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

昨日一個讀者留言,講當下人們不重視傳統(tǒng)典籍,愛用表情符號,文章差勁,漢語言表達功底頗為糟糕。筆者是這么意會的,索性就來談一談。
一個誤區(qū)需要糾正,漢語言表達從古至今,對普通民眾始終束之高閣。古人比我們更差,文盲的比例更大,作一篇流暢的文章,找個老秀才來也不一定搞得定。換言之,我們今日批評表情包,西方語法浸染了大家的漢語表達,實際是抓了幾個替死鬼,民眾的底子在這兒放著呢。
漢語言表達有些拗口,我們就用寫作來代替。你想寫出真正好的文章,不比證明數(shù)學(xué)定理簡單。風(fēng)格,音律,字詞準確性,情感,思想,繁多的變量,只能一點點探索,有時候無意拼出一些不錯的文字,有極大地滿足感。但翻回來審視寫作,仍舊是一個無底洞。
運用文字始終是項艱深的工程。入門不簡單,精通則更難。不停地寫,用,才會有所熟練,心得。當然,益處也在這里,你寫下的每個字,都由心力凝結(jié)而出,不白費。
覺得自己有創(chuàng)作天賦?好,先磨十年的筆,少一年,或者一天,都可能不行。急著想寫出作品,沒辦法,那就去抄別人的,比如我們的郭敬明同學(xué)。平庸的文字可以賺錢,賺大錢,這是頭腦,不代表文字的質(zhì)量。真寫得好的,比如愛倫坡,偵探小說鼻祖,在世貧寒凄涼,死后作品才慢慢放出光來。再比如陶淵明,窮到問朋友借米,自然地寫,知道他的詩同時代沒有讀者,索性放寬心。
日常生活的文字更像一種范式,模板,直接去套用,有形狀即可,不在意細節(jié)。但要說到表達,自己去寫作,會有舉步維艱的感覺,這就對了。
任何一門語言都講究言簡意賅,這同時是一件很艱難的事。字詞,句長短,標點,節(jié)奏,無一不是需要考量的東西。
筆者不是研究文言文的,但翻了不少,算有些心得。文言文與白話,前者太簡潔,以至縮略,白話為彌補文字間的黏連而生,大家交流起來方便,不用神神鬼鬼地縮略詞語,造成理解門檻。但白話的弊病是容易啰嗦(就像這句),文言文太精煉,像身體的關(guān)節(jié),白話文補充血肉,補充過了,臃腫。如果說文言文是詩,那白話就是散文。
白話文運動在近百年前發(fā)起,但白話文誰用的最好?曹雪芹。三百年前。
王小波說,翻譯體是我們無意中創(chuàng)造出來極優(yōu)美的文體,如王道乾的《情人》,查良錚的《青銅騎士》。筆者讀后,深受感動。
筆者對文言,白話,外來語,以及表情都持開放態(tài)度。開放不代表寬松,身為作者,你總得寫出自己滿意的東西吧。胡亂用各種元素,文字糟糕,自己也不好意思拿出來。我們看到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不只是作者,這同樣是前人千百年來積累下的表達經(jīng)驗,要加入新的元素,那得拿出愛迪生試錯一千次的耐心。杜尚給蒙娜麗莎加一撇胡子,并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