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燙店稱重“有貓膩”,面對質疑,商家竟說對方在找茬

不少年輕消費群體喜歡吃麻辣燙和冒菜,而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麻辣燙都是選用稱重的方式來算錢。在稱重時,商家也會對裝菜的盆進行去皮,但真的完全去皮了嗎?
食材稱重是否準確 消費者難判斷
好像有一個空盤,然后先去皮再開始稱。
我們都沒有帶秤,也不知道
他有沒有給我們缺斤少兩了。


稱的時候視線被擋住了,看不到。
部分麻辣燙店 電子秤讀數(shù)“被隱藏”近日,記者對福州市的多家麻辣燙、麻辣拌、冒菜門店展開走訪調查。在某些商家店內,記者發(fā)現(xiàn)工作人員稱重商品時,并未清晰地展示準確的克數(shù)給消費者;還有一些商家把秤上的顯示屏給遮擋住了,這些做法讓消費者無法得知所購買商品的重量。


在麻辣燙店,商家稱已去除了盆重302克。但通過記者攜帶的電子秤卻顯示,盆重為335克。


記者了解到,差半兩多的重量,將導致消費者每單需多花費近1.6元。該商家線上銷售平臺平均月售七百多單,換算一下不難發(fā)現(xiàn),商家每月就會因盆子去皮不完全多收入上千元。
在記者指出了問題后,這家麻辣燙店把去皮設置進行了校準。
隨后,記者又來到了一家冒菜店,該店在外賣平臺上月銷售量超千單。記者同樣發(fā)現(xiàn)商家存在少“去皮”約23克的情況。


對此,商家表示,盆子采購批次不同、重量不同,為了方便,將去皮設成了同一參數(shù)。商家為了自己的方便,卻讓消費者來買單。按照該店的售價,每單消費者多付出的價格達到兩元左右。
這家冒菜店的工作人員在看到記者指出店里存在的問題后,不僅沒有立即改正的意思,反而指責起發(fā)現(xiàn)問題的人。
不知商家去皮不完全是有意還是無意,但記者想說的是,我們要向任何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較真,這或許不是一元兩元的問題,而是交易過程中誠信、公平的核心關鍵。
在走訪過程中記者發(fā)現(xiàn),對于大部分消費者來說,看到商家去皮稱重后,就不會再注意其有沒有問題,同時在發(fā)現(xiàn)稱重不對時,并不會考慮維權。
我不會太計較這個。
沒必要,幾塊錢的,你花時間成本去跟他理論,自己也會不開心。
市民在此次帶秤逛市場的體驗調查過程中,記者也發(fā)現(xiàn)許多誠信商家足秤經營。
消費者的寬容,不代表可以對商家不良做法的縱容。正因如此,商家才更要公平交易,提高誠信意識,嚴格按照標準規(guī)范稱重,以此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福建八閩律師事務所律師?林俊靖
如果商家沒有進行準確地稱重計量,超過了規(guī)定的誤差標準,沒有將這個誤差的結果告知消費者的話,違反了《零售商品稱重計量監(jiān)督管理辦法》,也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當中對于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的規(guī)定。
Q: 消費者該如何維權?商家如果沒有按照實際的重量來結算,消費者可以要求麻辣燙商家據(jù)實結算;如果與商家協(xié)商不成的話,可以到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去投訴商家,要求糾正商家的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