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跌眼鏡?當漢服模特去拍古裝劇……


初見身著漢服的國風佳人,或端莊優(yōu)雅,或清麗婉約,無不令人驚艷。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等等,你告訴我下面這張圖的小姐姐和剛才的是一個人?

實在不能怪我們的漢服模特小姐姐,比對一下兩邊的服化道,我們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認真拍攝的漢服寫真,其質感實非粗制濫造的古裝小短劇所能望其項背。
然而,盡管已經(jīng)有不少觀眾吐槽這些劇的服化道太過“塑料”,痛心疾首“內娛藥丸”,這樣的劇仍層出不窮,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今天阿羅便拋磚引玉,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現(xiàn)代社會的任何影視作品都不能脫離市場而存在。因此,為了迎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眼光、引起觀眾的興趣,往往需要對影視劇本身進行現(xiàn)代化的創(chuàng)新和藝術性的處理。但事實上,有一些影視劇,成片的色彩堆積,破壞美感的比例與色彩穿插,既沒有傳承古典意蘊,又違背了現(xiàn)代審美,讓觀眾頻頻出戲,“藝術加工”這一理由實在太過牽強。

其次,由于信息技術日益發(fā)達,越來越多人能夠通過網(wǎng)絡視頻平臺看劇消遣,豐富業(yè)余生活,也就有越來越多的影視劇進入大眾視野,供大家挑選。需求的多樣化導致了生產(chǎn)的多樣化,也就有了這些網(wǎng)絡短劇的發(fā)展土壤。
這類在服化道方面難以令人滿意的古裝影視劇,通常是一些網(wǎng)絡小短劇,追求的是低成本、快收益,它們的目標就是針對大家茶余飯后隨手刷刷視頻的行為,看到有點意思的情節(jié)就停住看一會,即“看個樂子”。這類劇的服化道往往不是重點,只要能做到低成本的量產(chǎn)就能達到目的。它們在其他方面尚且無法做到精益求精,更不要說在服化道上有所追求了。
但這又不禁讓人懷疑,這些小短劇,在服化道上稍微上點兒心,對成本的影響真的有這么大嗎?不妨再讓阿羅來說道說道。

時間成本是無法忽視的重要因素。為了拍一組美麗的漢服寫真、實現(xiàn)最佳的拍攝效果,漢服小姐姐們不吝傾注自己的心血與熱愛,有時需要精心準備三、四小時的妝發(fā),可謂匠心獨運。而拍攝古裝小短劇,追求的是時間和效率,再花這樣長的時間在前期準備工作上,本來一個小時翻番變成四個小時,半天就過去了,時間成本便也成倍增長了。
或許有觀眾會說,既然如此,為何不讓漢服小姐姐自帶妝造、自行準備呢?這樣總不用耗費劇組的時間和成本吧?不然。影視劇并不是寫真,也不只有特寫,它所講究的是整體畫面的和諧。漢服小姐姐做好妝造,美則美矣,可當走進場景中,又如何與其他角色、與場景融為一體呢?恐怕是“獨自美麗”、格格不入,使場面更加怪異了。

當然,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因素,是可行性的問題。拍戲不同于拍寫真,拍寫真,閑庭信步,悠然自得,追求靜態(tài)之美或短時、瞬間的動態(tài)之美;拍影視劇,免不了夸張的大動作,甚至有時吊著威亞飛來飛去,漢服的妝造,恐怕難以滿足長期定型的需求。另外,太過繁復的妝造也會給劇組帶來不小的壓力,小姐姐的漢服寫真中,每一個細節(jié)都經(jīng)過精雕細琢。在影視劇中,同一段情節(jié),常常會被切分成不同的時間來拍攝,而復雜的妝造卻無法做到完全還原、前后一致,讓觀眾出戲的風險也就陡然增加。
總結一下,盡管古裝影視劇中簡陋的服化道,有劇組節(jié)省成本、粗制濫造之嫌,但我們也要承認,這背后,也有不得已的技術原因——那么,我們就該任由這樣的古裝劇繼續(xù)發(fā)展,不加改善嗎?
并非如此。我們祖先幾千年來的著裝,鮮明獨特的審美傳統(tǒng),不該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時光的煙塵里被人遺忘,它是我們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文化基因。

因此,在當下情形,文藝工作者面臨著這樣一個新挑戰(zhàn):將現(xiàn)代藝術形式與古典審美結合,更多地創(chuàng)造出蘊含幾千年來審美經(jīng)驗和獨特智慧的作品。面對挑戰(zhàn),要做的并不是敷衍了事、試探觀眾的“下限”,而是去探索觀眾的“上限”,追求更多的可能,創(chuàng)作更優(yōu)質的作品,使?jié)h服文化與影視作品相得益彰、互惠互利,始終作為我們實實在在的生活而存在,始終扎根在這片華夏大地上。
以上圖片全部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