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大明王朝,在哪里?明十三陵,為何能幸存至今?【4K】


明十三陵
有一片群山環(huán)抱的平原,據(jù)說,這里深藏著一個奇跡。
這,就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家陵園——明十三陵(the Ming Tombs),是大明王朝13位皇帝的長眠之地。目前,十三個陵園中,只有4座開放對外,其他幾座依舊重門深鎖,三四百年來少有人探訪。

康陵——明朝正德皇帝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
當白天的熱鬧褪去,這座陵園更多了幾分歷史的滄桑。不管是漢唐帝陵、宋代帝陵還是清代帝陵,要么嚴重損毀,要么被洗劫一空,但為什么唯獨明十三陵地上地下都還算相對完好?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它幸存至今?
從大峪山望去,就會看到天壽山——十三陵的“龍脈”。

中國古代的風水理論把山脈象征為龍,稱之為“龍脈”??此剖菬o稽之談,卻也飽含了古人尋找理想選址的經(jīng)驗與智慧。
在明代風水理論中,中間的陵寢被稱為“吉穴”。如果將陵寢看作是一個寶座的話,前山就像是一面桌案,叫作“案山”;后山像是屏風,被稱為“屏山”;兩側還有左青龍右白虎。

13座陵墓就坐落在這群山之間,每一座都被山丘環(huán)抱。這些山體就像是天然的城墻,不僅讓這里易守難攻,還能抵擋火災的蔓延。

在明末改朝換代之際,闖王李自成曾在十三陵放過一場沖天大火。清康熙年間成書的《帝陵圖說》記載:烈焰所余 斷瓦頹垣 甕門四辟之半壁而已。描繪了康陵被熊熊大火吞噬的景象。

但是如此慘烈的火災,也被山體阻隔,沒有波及到山后的其他陵寢。由于眾陵拱衛(wèi)環(huán)侍,戰(zhàn)火首先在外圍陵園焚燒,使得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幸免于難。長陵的祾恩殿也成了十三陵那場大火中幸存下來的祭祀大殿之一,它與故宮太和殿的面積不相上下。大殿內(nèi)一共使用了32根金絲楠木大立柱,這些金絲楠木在古代屬于頂級用料,至少需要百年才能成材,據(jù)說,這樣一根立柱立在這里,至少需要耗費萬兩白銀。

在群山的庇護下,如此奢華頂級的建筑,才能歷盡歲月洗禮、世事變遷,幸運地留存了下來。
但僅僅選一塊風水寶地還不夠,帝王們還將精心打造自己的陵寢,試圖將生前所享的一切,盡數(shù)帶入地下。

直到今天,整個十三陵也只有定陵進行了考古發(fā)掘,也就是這場發(fā)掘讓帝王的陽謀真正浮現(xiàn)。

1956年,考古學家們在定陵開掘了第一條探溝。

動工不久,果然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隧道門”三個字。這意味著,這里正是通往地下宮殿的入口。但即使是專業(yè)的考古人員,也要花費一年的時間,挖了3條探溝,才摸到墓門的所在之處。

如此隱蔽的墓門背后,隱藏著帝王們的重重計謀。常駐定陵的講解員,帶我找到了藏在這些城墻里的秘密:當時的帝王們知道,會有無數(shù)人覬覦他們帶入地下的寶藏,但是不管什么樣的防盜機關,都經(jīng)受不住時間的摧殘,像是木質(zhì)的弓弩它終會糟朽,而銅鐵呢,也會生銹。所以帝王們放棄了這些陰謀和暗箭,轉而運用一種陽謀,就是修建眼前這座巨大的封土堆。


這么大的封土堆,里面的墓室也會相對狹小很多,這也是普通人找不到墓門的原因。
當時的帝王們會派遣4-11萬不等的人力,去為他們修建封土堆。光定陵的城墻就要用到成千上萬塊城磚去堆砌而成。看一看這塊城磚:嘉靖十五年 周世隆造

可以看到工匠的名字及燒磚的時間,還會記述磚的產(chǎn)地,可以方便當時的人去追責以及維護,功效不亞于今天我們使用的二維碼。像其他的陵墓,也會有磚銘文的存在。就這樣,一塊塊堅固的城磚,為封土堆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圍墻。
然而,隱藏墓門僅僅是一小步,最高端的防盜,往往只需要最樸素的設計——埋,深深地埋。萬歷皇帝的棺槨被埋在地下足足27米深的地宮,這個數(shù)字相當于九層樓的高度。要清理、運輸如此驚人的土方量,在沒有挖掘機的古代,根本難以想象。

但即使摸到墓門,也不是誰都能進去的。這堵金剛墻,有1.6米厚,8.8米高,當時將這堵墓門封得死死的。當時的考古人員們花了4個月左右的時間,才真正將它打開。

到這里,一座宏偉的地下宮殿,才真正出現(xiàn)在考古人員們眼前。地宮的面積約有1000多平方米,相當于能裝下10個100平的現(xiàn)代住宅。

格局如同一個微縮版的故宮。中殿有漢白玉的寶座,仿照皇帝上朝一般布置。

再往后就是放置遺體的地方,象征寢宮。

那些最珍貴的寶貝,幾乎全在棺槨和周圍的箱子、盒子里面。而萬歷皇帝被寶物層層包裹,彰顯著帝王尊貴的身份。

這位明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或許沒想到,300多年過去了,還能讓世人感受到他的威儀。

那么,到底有什么樣的奇珍異寶,埋藏在地宮里呢?

曹新月:當時考古隊員打開萬歷皇帝的棺槨,萬歷身上的衣服已經(jīng)支離破碎了,依稀可以看出是一件緙絲的袞服?,F(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我們查閱歷史文獻資料,請南京云錦研究所的老師,耗費兩年時間,成功還原的復制品。


這個叫作金絲翼善冠,是萬歷皇帝朱翊鈞的御用之物,是目前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頂皇帝的金冠。

從上到下用了518根直徑為0.2毫米的金絲編織而成,光龍鱗就有8400片,每片龍鱗都是相對一致的。


這塊壽字金簪,出自壽端皇后的棺內(nèi),鑲有4塊紅寶石、3塊藍寶石、3塊貓睛石和中間1塊綠寶石。

這個玉兔耳墜,眼睛兩側各嵌1塊紅寶石,

這些寶石的出現(xiàn),恰恰暗示了大明王朝曾經(jīng)和國外有些繁榮的貿(mào)易往來,




時至今日,定陵出土的3000多件珍貴文物,還有很大一部分都還未曾對外展示。
而除了定陵之外,明十三陵還埋藏著其他十二位皇帝及其陪葬的無數(shù)珍寶。也就是說,這個巨大寶庫擁有的珍品數(shù)量,可能是當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13倍。


幾百年過去了,這些寶藏與神秘的陵寢始終吸引著無數(shù)人來到明十三陵,想要一窺大明王朝的盛世繁華。枝繁葉茂的松樹、歲歲枯榮的野草遮掩了紅墻黃瓦的輝煌,也泯滅了一代帝王的生前糾葛、死后榮耀,但坐落在群山之間的這座無比恢弘的陵園,就像是一部長卷,將一代王朝的人與事、一個時代的悲與歡都鐫刻其上,而正是由于群山的護佑、帝王的陽謀,這一切才能流傳至今。今天,當我們注視著明十三陵,明十三陵也注視著我們,等待我們來喚醒、等待我們來看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