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恨,一體兩面;苦與樂,如影隨形。

因為有愛,而又不能愛所有人,所以這世上有不公平,所以有恨。
有愛,就必然有恨,就必然有苦。
所以,釋尊說:“舍離一切,渴愛盡而解脫?!?/span>
所以,老子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span>
然而,老子說的是“世間法”;釋尊說的是“出世法”。
既然人在世中,再無情,也要和自己的父母、親戚來往過活,再遠(yuǎn)就無必要。
而老子,他最后孑然一人,也還是離世隱居。所以,想要出世,還是要按釋尊說的,舍離一切,除去渴愛,方得解脫。
渴愛是人性。父母之愛,子女之愛,都出自于人性,也是人之崇尚。但是就像開頭所說,子承父業(yè)而富,母憑子位而貴,那么就有出生即貧窮、老弱即泥潭的不公的世界存在,自古如此。有愛就有恨??鬃诱f過:“不患寡而患不均 ”,沒有父母會愛別人的孩子,也沒有人會愛自己不愛的人。
老子曾也說過,為什么會天長地久,因為天道是“損有余而補(bǔ)不足“,而人恰恰相反“損不足以奉有余”,因為人有愛,因為這是人性。
因為人有愛,就必定有恨,就必定會引起紛爭。大至國家之間,小到親朋鄰友,不斷戰(zhàn)爭,不斷紛吵。
這不是誰的錯,有人就有戰(zhàn)爭,就有苦痛, 就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樣,人本身沒錯,人需要依靠人性存在,而同時也必須忍受人性帶來的苦楚。
所以,釋尊說“眾生皆苦”。
人就像吞了一顆荊棘在胃里,只要躁動,就會痛苦萬分,而那顆荊棘,又不斷地給予我們養(yǎng)分,讓我們存活。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