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無所攀緣
師獅道盜
????? 過了鳳仙郡,修行來說,已經有所成就,但若止步于此也只是小乘。
????? 能夠一路修行到鳳仙郡,小乘也很了不起了。
????? 玉華王接見唐僧師徒,三個徒弟不會行禮。三個“好武好強”王子聽聞唐僧的徒弟長嚇人,便拿了武器親自來查看。悟空、八戒、沙和尚一路過來妖怪都不知道打殺了多少,還慣著你這么毛頭小王子。
????? 拿出各自仙兵,跳到半空大展神通,玉華縣的凡人哪見過這個,“諕得那三個小王子跪在塵埃。暴紗亭大小人員,并王府里老王子,滿城中軍民男女,僧尼道俗,一應人等,家家念佛磕頭,戶戶拈香禮拜。”
????? 逞能了,三個王子要拜師,找唐僧師徒這一說,大圣不由得大喜過望:行者聞言,忍不住呵呵笑道:“你這殿下,好不會事。我等出家人,巴不得要傳幾個徒弟。你令郎既有從善之心,切不可說起分毫之利;但只以情相處,足為愛也?!?/p>
????? 就連唐僧聽說了,都“十分大喜”,馬上“欣然允之”。
?????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這也是佛家所言的“貢高我慢之心”。
????? 法達禪師讀誦《法華經》三千部,拜謁六祖時卻頭不至地,六祖見他如此說他心中必有一物,送了他四句話:禮本折幔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 頂禮是為了消除貢高我慢開心接法,頭沒有叩到地上,因為心中還執(zhí)著假我,有了這個執(zhí)著如何能夠明心見性。
????? 法達聽后,心中悔悟,坦誠道,自己雖然讀誦法華經三千部,卻并未通曉經中含義。不解義,而執(zhí)著念經,就是被“經”轉,而非轉經。
????? 六祖告誡他: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見。汝若但勞勞執(zhí)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牦牛愛尾。
????? 世上之人,心有邪念,往往心口不一,常常自覺地了不起,這是眾生的見解;如果能夠正心,則能生智慧,止住惡念保留善念,就是佛陀的見解。依佛陀的見解讀經,就是修行;依眾生的見解讀經,就是沉迷。你執(zhí)著于讀經的功課,不就想一個牛貪愛自己的尾巴。讀經本是為了解脫,自我標榜讀經的功德,反而陷入執(zhí)著,而不得解脫。
????? 《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 孫師、豬師、沙師剛被拜完,那邊來了一窩獅子;好為人師,就招來一窩獅妖;揚言要傳道,招來盜賊,將兵器盜了去。
????? 豹頭山虎口洞的黃獅精盜走了悟空、八戒和悟凈的仙兵,還接著顯擺,非要搞個“釘鈀會”。
????? 這黃獅精因為派遣手下去買辦豬羊,被稱為西游路上一“善良妖怪”,實則不然,它是典型的欺世盜名之徒,就是六祖所說的“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
????? 書中言道:大王連日僥幸:前月里得了一個美人兒,在洞內盤桓,十分快樂;昨夜里又得了三般兵器,果然是無價之寶。
????? 這大王喜好美色財寶,兵器不就是偷來的。
????? 悟空等奪回兵器,燒了黃獅精的洞府,妖王沒有師父但有祖翁,轉頭就去找九靈元圣,將偷盜兵器又被奪走的事情合盤說出,請老妖王幫他報仇。
????? 九靈元圣雖然也是個“元圣兒也是一個久修得道的真靈”,在知道自己孫子偷盜在前的情況下,依舊還是護短,心疼自己的獅孫,不僅要針對悟空等為孫子報仇,還要將玉華國王王子一并擒拿。
????? 他也有這個實力,真的就將師徒四人包括玉華國王王子都抓了回來,還打了悟空一頓。即便是他這么厲害,可以以一妖之力團滅師徒四人,也尚未得正果。
????? 九靈者,九思也?!墩撜Z·季氏》云: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 這九者,將言行舉止都說到了,可這些不是給做給外人看的,真正的“道德”,論心不論行。
????? 說到底,這老妖雖然厲害,雖然地位尊崇,被稱“圣”,也還是欺世盜名之徒。他打了悟空,被抓后依舊被獅奴打,“一把撾住項毛,用拳著項上打夠百十”。
????? 猱獅、雪獅、狻猊、白澤、伏貍、摶象、黃獅七獅者,七情也;和尚四個、王子四個,四端也。
????? 《禮記·禮運》 云:何謂人情? 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 《孟子》云: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差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 陽明心學認為,情理合一,良知既天理?!叭柿x禮智,性之性也;聰明睿智,性之質也;喜怒哀樂,性之情也;私欲、客氣,性之蔽也。質有清濁,故情有過不及,而蔽有淺深也?!?/p>
????? 陽明先生言道:喜怒哀懼愛惡欲,謂之七情。七者具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認得良知明白?!咔轫樒渥匀恢餍校允橇贾?,不可分別善惡,但不可有所著。七情有著,俱謂之欲,俱為良知之蔽。然才有著時,良知亦自會覺,覺即蔽去,復其體矣。
????? 朱熹《孟子集注》:“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仁、義、禮、智,性也。心,統(tǒng)性情者也。端,緒也。因其情之發(fā),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見,猶有物在中而緒見于外也?!?/p>
????? 朱子認為:性即理,自無不善。
????? 四端是天理,七情是人欲。意念動了就有了善惡,黃師精一念動,而偷盜兵器;一番爭斗下來,最終他成了懲惡揚善中的那個“惡”。
????? 元圣者,原圣也,本心并無善惡。就是《壇經》所言: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
????? 如果九靈元圣能夠悉心教導他的子孫呢?那便也沒有了這場災禍。
?
?
會飛的佛像
????? 避寒、避暑、避塵三個有法力的犀牛精在慈云寺假裝佛祖,偷取燈油。唐僧元宵節(jié)觀燈會,見了妖精變得佛身,慌忙下拜,結果被妖精抓了去。
?????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 最開始的佛陀是不提倡立佛像的,后來人為了方便開始雕塑佛像。亞歷山大大帝曾經征服印度,在此期間古希臘的雕塑技術也傳到了印度。
????? 阿育王時期,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廣宣佛法,寺院雕像也跟著興起。
?
????? 無論拜師,還是拜佛,都是在攀緣。自己的力量不夠,須要借助老師或者佛祖的力量來實現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