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舟記》,拿一輩子編一部字典
每周一部電影,這周看的是《編舟記》。

1995年的日本玄武書店辭典編輯部,一位老編輯為了照顧妻子要提前退休,部里讓他找到接班人再走。哪有人愿意做編辭典這種工作呢?老編輯找來找去找到了男主,這個眾人眼里的怪人。

日本個奇葩的國家,形形色色的怪人層出不窮,不過男主的怪倒也還好,就情商有點低,不會與人社交,只會悶頭呆呆地工作。這種人做別的工作不太合適,不過對于編辭典簡直最合適不過了。

男主順利調(diào)入辭典編輯部,對于外人視為枯燥無趣的辭典,很快就爆發(fā)了無比的熱情。編輯部正在編輯一部名為《大渡海》的辭典,詞語就像浩瀚無邊的大海,辭典是找到合適用語的一葉扁舟。

男主忘我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將編輯《大渡?!纷鳛楫吷闹緲I(yè)。誰料才剛剛開始,他意外遇到了房東的孫女,千年的木頭戀愛了。這個全無社會認知的男主,竟然用毛筆寫了一封古文的情書。

幸好主角光環(huán)夠大,我們可愛的女主竟然喜歡上了這個呆頭鵝。時間一晃十多年過去了,如果是別的編輯部,或許已經(jīng)出版了很多暢銷的書,可對于辭典編輯部來說,十多年剛剛夠編一部辭典。

這時編輯部迎來了一位新人,辭典編輯這樣一份默默無聞的工作也后繼有人了。等到辭典印刷出版,最早提出編輯《大渡?!返睦蠋熞呀?jīng)過世了,為了編輯這部活在當(dāng)下的辭典奉獻了一生。

這部電影雖然時間跨度十多年,但只有寥寥幾人,時間在變,他們采集的詞語也在變,唯一不變的是對編輯《大渡海》的執(zhí)著,前赴后繼,一代接一代,耗時十多年終于完成了這部辭典。

在這個過于追求效率的時代,一群人拼盡一生只為做一件事,真的是件很酷的事。日本似乎有這種傳統(tǒng),很多店動不動就延續(xù)幾百年,一個人專注一生只做一件事,稱之為“工匠精神”。

這可能是一種美好的精神,但或許也是對上一代人成功的路徑依賴,也可能只是社會階層固化下無奈的選擇。當(dāng)一個社會在無太大變故的情況下,其社會階層會難以避免地出現(xiàn)固化的現(xiàn)象。

若普通人失去了上升的階梯,不得不選擇前人走過的路,也不會輕易更換自己的工作,所謂的“百年老店”和“工匠精神”也就不足為奇了。“舒適圈”之所以叫“舒適圈”就是因為舒適啊。

現(xiàn)在的日本存在很多社會問題,低欲望社會、宅文化等這些問題開始在我們身上顯現(xiàn),越來越多的人不是像電影中那樣努力實現(xiàn)夢想,而是躲開來、宅起來、無欲無求地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當(dāng)無法改變社會的時候,當(dāng)難以取得世俗認可的成功時,古人選擇回歸山水田園,今人選擇“躺平”和“擺爛”??涩F(xiàn)在的社會更加殘酷,大部分人是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贏。

希望社會少一些指責(zé),多一些包容,那些所謂的專家也少提些建議,脫離群眾、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只能令人作嘔,請給現(xiàn)在的年輕人多一些自己的選擇吧,再說過的好與不好又礙著別人什么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