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濱印象l蘇州河沿岸優(yōu)秀歷史建筑調查-02乍浦路橋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立即刪除。)
乍浦路橋作為蘇州河從河口到上游的第二座橋梁,其旁邊的外灘源,保留著各式西洋近代建筑。乍浦路橋歐式的外觀與其附近的歐式建筑交相輝映。

01歷史沿革
? 隨著蘇州河上第一座橋梁外白渡橋的建成,兩岸交通得到了極大的緩解,但隨著上海經濟的發(fā)展。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外擺渡橋車流壓力日益增大。因此上海市公共租界工部局于1927年在乍浦路與虎丘路之間修建一座鋼筋混凝土橋。乍浦路橋于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評選為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
02命名緣由
? 而對于乍浦路橋的命名緣由也有著許多說法。
? 部分學者認為上海開埠后美國人蓬恩曾經在今乍浦路橋位置修建過浮橋。由此叫做蓬恩橋。1873年。工部局又在此處改建為木橋。而且位置又靠近,蘇州河上的二擺渡口。又因工部局修建行人過橋無需付錢,白與擺字讀音相同,民間又稱為二白渡橋。1927年拆除木橋,由上海市工部局重建為鋼筋混凝土橋,因乍浦路而得名為乍浦路橋,名稱傳承至今。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立即刪除。)
? 但同時蔣偉明學者通過查明19世紀末木橋位置照片,與同時期英美法租界街道圖。發(fā)現1875年。地圖中存在著連接圓明園路與乍浦路之間的橋。但19世紀末橋梁在照片與地圖中消失了。直到1905年之后又重新出現。而同時期《申報》證明乍浦路橋的名稱于二十世紀初出現。因此學者認為乍浦吳橋的名稱不是1927年才有的,應當是二十世紀初新橋開通時就因此橋位于乍浦路而聞名。而目前已知資料并未提及蓬恩橋這座浮橋的歷史。至于目前上海民間將二白渡等俗稱較為混亂的使用于乍浦路橋與四川路橋,是與乍浦渡橋的消失有關。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立即刪除。)
03建造數據
? 乍浦路橋由法國工程師R. Minutti設計。上海市工部局于1927年出資修建。長72m。寬17.3m。車行道寬12.9m,鋼筋混凝土歐式建筑中孔跨徑36.6m,南北兩孔跨徑各17.7m。載重10t。此橋平均坡度為3.427%,局部最大坡度為4.14%。上部為鋼筋混凝土懸臂梁,下部為木樁基礎的重力式橋臺和空心橋墩。
?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立即刪除。)
04當下今天因乍浦路橋背靠外灘,因此可以站在乍浦路橋上拍攝陸家嘴外灘三件套。同時也可以拍到如四川路橋,郵電大廈等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保護建筑,因此乍浦路橋成為拍攝的圣地之一。
?目前機動車實行單車道由北往南單向通行,此橋無公交車輛通過。早年間其他車流量也并不大。近幾年來,隨著車輛日益增加,時長超過預設載荷,因此導致橋墩出現裂縫,經維修后限制車輛通行。目前只允許兩噸以下車輛通行。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立即刪除。)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立即刪除。)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