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Story #3] 以 Windows 為例談談本地化 - 1.如何表示“粗體”按鍵
我們寫文檔的時候都知道,B?表示粗體(Bold),I 表示斜體(Italic),而?U 表示下劃線(Underline)(抱歉,B站專欄中似乎并不支持斜體和下劃線)

但顯然,不是所有語言的“粗體”一詞開頭都是“B”。比如說,法語中的粗體是 Gras,德語中是 Fett,等等。
還記得嗎,之前雷蒙德·陳在 Windows 本地化簡史里提到過,德語中的“是/否”是“Ja/Nein”,但是要想表達“是”,您必須輸入Y。粗體按鍵也是同理,一個不會說英語的法國人會想不通為什么表示粗體的是?B?,而不是 G……
正如前微軟開發(fā)人員 Michael S.Kaplan?在博客里所寫,
“他們甚至不知道 Bold 這個該死的詞,更不用說 B 是什么意思了!”
如果給人們一些他們不理解的東西,他們不會高興地接受它。
當然,你可以說,這些按鍵可以靠它本身的字體辨別。例如“加粗的?B”表示“粗體”,斜著的“I”表示斜體,以此類推。但是,如果某個國家的”斜體“一詞開頭正好是 B 呢?
你還可能會說,那就都用同一個字母唄,比如 A,A,等等。但是在我看來,這樣可識別性不強,容易混淆。
最終,如您所見,微軟在法語版 Windows 中,用?G(Gras)表示粗體,德語中則是 F,等等。




但其實,這些東西的本地化成本比純文本高得多(因為這些按鍵實際上是位圖,而本地化人員必須創(chuàng)建這些額外的位圖并從不同的 .mui 文件(用于多語言顯示)加載它們)
也正因此,這種待遇只被部分語言所享有,更多的語言(比如,中文)并沒有這種待遇。


參考資料:
《“他們甚至不知道 Bold 這個該死的詞,更不用說 B 是什么意思了!”》http://archives.miloush.net/michkap/archive/2013/03/18/10402731.html
P. S. Kaplan 在寫這篇博客的時候,把法語跟意大利語的圖放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