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學習分享3——學習方法的底層邏輯
接下來我們進入第一模塊——學習方法的底層邏輯
構建高效學習的底層邏輯。在這個模塊中,你將會學習到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的“學習金宇塔”理論、不同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學習中神經元連接的生理本質、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學習心智模式、學習適應力和學習的“三區(qū)理論”。作為學生,為什么我們要知道這些理論呢?因為真正的改變,一定是發(fā)生在自己意識深處的。我們只有真正認識到自己是可以改變的、大腦是可以被訓練的,以及通過刻意練習和勤學苦練學習成績是可以提高的,才能有后面學習方法和工具以及學習品質的構建和實施,因此,提升認知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讓我們從第一個模塊開始,起升級我們對學 習的認知吧。
一模塊的主要內容導圖如下:

第一節(jié):“學習金字塔”理論
為什么僅僅認真聽課是一種低效的學習方式呢?
美國著名視聽學習專家埃德加.戴爾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Cone of Learning ):

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揭示了一個重要的學習規(guī)律,學習者通過“做”和“行動”的主動學習模式所習得并加以內化的知識,要比通過“聽”“讀” 和“觀察”這樣的被動學習模式有效得多。
但是,主動學習得方式,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因為給體差異。
20世紀90年代初,尼爾.弗萊明的新西蘭人根據自己的觀察和總結,提出了“VARK學習風格”理論。他把學習風格分為四種類型:視覺型的學習者可能喜歡用看圖片的方式學習,聽覺型的學習者可能更愿意聽老師講,讀寫型的學習者愛用讀書和記筆記的方法,動手實踐型的學習者最愛做實驗和演示。那么,理論上,我們只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風格,努力發(fā)揮優(yōu)勢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但是,2018年5月(科學美國人》(Scienific American )雜志刊登了一篇文章指出: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或許你學得很快樂,但不一定會提高學習的效果。
高效的學習方法也許是這樣的:當我們學習一個知識點時,在課堂上聽老師講一遍;回家自己精讀課本;然后要做習題,或者再動手實踐一下。
其實看了一眾人對于學習方法本質的一路探究,其實又回到了《馬原》中的實踐與認識的規(guī)律上來——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運動,是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又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的辯證發(fā)展過程。
其實也是我們對于知識所掌握的一個規(guī)律,例如:我們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對水這個簡單物質的認識就是如此,時至今日還有科學家在研究水不同形貌,最新的一篇頂刊就通過球磨的方式發(fā)現(xiàn)了水的中密度無定形冰:有興趣的讀者看一看一下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q2105
所以我一直建議我的學生早日接觸學習馬原,馬原真的是人類在對萬物的探究中所凝結出的無與倫比的瑰寶,以之為指導思想的一群人最終會證明其是多么的正確與偉大。
最后,說一下
高效學習一定是主動學習和積極參與,這種積極一定是認知上的積極,而不是行為表面看起來的積極。
同學對學習方法本質的探討,其實更加明確了老師的作用,就是對學生認知以及行為的一個積極的引導。所以有人說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在某些意義上,并不是夸張。
最后,雖然最近身邊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還要忍受來自不同方面的壓力,盡管如此,依然有美好的事情發(fā)生,分享一下最近的正能量:


不忘初心,一切都好,未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