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為自己的貪婪和勢利辯護的
英語文學中最著名的開頭之一,來自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 :
“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p>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這里的反諷不是那么明顯,大家可能看不出來。但這個開頭通常被認為是反諷手法的典范,這來自于
字面意思和真實含義之間的抵觸:
字面意思——所有人都認為有錢人需要娶妻;
真實含義——這個臆斷多半來自于想釣金龜婿的未婚女人;
——就看出,加諸于有錢單身漢的愿望,實際是恨嫁的女人自說自話。
有錢人需要娶妻被作為舉世公認的真理-—這聽上去就和幾何定理一樣無可爭辯,它幾乎是被當做自然規(guī)律呈現(xiàn)的。如果這當真是自然規(guī)律,那么這些未婚的女人如此踴躍地自薦枕席,就沒有什么可指摘的了。她們只不過是在順應這些富有的單身漢的需求而已。
就這樣,這條
看似成立的道理把未婚女子和她們強勢的母親從貪婪時勢利的罪名里解脫了~
奧斯汀的的文宇
給這一不光彩的動機披上了一層莊嚴的面紗。
可是,這同時也讓讀者看到了遮掩企圖才是反諷的所在。作者其實是在暗示,
人們只要能將卑劣的欲望合理化,將其納入事物的自然規(guī)律,就會覺得比較心安理得。
其實我自己大學的時候讀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艾瑪》 《理智與情感》這些書的時候,一直納悶,這些貴族小姐的戀愛故事有什么作為名著的價值,事實上那時候的我看似在讀書,實際上讀的一直只有自己的淺薄無知而已,并沒有學到任何東西。而且反諷這種手法,一直感覺很難看懂,很微妙,不被點撥就很難發(fā)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