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岔開24】多鐸嚇壞了南京眾臣,弘光皇帝氣吐了黃得功

用量化分析一下明清
引用馬親王的一段話
到了順治十三年(1656 年),戶部尚書孫廷銓向順治皇帝匯報天下戶籍情況。順治問他,是否搜集到了前明黃冊戶籍文件?孫廷銓苦笑著回答說,他搜羅到一些府縣在崇禎十五年攢造的黃冊,里面的戶口和數(shù)字,居然是原樣照抄洪武年的冊籍,一模一樣。這些官員連基本的戶籍調(diào)查都不做了,隨便復(fù)印了幾份老檔去應(yīng)付差事。敷衍至此,可以想見崇禎后期,地方管理混亂已到了什么地步。
更有趣的是,孫廷銓還找到一本黃冊,上面赫然寫著“崇禎二十四年”字樣。這說明地方官府已經(jīng)懶得每十年造一次了,索性一次把未來幾期的都造完擱著,到了時間再交。孫將這種做法幽默地稱為“遙度”??上切┕賳T“遙度”得還不夠長遠,大明到了崇禎十七年(1644 年)就亡了,這本崇禎二十四年造黃冊,變成了一件充滿諷刺意味的死亡物證。
——《顯微鏡下的大明》 馬伯庸
爭論什么正統(tǒng)、皇位、陰謀詭計都是虛的,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錢和糧是一切的根本,是一切事物能夠正常運作的基石。后湖黃冊的興衰印證了明朝的衰敗。明初時期,所有的黃冊質(zhì)量都極高,紙張漿糊裱裝無不精心制作,保養(yǎng)良好的情況下,存放上百年都不成問題。而明朝中晚期的黃冊無不是垃圾,即使沒有任何人觸碰,用不了十年都會爛如碎渣。不知道有多少稅收,不知道有多少人口,不知道有多少兵馬,這就是明末的現(xiàn)狀??傆腥艘詾檫\氣好,有一個好皇帝,就能挽救。殊不知,真正的興衰已經(jīng)從黃冊中看的清清楚楚了。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