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拜登為什么逼烏克蘭轉入大反攻

文/行走斯圖卡
這幾天,北約成員國的防長們聚集在布魯塞爾,討論了俄烏沖突的相關問題。但從媒體的報道來看,與其說是“討論”、倒不如說是美國對北約成員國“下達指令”;據(jù)海外網(wǎng)報道,美國防長奧斯汀在北約防長會議后宣布,俄烏沖突正在進入“決定性時刻”,預計“烏軍將會在春季轉入大反攻”、“西方應當為烏軍的反攻做好準備”。
但是外界注意到,這次北約防長會議并沒有多少新的內容,除了重申“對烏克蘭的支持”、以及之前承諾的主戰(zhàn)坦克等裝備外,基輔當局要求的“先進戰(zhàn)斗機”等主要項目均未能達成協(xié)議,甚至已有的承諾也開始面臨縮水問題。
此前一直高調宣稱準備向烏克蘭提供F-16戰(zhàn)斗機的波蘭,最近開始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當著澤連斯基的面、信誓旦旦保證要提供戰(zhàn)斗機的英國,態(tài)度也在發(fā)生變化,國防大臣本·華萊士辯解說援助“不是針對俄烏沖突而是烏克蘭的恢復”,因此要等上幾年才行。德國《世界報》也在一篇報道中提到,此前態(tài)度很積極的丹麥、荷蘭兩國突然宣布不再參加提供“豹-2”坦克的討論,德國防長皮斯托里烏斯抱怨稱,有些國家一直對德國施壓、輪到自己的時候就掉鏈子;他還表示,德國援烏“豹-2”坦克的工作進展緩慢,武器彈藥也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儼然一副“你們做初一、我就做十五”的架勢。
一邊是嚷嚷著烏克蘭反攻、另一邊又是軍援熱情開始打折扣,有媒體發(fā)出了這樣的疑問,“關鍵時刻,拜登為什么要逼烏克蘭進行反攻?”美國《華盛頓郵報》日前在報道中披露,“反攻”是白宮給烏克蘭下達的政治任務;報道提到,白宮給基輔發(fā)出了警告,認為俄烏沖突正處于“改變戰(zhàn)場走向的關鍵時刻”,要求烏克蘭“在戰(zhàn)場上取得重大進展”。分析人士認為,隨著共和黨開始在諸多問題上給拜登找茬,美國對烏援助已經(jīng)無法如去年那樣隨心所欲,因此白宮需要烏克蘭證明此前的援助“物有所值”,必須拿出足夠的成績來證明自己。
路透社和英國《金融時報》最近也在報道中提到,俄烏沖突讓西方發(fā)現(xiàn)此前的軍工模式完全無法適應高強度軍事沖突的需求,美國和歐洲國家陷入了彈藥庫存告急的狀況,甚至不得不拒絕烏克蘭方面的一些要求。
更重要的是,烏克蘭軍隊當前在戰(zhàn)場上處于被動的局面,開始動搖西方國家對繼續(xù)援助烏克蘭的信心;不少國家開始擔心自己的援助將會成為“沉沒成本”,包括美國在內,都在暗示“烏克蘭未來將很難獲得與此前同等水平的援助”。
那么問題來了,西方希望烏克蘭取得的“重大進展”是什么?在戰(zhàn)場上重創(chuàng)俄軍、奪回失地?其實這是表象、西方真正渴望看到的是俄羅斯元氣大傷、國內經(jīng)濟崩盤、社會動亂,進而摧毀普京的個人威信、促成俄羅斯的“二次肢解”。
但是很明顯,俄烏沖突爆發(fā)至今,俄羅斯并沒有像西方預想的那樣慘,2022年的GDP萎縮幅度小于預期、今明兩年的GDP還預計有所增長,反而顯得西方的制裁封鎖蒼白無力——當今之計,華盛頓只能逼迫烏克蘭投入更多耗材、尋求在戰(zhàn)場上有所突破,所以白宮所希望的這場反攻實際上是出于政治目的。
但問題是:“打政治仗”是兵家大忌,此前烏軍在巴赫穆特的失利,很大程度上就是“政治仗”的緣故,如今華盛頓又要逼基輔打一場更大規(guī)模的“政治仗”,結果恐怕難以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