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中國》解說詞大賞 第一季第5集 天下

2022-12-16 13:53 作者:劉老師愛讀書  | 我要投稿

這是劉徹一生中最難堪的時刻。

在公元前140年那個寒冷的冬天里,剛剛繼位不久的皇帝劉徹匆匆趕到長樂宮。他一踏進戒備森嚴的宮殿大門,就遭到祖母竇太后的迎面痛斥。

盡管竇太后年事已高,但她的盛怒依舊威風(fēng)凜凜,聞?wù)吣懞?。劉徹一手提拔的兩位朝廷高官趙綰、王臧的名字,在竇太后的怒斥中頻頻出現(xiàn)。

他也剛剛得知,就在昨天深夜,這兩個大臣突然被捕入獄。與此同時,身為皇親國戚的當(dāng)朝丞相和太尉也被罷免。

17歲的皇帝看上去還顯得十分稚嫩,他的執(zhí)政能力正在經(jīng)受太皇太后的強烈質(zhì)疑。年輕的劉徹究竟能不能掌控天下?

一年多以前,也就是公元前141年正月,漢景帝劉啟給16歲的兒子劉徹舉辦了成年禮。

按當(dāng)時的習(xí)慣,成年禮的舉辦要等到20歲,但是,劉啟等不了那么久了。他身患重病,自知來日無多,為了把天下傳給自己的兒子,他必須這么辦。

在此之前,他曾就皇位繼承人選究竟應(yīng)該是被封為梁王的弟弟還是年幼的兒子,與母親竇太后有過分歧。最后,他堅持了自己。

劉啟的一生,無論家事國事,他都很尊重母親的意見,唯獨這一次例外。很快,劉啟駕崩,劉徹登基,成為漢帝國的第七個皇帝。

失明多年的竇太后可能已經(jīng)記不清孫兒的模樣,不過,在她記憶中,劉徹至少是聽話的。

他一定會像先帝劉啟一樣,遵守漢帝國歷代傳下來的祖制,無為而治地管理好這個國家。他一定會成為一個按部就班的好皇帝。

但劉徹并不是一個循規(guī)蹈矩的人,他開創(chuàng)性地使用了年號。之前的皇帝,哪怕秦始皇、漢高祖,也只是從即位起記年數(shù),并沒有年號一說。

劉徹使用的第一個年號,叫“建元”。元,在漢語中的重要含義是開端。

秦帝國滅亡以后,平民小吏劉邦開創(chuàng)了又一個大一統(tǒng)國家,立國號“漢”。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平民創(chuàng)立的帝國。

為了感謝一起打天下的伙伴,劉邦在立國前后分封了七個異姓功臣為王,但登上帝位后,他就逐個清除異姓王,同時分封同姓王。

劉邦去世時,已建立九個同姓王國,異姓王國則只留有長沙一個。

漢朝版圖的大部分都為十個分封國所有,皇帝直接管轄的郡只有15個。這些諸侯王國擁有相當(dāng)大的權(quán)力,其百官設(shè)置如同中央朝廷。

漢朝初期的國家管理,本質(zhì)上還是郡縣制。但由于分封國的存在,郡縣制與分封制兩個系統(tǒng)實際并行。之后,幾經(jīng)削、立變更,劉徹登基時,分封國的數(shù)量到了24個。

16歲的劉徹有著異于常人的成熟,他從不輕易表達態(tài)度。不表達,并不代表沒有態(tài)度。劉徹清醒地知道,身在宮廷中的自己是孤獨的。

他在三歲時,就經(jīng)歷了七國之亂。父親景帝即位之初,試圖削弱諸侯王勢力,下詔削奪吳、楚、趙等王國的封地。結(jié)果,吳王聯(lián)合六國發(fā)起一場叛亂。景帝用三個月平定叛亂,加強了手中的權(quán)力。

漢帝國還未走遠的這段較量,時刻提醒著帝國的這位新任接班人。帝國要在自己的治理下前進發(fā)展,那就要擁有真正意義上的權(quán)力。是真正的權(quán)力,而不僅僅是一個“皇帝”的稱謂。

只是,可能到了那一天,他會更加孤獨。他只有一個人,永遠就他自己一個人,但那是他想要的。

長安郊外,是少年劉徹常去的地方。風(fēng)和日麗,他可以自在感受天地的美好,也可以一探漢帝國所尊崇的黃老之學(xué)。

劉徹登基時的漢帝國。雖然內(nèi)有諸侯之憂,外有匈奴之患,但確實算得上一個陽光燦爛的安穩(wěn)之世。

經(jīng)過漢初幾代皇帝,特別是文帝、景帝輕徭薄賦的苦心經(jīng)營,中國呈現(xiàn)出幾個世紀未見的祥和富裕。

國家糧庫中的糧食不斷存入,新糧只能堆在舊糧上,越積越多,都溢出了糧倉。府庫里的銅錢也越存越多,時間一長,連穿錢的繩子都爛了。

劉徹的祖母太皇太后竇氏,親眼目睹了丈夫和兒子兩代帝王的成就。

在她看來,能有這樣的繁榮,不是因為文帝和景帝有多能干,只是因為他們遵循了漢朝立國之初所確定的國家管理的思想核心——黃老之學(xué)。

黃老之學(xué),誕生于稷下學(xué)宮,以黃帝、老子為旗幟和依托,發(fā)揚刑名之學(xué)的思想,認為對于皇帝,最重要的就是無為而治。

從這個角度來看,劉徹接手的是一份豐厚的基業(yè),只需沿著既定的軌道運行下去,應(yīng)該就能做個太平天子。但不知為何,初登大位的少年卻隱隱看到了并不遙遠的危機。

在黑夜里輾轉(zhuǎn)難眠的時候,他常常會打開一卷被翻爛的竹簡。那是他的祖父漢文帝在世時,一位名叫賈誼的政論家留下的遺卷——《治安策》。

賈誼身處盛世,但是卻在開篇悲傷地寫道:眼下時事,違背大道,而令人痛惜嘆惋的,依然難以遍數(shù)啊。

劉徹出生時,賈誼已經(jīng)去世12年,兩個人的生命并沒有交集。但劉徹卻覺得,隔著漫漫時空,賈誼這些話就是寫給他的。

“建立諸侯國過于強大,必然會造成天子與諸侯之間互相對立的形勢。如今有的親兄弟圖謀在東方稱帝,親侄子也向西襲擊朝廷,近來吳王的不法活動又被人告發(fā)。天子現(xiàn)在年富力強,品行道義上沒有過錯,對他們施加功德恩澤,他們尚且如此,何況最大的諸侯,權(quán)力比他們還要大十倍呢?”

分封國的權(quán)力問題,父親已經(jīng)采取了行動,但并沒有徹底解決,自己又該怎么做呢?

“過去屬于秦的東西,今日已轉(zhuǎn)歸漢朝,然而秦朝遺留的殘余風(fēng)俗并未加以改變。如今世人追求奢侈、競相攀比,對此朝廷卻沒有制定法度,致使人們拋棄禮義、丟掉廉恥,一天比一天嚴重,可以說是每年每月都有不同?!?/span>

賈誼指出的亂相,一個指向國家治理結(jié)構(gòu),一個指向國家治理思想,恐怕真的不能無為而治了,但又該怎么為呢?

劉徹登基后不久,就命令各級官員舉薦賢良。詔書引發(fā)了廣泛關(guān)注,很多在深山隱匿的儒士紛紛走出山林。

應(yīng)征而來的賢良中,一位九十多歲的長者顯得異乎尋常。他叫轅固生,生于戰(zhàn)國晚期,見證了秦朝的統(tǒng)一,躲過了秦末戰(zhàn)亂。如今,他滿鬢風(fēng)霜,站在劉徹面前。

劉徹身邊很快聚集了大批儒家學(xué)者,他任命其中的學(xué)者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加上親近儒學(xué)的丞相竇嬰、太尉田蚡,朝廷的重要職務(wù)看起來都被儒家把控了。

當(dāng)大儒申培公轅固生到來后,劉徹幾乎公開舉起了儒學(xué)的大旗。

他們?nèi)找褂懻摚瞥隽艘幌盗懈母镎?,對功臣貴戚等加以約束,并將太皇太后竇氏家族中品行惡劣的子弟除籍,嚴禁進入皇宮。

這樣做,一方面是想打擊豪強,另一方面是想割斷他們與太皇太后的聯(lián)系。

但這一切,并沒有逃過竇太后早已看不見的雙眼。

身居后宮的竇太后,無時無刻不在關(guān)注著朝中的變化。劉徹的舉動讓她震驚并且憤怒,但她還像往常一樣,每天只是跟宦官和宮女們做做游戲。

竇太后痛恨儒家學(xué)說,在她的心中,黃老之學(xué)才是有價值的思想。

令她百思不解的是,這個一貫聽話孝順的孫兒,怎么會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來?一定不是他,是他身邊的那些人,那些儒生教壞了他。

她時常會想起多年前第一次見到轅固生的那一天,那還是景帝當(dāng)政的時候。一天,竇太后聽說,有一個儒家學(xué)者在景帝面前和一位黃老學(xué)者辯論,語驚四座。

那位黃老學(xué)者說:商湯、周武王,都是打敗前面的君主,建立自己的王朝。這一行為并不是受天命,而是弒君。

那位儒家學(xué)者卻說:夏桀商紂暴虐亂治,屬地的人民都跑去跟著商湯周武,二人自立為王,是順應(yīng)人民的心愿。天命,在這里就是民意。要想長盛不衰,就要敬天愛民,否則,就會有人推翻你。

在黃老之學(xué)盛行的朝堂,說話敢于如此大膽直接的,就是轅固生。

竇太后很好奇,是什么人敢于質(zhì)疑漢帝國的治國之本。她專門詔來被景帝封為博士的轅固生,問他讀《老子》的體會。

天下人都知道,竇太后喜歡老子。轅固生卻說:這不過是普通人的言論罷了。

竇太后惱怒道:那跟犯人囚徒讀的儒家詩書比呢?于是,她便讓轅固生入獸圈,與野豬搏斗。

景帝聽到太后發(fā)怒了,而轅固生只是直言,并無罪過,便借給他鋒利的兵器。轅固生殺掉野豬,得以脫身。

此刻,竇太后一定心生悔恨,當(dāng)初就不應(yīng)該放過這個狂妄的儒生,這一次她不會再猶豫。

正好,御史大夫趙綰奏請“無奏事東宮”,這是從竇太后那里奪回權(quán)力的試探,竇太后即刻出手。

很快,劉徹親自任命的兩個高官趙綰、王臧被罷免入獄,二人在獄中自殺。同時,竇嬰、田蚡的丞相和太尉職務(wù)也被下令免除,匯聚京師的大批儒士被遣返故鄉(xiāng)。

離開長安時,九十多歲的轅固生知道,他再也不會回來了。

初出茅廬的劉徹就這樣一敗涂地,這是他第一次嘗試使用權(quán)力。他還不熟悉權(quán)力,但他明白了一點:自己還沒有足夠力量和祖母對抗。所以,即便再不滿,再生氣,也要放在心里。

韜光養(yǎng)晦的故事,他聽到過很多。而且,他還年輕,竇太后已經(jīng)很老了。

轟轟烈烈的新政,迅疾而慘烈地落幕了。雖然嚴厲地申斥了皇帝,但竇太后還是給了劉徹改過的機會。

她希望,這些儒生被清除后,她的孫兒還是一個聽話的好皇帝。畢竟年輕人的沖動不過像一個短暫的音符,響過一聲,就不會再有動靜。

劉徹確實如她所愿,從此事事都向祖母稟報,甘愿做一個言聽計從的執(zhí)行者。竇太后越來越滿意了。

四年后,竇太后去世。據(jù)說那一年,天上劃過一顆流星,這顆流星有很長的尾巴。于是有人對一位諸侯王說:天有異象,一定會有大事發(fā)生,您何不起兵奪天下呢?

這位諸侯王就是劉安。劉安是劉徹的堂叔,他繼承了父親的淮南王封號,是當(dāng)時勢力最大的諸侯王。

竇太后去世不久,劉安帶著一套書,進宮拜見劉徹。這位淮南王不僅僅擁有軍事力量,他還是黃老學(xué)派的領(lǐng)袖。

在淮南國國都壽春,他廣聚門客數(shù)千人,縱論天下。而在當(dāng)時,擁有黃老學(xué)說的話語權(quán),就相當(dāng)于擁有了政治話語權(quán)。

劉安是有野心的,七國之亂時,他曾有計劃發(fā)兵響應(yīng),因被人勸阻沒有行動,但景帝因此而對他不無警惕。于是劉安專心學(xué)術(shù),和門客們一起編撰了一套黃老學(xué)說的著作《淮南子》。

如今景帝駕崩,竇太后也歸天了,淮南王劉安覺得自己有責(zé)任教導(dǎo)侄兒,不要再聽信儒生的讒言,重蹈建元二年的錯誤。于是,他帶著《淮南子》來了。

眼前這位大談黃老之學(xué)的叔叔,儼然就是祖母竇太后的化身。同時,他還是一位實力和野心都很強大的諸侯王。對于剛剛擺脫竇太后控制的劉徹來說,劉安的一切都讓他十分不快。

淮南王劉安的到來,再次激起了皇帝劉徹的斗志。他意識到,分封國的權(quán)力必須終結(jié),國家的思想意志必須重構(gòu)。他絕不會是一個無為的天子。

劉徹再次想到賈誼的《治安策》,還有征召賢良時看到的一份策論。策論中有一個觀點,劉徹印象很深:

你的權(quán)力是上天賦予你的,因此,天會保佑和扶持你。作為皇帝,你應(yīng)該發(fā)奮努力,強勉行道。什么是道呢?適合治理天下之道,就在仁、義、禮、樂之中。

這份策論的作者是一位名叫董仲舒的儒家學(xué)者。董仲舒與賈誼生于同一時代,他涉獵百家,但最喜歡也最精通的,是孔子所編“六經(jīng)”之一的《春秋》。

春秋,一個充滿時間感的詞語,孔子選擇用它為魯國的國史命名,并不動聲色地在對歷史的評判中注入自己對春秋以來數(shù)百年大亂的反思。

這些隱晦未發(fā)的治國之道,經(jīng)文中蘊含的微言大義,引來了后世學(xué)者的反復(fù)研讀。

漢景帝時期,董仲舒就因?qū)Α洞呵铩返难芯慷h近知名,與轅固生等人一同被拜為博士。然而春秋幾度,他的才學(xué)依然無處施展。

劉徹登基后,董仲舒也給朝廷上了一份策對,但他并沒有抱什么希望。黃老當(dāng)?shù)?,誰會在意一個儒生的意見呢?悲觀的董仲舒選擇在家教書。

五年里,朝廷的變化他都聽說了。知道得越多,心里越悲涼。無論亂世還是盛世,始終不為廟堂所用,這仿佛成了儒家的宿命。希望之光,日漸黯淡。

正在這時,董仲舒聽到了新的召喚。公元前134年,竇太后去世的第二年,劉徹重新改元,完全屬于他的時間開始了。他親自起草“賢良文學(xué)”詔,描述了治國的理想藍圖。

劉徹的思考,穿過歷史的隧道,遠眺三皇五帝的光輝功業(yè),但同樣也是歷史帶給他最深的疑惑。

自夏商周以來,歷代王朝的治亂興衰究竟是被什么所決定的?看似偶然的歷史事件背后,有沒有一種必然性的支配力量?決定個人榮辱和國家興衰的,究竟是天命,還是當(dāng)政者個人的努力?

百余字的詔書,董仲舒讀了很多遍。沒有對國家的使命感和對歷史的敬畏感,是提不出這樣的問題的,董仲舒再次想到了孔子。

三百多年前,七十多歲的孔子在春秋亂局中編著《春秋》時,已知自己有生之年無法看到盛世的來臨,但他依然將探尋天道、明辨人間得失的為政之法,寄寓在這部《春秋》中。

他確信,亂世不會永遠持續(xù),總會有后來者將世人帶入大同世界。他所期待的后來者,會是當(dāng)朝的劉徹嗎?

董仲舒不再猶豫,歷史給了他改變歷史的可能。他奮筆疾書,將心中積郁已久的政治心聲全盤托出。

董仲舒回應(yīng)皇帝的策論中,最先打動劉徹的,是“更化”一詞。更化的意思,就是改制。

董仲舒直言,秦朝遺留的毒素像殘余的火焰,一直都沒有熄滅。漢朝得天下以來,常想好好治理,可是到現(xiàn)在還沒有治理好,問題就在于應(yīng)當(dāng)改革而沒有改革。

第二個擊中劉徹的詞語,便是“大一統(tǒng)”。繼續(xù)推行“強干弱枝,消除諸侯”的政策,實現(xiàn)國家領(lǐng)土和權(quán)力的完整統(tǒng)一,這是秦漢以來的大趨勢。

《春秋》中隱寓的“大一統(tǒng)”三字,更被董仲舒提煉為天地永恒的原則,古今共通的道理。

經(jīng)歷了秦的覆滅,漢朝人開始懂得,統(tǒng)一,并不單純是政治上的統(tǒng)一,更重要的是觀念上的認同。但,統(tǒng)一社會思想,比其他都來得更為困難。

就這樣,劉徹求解,董仲舒作答。后世將君臣二人的前后數(shù)次問答,統(tǒng)稱為“天人三策”。

劉徹說:我要的不是一時的權(quán)變之策,而是長治久安的大道至理。董仲舒回應(yīng):漢帝國已經(jīng)具備從“升平”向“太平”過渡的條件。

為太平盛世的到來,董仲舒提出了一個對中國此后歷朝歷代意義深遠的建議——“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劉徹接納了這個建議,“罷黜百家,表章六經(jīng)”。六經(jīng),就是孔子編撰修訂的《詩》《書》《禮》《樂》《易》《春秋》。

劉徹隨即以六經(jīng)作為人才遴選標準,設(shè)立了察舉制度,同時新建太學(xué)、郡國學(xué)等官辦學(xué)校,以儒家經(jīng)典教授學(xué)生、選拔官員,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士人文治政府。

后世沿用了兩千多年的文官體制由此肇始,讀書人找到了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路徑。

盡管劉徹并沒有讓董仲舒入朝為官,而是派他去江都國擔(dān)任國相,但看到自己的建議被采納,董仲舒在一瞬間,感到大夢初醒般的恍惚。

理想就這樣突然照進現(xiàn)實,這應(yīng)該是儒家自誕生以來最飛揚的時刻。一切自此開始,變得不一樣了,好像所有的河流都找到了歸屬的方向。

在推尊儒術(shù)的決策后,公元前133年,劉徹再次做出一個驚人的舉動。他決定征伐匈奴,解決邊患。

經(jīng)過一系列轟轟烈烈的遠征和會戰(zhàn),最終匈奴遠遁漠北,河西走廊及河套平原從此納入漢帝國的版圖。

劉徹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公元前111年,劉徹滅南越國,在其境內(nèi)設(shè)置九郡。不久,劉徹又將閩越納入統(tǒng)治體系。

公元前109年,隨著滇國降漢,聚集了一百多個部落勢力的西南夷全部歸入漢朝。經(jīng)過數(shù)十年開拓,漢朝的疆域幾乎增加了一倍。

分封國的命運也終于塵埃落定。公元前127年,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封地大的王國被進一步分化。五年后,淮南王劉安因謀反之罪被清除,淮南國被廢,改為九江郡。

這意味著,自漢建立以來一直存在的分封國,作為一種獨立的力量,不復(fù)存在。那些托庇于劉安門下的黃老學(xué)者也被牽連進去,黃老之學(xué)從此走向邊緣。

公元前110年四月,又一個春和景明、萬木生長的季節(jié),劉徹在泰山完成了儒家理想的曠世之典——封禪。

此時,距離他的老師王臧最初為他籌劃封禪已經(jīng)過去了整整30年。那個澎湃昂揚的少年,用30年的時間,成就了登峰造極的偉業(yè)。

春秋戰(zhàn)國以來,歷代學(xué)者與政治家一直在探索治國的思想和方法。

從分封制到郡縣制,從法家、道家到儒家,歷經(jīng)秦漢兩朝的實踐,大一統(tǒng)的政治制度和以儒家為核心的意識形態(tài),在劉徹一代確立。

這如同兩根堅實的支柱,從漢帝國傳遞至今,令中國在世界東方兩千年屹立不倒。

而劉徹另一項前無古人的開拓,是打開了中國人胸懷天下的視野。在他的時代,一條空前絕后的商道逐漸成型。

為了安定邊境,劉徹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最終開啟了連通中西方商貿(mào)和文化往來的絲綢之路。

絡(luò)繹不絕的駝隊,從此在這條長達數(shù)千里的通道上不斷往返,綿亙千年,留下了漢帝國開放、包容的氣度,以及與世界交流的長久熱望。

回想起那些激蕩著雄心壯志的日夜,劉徹知道,自己沒有辜負天賦使命和曾經(jīng)的少年意氣。他治下的漢帝國,帶著青春的朝氣,奏響了千古不絕的強音。

劉徹沒有忘記那些助他開創(chuàng)鼎盛之世的思想者。他為素未謀面的賈誼重修了故居,把賈誼曾經(jīng)的職務(wù)太中大夫授予了董仲舒。

雖然沒有進入未央宮,但每逢朝廷有重大決議時,劉徹都要派廷尉張湯快馬去董仲舒家,聽取他的意見。親眼見證了漢帝國之強盛的董仲舒,以教學(xué)著述終老。

公元前一零四年,董仲舒去世。

董仲舒去世那一年,劉徹正式廢除了延用自秦朝的歷法,不再以十月作為一年的開端,而是將正月確立為歲首。從此,粟和稻的播種與新的一年一起來臨。

建議更改歷法的士人之中,就有董仲舒的學(xué)生——司馬遷。

司馬遷在正月的爆竹聲中走回了書齋。他要繼承父親的遺愿,撰寫一部有價值的史書,如同他心目中高山仰止的孔子編寫的那部偉大的著作《春秋》。

他打算從遠古的黃帝寫起,一直寫到漢帝國改歷這一年。

司馬遷的職務(wù)是太史令,雖然官階低微,但他負責(zé)管理國家圖書和檔案,有機會看到大量前人的遺著。他也喜歡親自去各處考察求證,收集散落在民間的歷史殘片。

就這樣,他把自己置身在幾千年的時間長河中,充滿情感、繪聲繪色地記錄下了他所了解和認知的歷史,以及歷史中的那些人。

他要書寫一部嚴肅的史書,但也要像散文一樣優(yōu)美,像講故事一樣引人入勝。

歲月悠悠,十多年轉(zhuǎn)瞬即逝。約公元前91年,這部當(dāng)時名為《太史公記》的著作終于完成了。

后人從司馬遷的筆下了解中國遠古歷史的細節(jié)和國家形成的過程,并把《太史公記》改名為《史記》。

公元前87年,劉徹駕崩。

時人看重他開疆拓土的工業(yè),把“孝武”作為他的謚號,而他真正的功績,或許是那些鮮為人知的深謀遠慮和苦心積慮,那些他與歷史和現(xiàn)實碰撞后為國家留下的精神遺產(chǎn)。

一切將留給山河歲月去證明與評說。劉徹的時代結(jié)束了,它留在了司馬遷的史書里。

在這部五十多萬字的巨著中,“中國”一詞共出現(xiàn)了131次,其中72次是代指自夏、商、周以來直至秦、漢的國家政權(quán)。

到司馬遷所身處的漢帝國,《史記》所言“中國”的概念,更是涵蓋了漢帝國所管理的各個民族地區(qū)。

此后,中國,就是一個大一統(tǒng)、多民族的政權(quán)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直至今天。


《中國》解說詞大賞 第一季第5集 天下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剑阁县| 合水县| 柳州市| 文化| 郓城县| 平罗县| 波密县| 桐梓县| 康定县| 广宁县| 香格里拉县| 汉川市| 亳州市| 金寨县| 青岛市| 商都县| 怀化市| 当涂县| 锦屏县| 耿马| 古蔺县| 津市市| 南城县| 五峰| 博野县| 铜鼓县| 城步| 岳阳市| 搜索| 建平县| 昌黎县| 赤水市| 永德县| 福鼎市| 连山| 遵化市| 新疆| 开化县| 龙陵县| 化德县| 东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