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面青天包拯:獨子去世,獨孫早夭,誰知60大壽時得一意外之喜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重視子嗣延續(xù),更是將香火延續(xù)與孝順聯系在一起。除此之外,古人還認為只有兒子才能延續(xù)香火,女兒是要嫁出去的,因此,古時人們都希望自己能有個兒子傳宗接代。
然而,人有旦夕禍福,古代由于醫(yī)療水平有限,子嗣夭折之事常有發(fā)生,而出于古人對香火延續(xù)的執(zhí)念,很多人通常都會選擇另娶妻生子,但這并不是所有人的選擇,北宋著名的鐵面青天包拯就是因為無心娶妾而差點老來無子。

包拯一生勞碌,對待家庭少有照顧,而他本人又對感情比較專一,所以子女很少。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盡管包拯為國為民,為人清廉,上天也不曾優(yōu)待過他,讓他經歷了黑發(fā)人送白發(fā)人的悲傷。
子孫夭折,沉浸在悲傷中
包拯少年時,家人為他配了一門好親事,婚后夫妻二人感情很好,妻子李氏溫柔大方,知書達理,深得包拯的喜歡。然而,包拯的妻子身體虛弱,沒多久就病逝了。李氏去世之后,家人為了讓包家延續(xù)香火,便又為包拯安排了一門親事,也就是陪伴了包拯一生的妻子——董氏。

董氏與包拯的感情很好,共生下一兒兩女。包拯對這個兒子很是喜歡,給兒子取名包繶,從小就悉心教導,而包繶也不負父親的教導,熟讀四書五經,還受到過皇帝的親自嘉獎,可謂少年得志。
到了十九歲時,包繶娶了宰相呂蒙正的外孫女崔氏為妻,二人婚后生活幸福,很快生下了小孫子包文輔。此時,包拯幸福滿滿,一家人三代同堂,其樂融融,令人羨慕。而不久后,包繶又被封為太常寺太祝,可謂雙喜臨門。
然而,福禍相依,包繶準備前去上任時卻突染疾病,沒過多久便去世了。聽聞噩耗,包拯心痛不已,可憐兒子風華正茂卻英年早逝,好在還有小孫子可以聊以安慰。

本來,包繶的妻子崔氏年紀輕輕,可以改嫁的,然而崔氏深情便拒絕改嫁,一心照顧小兒子。因此,一家人除了想念包繶之外,倒也生活平穩(wěn),與往常倒沒什么不同。
然而,命運似乎對待包拯并不太友好。在包繶去世四年后,五歲的包文輔也染病夭折,包家再次沉浸在無盡的痛苦之中。
包繶是包拯的獨子,先前英年早逝,如今包繶的獨子又幼年夭折,包拯此時心灰意冷,痛苦萬分。而崔氏在短短幾年,便經歷丈夫、兒子相繼去世,更是肝腸寸斷,痛不欲生。崔氏雖然年少而守寡,但頗為孝順,堅決要以兒媳的身份,侍奉包拯終老,以表安慰,而包拯也待崔氏如親女兒一般。

自此以后,一家人會時常思念兒孫,但生活終究還要繼續(xù)。直到包拯的六十歲大壽之時,沉寂許久的包家才終于有了一些熱鬧,在宴會之上,包拯思念兒孫,感嘆自己老而無子,后繼無人,不禁潸然淚下。崔氏不忍包拯如此傷心,便告訴了包拯一個秘密。
老來得子,歡喜至極
包拯因為地位很高,六十歲大壽前來賀壽的官員甚多,兒媳崔氏在宴會上當眾宣布了這個秘密:包拯其實還有個兒子。此話一出,滿座嘩然,包拯一生沒有妾室又無外遇,一把年紀,兒子從何而來?

見眾人疑惑,崔氏這才慢慢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原來,在包繶去世之后,包拯的妻子董氏看包拯沉浸在痛苦之中,感嘆沒有兒子可以延續(xù)香火,而自己年邁已無力生育,便鼓動包拯再娶個妾室以延續(xù)香火。但包拯對董氏感情專一,加上為人正直,并沒有納妾的想法,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當年包拯在迎娶董氏的時候,董氏有個貼身丫環(huán)孫氏,孫氏是一并過門做了妾的。由于包拯公務繁忙,在家時間很少,所以雖然孫氏是妾室,但卻很少有夫妻之實,多年來依舊陪在董氏身邊照顧。那時,董氏見包拯多次拒絕納妾的想法,便打起了孫氏的主意。
董氏安排孫氏每日照顧包拯起居,而自己則暫居一旁。這樣的安排確實起到了效果,日久生情之下,包拯確實與孫氏同了房。但包拯為人古板,心系董氏,便將孫氏送回了娘家,將董氏接了回來,董氏見包拯如此行事,便再也沒提納妾一事。

然而,巧合總是不期而至,孫氏回娘家后竟然診斷出了喜脈。但孫氏不明董氏讓自己回家的用意,害怕引起董氏不喜,便不敢聲張,只把消息告訴了崔氏。崔氏謹慎行事,一邊幫孫氏保胎,一邊觀察家中的態(tài)度。
十月懷胎,孫氏順利產下一子,母子平安。孩子出生后,崔氏依然沒有聲張,如今見包拯意志消沉,于心不忍,便將整件事說出來,沒想到,婆婆董氏聽完非常高興,忙命人將孫氏接回包家。百官也非常識時務,在向包拯道喜后也紛紛離開。
包拯老來得子,自是高興得不得了,給孩子取名包綖。然而,包拯的歡樂時光并沒有持續(xù)太久,在包綖四五歲的時候包拯就去世了,年幼的包綖便由崔氏一手帶大。

清正廉潔,不落父親名頭
包拯去世時,宋仁宗親往吊唁,見包綖衣著普通,包家也是擺設尋常,感念包拯一生奉公廉潔,連家中積蓄都很微薄,便賞賜包家金銀財帛無數,又憐憫包綖幼年喪父,便加封包綖官職。
包綖少年得志,受崔氏的悉心教育,雖然名聲日顯,但為人謙遜,頗有包拯的風范。包綖八歲時便因包拯的功績被封為八品官,其后的時間里,包綖勤學知識,官職很快得到提升。
宋徽宗崇寧四年,包綖任潭州通判,上任途中染病去世,時年四十八歲,而人們在包綖的遺物中除了任命狀和生活衣物外,只找到46枚銅錢,其公正廉潔的作風與包拯如出一轍。

包綖一生留有四子三女,也算是家族興旺,相信包拯泉下有知,也算是解了心中香火延續(xù)的遺憾。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注天天,關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