地火山巖的多方面研究,塔里木大火成巖省已開始被學術界認可。 大火成巖省是地球上最大的火山作用,記錄了在某些特定地質時期巨量物質和能量由地球內部向外遷移,對大火成巖省的認識迫使地球物理學家重新思考他們對地球內部結構的看法,板塊構造理論很好地解釋了發(fā)生在大洋中脊(新的洋殼產生處)和俯沖帶附近(老而且密度大的大洋俯沖進入地球內部)緩慢而穩(wěn)定的火山活動,但它不能解釋突然大規(guī)模爆發(fā)的大火成巖省。 對于大火成巖省的成因,主要有地幔柱、邊緣對流、大規(guī)模巖石圈拆沉、裂谷減壓熔融、隕石撞擊等假說,其中最廣為接受的是地幔柱成因的假說。地幔柱假說最早是在1963年由加拿大地球物理學家和地質學家J. Tuzo Wilson提出,他認為夏威夷群島是一個構造板塊在一個固定的熱點上向西北移動,產生了一系列火山。后來在1971年,美國地球物理學家W. Jason Morgan進一步完善了地幔柱假說,他認為地球內部存在起源于核幔邊界緩慢上升的細長柱狀熱物質流(即地幔柱),它相對靜止,在地表表現(xiàn)為熱點。根據(jù)實驗結果和數(shù)值模擬結果,地幔柱由兩部分組成:尾部呈長細柱狀,底端連至地幔底部;頂端則膨大成球狀并隨著上升而膨脹,整體就像有著細長柄的蘑菇。 地幔柱頂端抵達巖石圈底部時,會開始攤平并因減壓而大規(guī)模熔融形成玄武巖巖漿,這些巖漿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大量噴發(fā)至地表,在大陸地殼形成大陸溢流玄武巖,如印度的德干暗色巖(Deccan Trap)、亞洲的西伯利亞暗色巖(Siberian Traps)和峨眉山暗色巖(Emeishan Traps),在海洋地殼則形成海底高原,例如:西南太平洋的翁通爪哇高原,印度洋的凱爾蓋朗高原。
? ?目前,主要有兩種與大火成巖省形成相關的地幔柱模型:熱柱頭模型和擴張模型。前者認為熱柱起源于核幔邊界(地幔柱A),而后者假定地幔柱起源于上、下地幔邊界(地幔柱B)。擴張模型未考慮在上升過程中地幔柱捕獲地幔物質的可能性,但強調巖石圈的擴張是火山作用的前提。最近又有研究者提出了兼顧上述模型的第三種模型,認為起源于核幔邊界的地幔柱上升并滯留在上、下地幔邊界,然后形成多個次級熱柱上升至巖石圈底部(地幔柱C),導致大火成巖省的形成。 此外,地幔柱在不同大火成巖省的形成過程中擔當著截然不同的角色。有研究者將大火成巖省的成因總結為德干型和巴哈納型兩種模式,在前者情況下,巖石圈減薄程度大,巖漿噴發(fā)速率高,大部分巖漿來自于地幔柱的減壓絕熱熔融;在后者情況下,巖石圈相對較厚,地幔柱就潛伏在巖石圈之下,以機械和熱侵蝕的方式影響上覆巖石圈,長期的潛伏可導致巖石圈地幔和地殼的局部熔融,從而混染地幔柱來源的巖漿,巖石圈因侵蝕而逐漸變薄,使得巖漿噴出地表。 生物的滅絕并非一個因素造成,而是一系列連鎖反應,比如二疊紀末大滅絕(西伯利亞暗色巖事件,Serbian Trap)就不是熔巖的物理作用(雖然破壞力史無前例),但是后面造成的一系列氣候變化、洋流變化問題才是主因。火山噴發(fā)釋放出的二氧化碳以及之后由于全球變暖導致可燃冰解除封印涌入大氣造成的更嚴重的溫室效應使全球很長時間處在高溫干旱的環(huán)境中,二氧化硫和水氣結合形成的酸雨又破壞植物葉片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溫室氣體無法被有效吸收;土壤板結使根系無法牢牢扎在土里,形成的泥石流又沖進海洋,海水本就因洋流停滯造成的缺氧又更加嚴重,生物涼涼…… 當然,不同暗色巖造成的滅絕效果又不同,有的造成得小,有的則毀天滅地。而我們腳下,地心的業(yè)火每天都在翻涌,板塊不停地在移動。不知下一場災難何時會降臨。但是我相信,人類的智慧會幫我們在大災難中延續(xù)香火。(當然,碰到西伯利亞暗色巖那種另說)





? ? ? ? ? ? ? ? ? ? ? ? ?二十、美麗的極光
??極光(Aurora)是是一種絢麗多彩的等離子體現(xiàn)象,其發(fā)生是由于太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進入地球磁場,在地球南北兩極附近地區(qū)的高空,夜間出現(xiàn)的燦爛美麗的光輝。在南極被稱為南極光,在北極被稱為北極光。地球的極光是來自地球磁層或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使高層大氣分子或原子激發(fā)(或電離)而產生。 ? 極光常常出現(xiàn)于緯度靠近地磁極地區(qū)上空,一般呈帶狀、弧狀、幕狀、放射狀,這些形狀有時穩(wěn)定有時作連續(xù)性變化。極光產生的條件有三個:大氣、磁場、高能帶電粒子。 ? 現(xiàn)代物理學對極光產生原理有詳細描述,地球上的極光是由于來自磁層和太陽風的帶電高能粒子被地磁場導引帶進地球大氣層,并與高層大氣(熱層)中的原子碰撞造成的發(fā)光現(xiàn)象。極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現(xiàn),太陽系內的其它一些具有磁場的行星上也有極光。 ? 極光常常出現(xiàn)于緯度靠近地磁極地區(qū)上空,一般呈帶狀、弧狀、幕狀、放射狀,這些形狀有時穩(wěn)定有時作連續(xù)性變化。極光產生的條件有三個:大氣、磁場、高能帶電粒子。 ? 極光發(fā)光有關的主要氣體是氧原子和氮分子。各種氣體原子或者分子會放出它們特有的光,比如氧原子是綠色或者紅色,氮分子是紅色,氮分子離子是藍色,由此使得極光顯現(xiàn)出豐富的色彩。氧原子在能夠產生極光發(fā)光現(xiàn)象時有兩種激發(fā)狀態(tài),當氧原子處在低能量的激發(fā)狀態(tài)時,會發(fā)出波長在630nm左右的紅色光,之后恢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 ? 極光一般只在南北兩極的高緯度地區(qū)出現(xiàn),但是2010年8月1日的太陽風暴恰好面向地球爆發(fā),攜帶大量帶電粒子的太陽風準確無誤地“擊中”地球,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產生“磁暴”,使美國密歇根州、丹麥和英國等緯度稍低的地區(qū)都能夠看到美麗的北極光景觀。專家稱,這一次的太陽風暴并沒有像事先推測的那樣破壞全球的衛(wèi)星和電信系統(tǒng),卻給地球帶來一場壯麗的“焰火盛會”。 ? 也不知道是哪個哈慫說極光跟氣候相關的但1852年9月的卡靈頓事件可以打腫這些哈慫的臉,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搜索一下??傊瑯O光與氣候無關,與氣候無關,無關!極晝極夜同理。


? ? ? ? ? ? ? ? ??二十一、墨西哥灣的巨型海嘯
??海嘯(tsunami)的形成原因包括但不限于海底火山爆發(fā)、地震、海底滑坡、隕石撞擊等。而發(fā)生在66Ma的海嘯可要比現(xiàn)在所有海嘯的規(guī)模大得多(包括秘魯海嘯和印度尼西亞海嘯)。 ? 科學家在路易斯安那州中北部的Iatt湖下約5000英尺(1500米)發(fā)現(xiàn)52英尺高(16米)的“巨型波紋”遺跡。遺跡可以追溯到66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當時該州的這部分地區(qū)還處于水下。研究人員說,這些巨紋的大小和方向表明,它們是??颂K魯伯小行撞擊尤卡坦半島后形成的,導致了希克蘇魯伯撞擊海嘯,海浪隨后沖進較淺的水域,在海底造成了巨型波紋的標記。 ? 該項目開始時,能源公司德文能源對Iatt湖進行了3D地震調查。金斯蘭說,地震勘探需要制造巨大的聲波,這些聲波在撞擊各種地下巖層時反射,地區(qū)周圍放置的地面探測器能捕捉返回的聲波。這些數(shù)據(jù)使研究人員能夠繪制地質地圖。 ? ?金斯蘭之所以能夠確定海嘯的方向,是因為波紋是不對稱的,這表明了海嘯形成時水的流動方向。他說,在這種情況下,波紋長而不對稱的一面有一個朝南-東南方向的斜坡,指向??颂K魯伯隕石坑。 ? 研究人員在報告中寫道,這些巨型波紋的平均波長為1968英尺(600米),再加上它們52英尺高的振幅,使它們成為“地球上有記錄的最大的波紋”。 ? 此外,研究人員還得出結論,這些巨紋位于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古第三紀地質邊界的頂部,位于??颂K魯伯撞擊后產生的一層碎片之下。 ? ?這些波紋巖石表明,小行星撞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附近的水域時,引發(fā)了墨西哥灣巨大的海嘯,隨后還有一系列的脈沖,最終形成了這些巨型波紋。 ? 沙灘上的波紋很快會被沖散,那這些遺跡如何保存如此久的呢?金斯蘭說,因為它們在水下足夠深,當風暴席卷墨西哥灣時,這些巨大的波紋沒有受到干擾。然后,這些巨紋被頁巖掩埋了大約500萬年,即古新世時期(6600萬到5600萬年前)。頁巖本質上是一種由泥土和粘土和礦物碎片混合而成的沉積巖。后來,頁巖被更年輕的沉積物所覆蓋,最終,海床得以保持其波紋模式并一直到它變成化石。
? ? ? ? ? ? ? ? 二十二、克拉通與克拉通破壞
? 克拉通(Craton)一詞源自于希臘語κρ?το?,象征力量的意思,最早是由德國地質學家L. Kobe在1921年提出,他把堅固的大陸地臺叫做“Kratogen”,這一術語被后來的學者簡化成Craton。克拉通是指古老的、穩(wěn)定的大陸塊體,它主要由古代的結晶基底構成,這些基巖的成分主要是小比重的長英質火成巖,如:花崗巖,早期巖石形成克拉通的過程稱為克拉通化,在前寒武紀時期(540Mya),地球經歷了陸殼形成、生長、殼幔圈層分異耦合并形成穩(wěn)定陸塊(克拉通)的過程,克拉通形成的年代大多是在3Bya,在2.7Bya進入穩(wěn)定期。克拉通塊體內缺乏明顯的地震、巖漿活動、構造變形和成礦作用,在多次超大陸的會聚和分裂過程中幾乎沒有發(fā)生變化??死ㄔ谏疃确较蛏嫌傻貧ず蛶r石圈地幔組成,并且?guī)r石圈根部往往延伸到地幔長達幾百公里,克拉通巖石圈具有低密度、低含水量和巨厚巖石圈根的特征,因此能夠漂浮在對流的軟流圈地幔之上,并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抵御后期地質作用的改造而免于被破壞,從而成為大陸地殼上長期穩(wěn)定存在的構造單元。
? ?克拉通在全球有廣泛地分布,如:中國的華北克拉通The North China Craton)、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薩爾馬提亞克拉通(The Sarmatian Craton)、南美的亞馬遜河克拉通(The Amazonia Craton)、南非的卡普瓦爾克拉通(The Kaapvaal Craton)、北美克拉通(The North American Craton)以及南澳大利亞的加夫勒克拉通(The Gawler Craton)。
? ?克拉通穩(wěn)定的環(huán)境為早期鐵礦的沉積提供了一個相當理想的場所,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鐵礦產區(qū),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克拉通大量出產鐵礦石,中國主要的鐵礦主要集中在華北克拉通之上。而且,這樣的環(huán)境也非常適合金剛石的形成,世界上主要的金剛石礦都產自克拉通地區(qū),例如:南非、西伯利亞的克拉通,我國的金剛石礦主要分布在華北克拉通上,比如山東蒙陰、遼寧復縣等。
? ?克拉通本應該是全世界最穩(wěn)定的地區(qū),但我國的華北克拉通自2億年左右的中生代以來,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強烈的構造變形、巖漿活動和地震,好好的克拉通怎么說破壞就破壞了呢?
? 目前主要有四種破壞模型:
(1)拉張減薄模型。華北東部地區(qū)的資 ?料,例如郯廬斷裂帶周邊斷陷盆地正斷層擦痕反 ?演應力場、斷陷盆地構造、斷層運動學、巖脈展 ?布規(guī)律等表明華北地區(qū)在晚中生代期間處于伸展 ?構造背景,拉張作用導致了華北克拉通巖石圈變 ?薄破壞。
(2) ?擠壓增厚拆沉模型。與伸展作用導致 ?巖石圈的減薄相反,這種模型認為巖石圈在擠壓 ?作用下發(fā)生增厚,巖石圈中、下部的物質由于重 ?力失穩(wěn)會“掉入”下覆的軟流圈中,導致巖石圈減 ?薄。
(3)大尺度地幔對流侵蝕模型。這種模型 ?認為在地球內部大尺度的地幔對流場中,軟流圈 ?熱物質上涌對克? 拉通巖石圈底部和側面的侵蝕, ?在克拉通巖石圈減薄過程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4)地幔柱侵蝕模型。這種模型認為溫度 ?異常高的地幔柱擾動軟流圈物質上升至古老巖石 ?圈底部,巖石圈底部不斷被“烘烤”,物質發(fā)生弱 ?化轉變成軟流圈的一部分,最終導致了華北克拉 ?通巖石圈變薄,但是由于地幔熱柱是否在華北地 ?區(qū)存在尚缺乏證據(jù),該模型很少被提及。
? ? ? ? ? ? ?二十三、永恒之國——雪松山組
??雪松山組(Cedar Mountain Formation)是中生代白堊紀的一個獨特的沉積地層,位于美國猶他州東部,處于莫里遜組上方。該地層縱跨早-晚白堊世(貝利亞期-森諾曼期),它因埃默里縣北部的雪松山為名。
? 1.鹿角砂巖段(Buckhorn Conglomerate Member)位于雪松山組的最下層,它因雪松山附近的鹿角水庫而得名。它的位置正好在紅色寶石段的下方,這表明它可能相當于黃貓段的河道砂巖和更東邊的毒帶砂巖。這一觀點因這些成員中類似的礫石組成而得到加強,但尚未建直接的相關性。
? 2.黃貓段(Yellow Cat Member)因靠近拱門國家公園北部的黃貓礦區(qū)而得名。它僅限于地層的東部部分,在拱門國家紀念碑附近最厚。該段由灰褐色泥巖和部分透鏡狀砂巖組成。泥巖沉積在洪泛平原上,顯示了古代土壤發(fā)育的證據(jù),稱為古土壤。泥巖起源于河道的洪水沉積,以砂巖透鏡體為標志。以前被認為是巴列姆期,最新的放射學和古生物學研究得出結論:黃色段更古老,沉積發(fā)生在貝里亞中期至豪特里夫早期。
? 3.毒帶砂巖段(Poison Strip Sandstone Member)得名于拱門國家紀念碑以北的“毒帶鈾礦區(qū)”中突出的、形成懸崖的砂巖。它實際上是一系列沉積在河道中的砂巖,以及少量沉積在洪泛平原和小池塘上的泥巖和石灰石。毒帶砂巖段可能代表一個蜿蜒的河流綜合體。根據(jù)毒帶砂巖段在黃貓段和紅寶石牧場段之間的位置,它可能是最近的巴列姆期到最早的阿普第期。在采集毒癮龍的采石場的骨頭上出現(xiàn)碳酸鹽生長。
? 毒帶砂巖段是托尼骨床的來源,是恐龍骨骼的重要集中地。在它被發(fā)現(xiàn)之前,從毒帶砂巖段身上只發(fā)現(xiàn)了可能的蜥腳類動物遺骸和蜥腳類和獸腳類動物的孤立骨骼。丹佛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志愿者在1998年發(fā)現(xiàn)了托尼的骨床,在他頂部以下3.75米的地方。托尼骨床中保存的遺骸質量“千差萬別”。許多化石的狀況表明,沉積物是逐漸積累起來的。許多骨頭似乎在下葬前被踩踏過,一些骨頭的末端不見了,很可能是被食腐動物拿走了。沒有一根骨頭被保存下來彼此連接在一起。所有這些都表明,這些動物的死亡和最終被埋葬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托尼骨床可能是在旱季河道水位低的時候積累起來的。
? 4.紅寶石牧場段(Ruby Ranch Member)是雪松山組最廣泛和最獨特的地段。它以位于猶他州格林河東南部的紅寶石牧場的曝光而命名。該段由褐紅色泥巖和不規(guī)則的碳酸鹽結節(jié)球組成。這些結節(jié)形成于古代土壤中,在強烈的季節(jié)性半干旱氣候下,在泛濫平原上沉積的泥漿中發(fā)育而成。在旱季,地下水的蒸發(fā)使碳酸鈣和其他礦物質集中在土壤層的上部。放射性測定的年代表明紅寶石牧場段的上部是在阿普第期晚期。該段挖掘出的河道表明,阿普第期的河流流向東北,即西部內陸海道的侵蝕方向。
? 5.穆森圖希特段(Mussentuchit Member)是雪松山組的最上層。它以圣拉斐爾斯韋爾西南Mussentuchit Wash沿線的曝光而命名。它主要由來自化石植物材料的有機碳含量高的灰色泥巖以及火山灰組成。泥巖最初沉積在廣闊的沿海平原上,那里有高水位或豐富的降雨。因此,碳酸鹽結節(jié)是罕見的。放射性測定值為98.37±0.07 Ma(森諾曼期),而下部則為104.46年(阿爾布期)。
? 雪松山組被證明包含了世界上最豐富和最多樣化的早白堊紀恐龍動物群之一。迄今為止的發(fā)現(xiàn)已經揭示了白堊紀后期的一些恐龍的起源可能在雪松山,但還需要進一步的工作來了解北美板塊位置的變化對恐龍進化的時間和影響。我們還需要更好地了解北美板塊的變化對非恐龍脊椎動物的影響。
? ? ? ? ? ? ? ???二十四、“龍?zhí)ь^”背后的秘密
? ? “龍?zhí)ь^”的說辭,來自古老的天文學,上古時代人們選擇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組星象作為坐標,以此作為觀測天象參照物。古人根據(jù)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八蕖北硎揪幼。驗樗鼈儹h(huán)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棲宿的場所,所以稱作“宿”?!岸怂蕖卑凑諙|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北方地平線下。仲春(驚蟄至春分間),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xiàn)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zhí)ь^”。仲春而抬頭,仲夏而飛天,仲秋而潛淵。都是指這蒼龍七宿在天空的隱現(xiàn)變化,并非是真有一條動物之龍在變換。
? ? ? ? ? ? ? ? ? ? ? 二十五、漫長的白堊紀?
?? 白堊紀/白堊系(Cretaceous),顯生宙最長的時期,恐龍王朝的巔峰,始于約145Mya,終于約66Mya,歷時約7900萬年。白堊紀分為兩段時期,即早白堊世(下白堊統(tǒng))和晚白堊世(上白堊統(tǒng))。早白堊世:貝利亞期-阿爾布期,晚白堊世:森諾曼期-馬斯特里赫特期。下白堊統(tǒng)下部是著名的韋爾登群陸相地層,包括哈斯丁層和韋爾登泥巖兩部分;下白堊統(tǒng)上部是綠色砂巖層,包括阿普第和阿爾布兩個期的沉積;上白堊統(tǒng)即狹義的白堊層,包括從森諾曼期到坎帕早期地層,頂部缺失坎帕中晚期和馬斯特里赫特期沉積。

? 好了,所有動態(tài)都整理完了,希望大家能多多關注,一鍵三連,我們下次再會。See you next time.
感謝@阿爾薩斯肉丸@江氏小盜龍@酸色黑櫻桃@大清神龍?zhí)峁┑膸椭?/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