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shù):專注、傾聽和觀察||《助人技術(shù)》閱讀筆記5
專注是助人者以身體姿態(tài)表現(xiàn)出心向當事人,讓當事人感覺到助人者對他們談及的事物感興趣。專注能鼓勵當事人更加開放地談論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傾聽是獲取并理解當事人傳達的信息,傾向于關(guān)注當事人說話的用詞。可以通過助人者是否能對所聽到的內(nèi)容做準確陳述判斷是否在傾聽。觀察通過非言語行為來了解當事人的當前情況,傾向于關(guān)注當事人的行為線索。
專注和傾聽通常是通過非言語行為來傳遞的。非言語行為能夠更可信地反映真實情感。
1非言語行為
(1)目光接觸
注視和目光轉(zhuǎn)移能夠起到發(fā)起、維持或回避對話的作用。注視可以傳達親昵、興趣、順從或控制,目光接觸可以用于控制談話、提供反饋、表示理解等。避免注視或目光中斷時常表達焦慮、不舒服或不想再與別人交流。
太少的目光接觸會讓當事人覺得助人者對會談沒有興趣且回避參與,太多的目光接觸也會讓人感覺到不舒服、被侵犯、被支配、被控制。目光接觸只要讓當事人感覺到被關(guān)注就可以了,而不是目不轉(zhuǎn)睛地注視和凝視。
(2)面部表情
大多數(shù)面部表情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沒有看到過臉的失明孩子,也會用同樣的面部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亞洲人時常表現(xiàn)出同情、尊重、害羞等情感,但很少展現(xiàn)可能會影響到公眾感受的自我炫耀或負面情緒。
常見的面部表情傳達的意義:
①皺眉頭可能表示不高興或困惑;
②一道眉毛上揚可能意味著嫉妒或懷疑;
③眨眼可能暗示著親密或一些私人化內(nèi)容;
④收緊下巴可能反映敵意;
⑤眼睛斜視可能反映敵意;
⑥向上轉(zhuǎn)動眼睛可能表示不信任或惱怒;
⑦兩道眉毛同時上揚可能表示疑惑或疑問。
在助人中,面部表情要和當事人所說的內(nèi)容相匹配。
(3)點頭
在一句話結(jié)束時點頭,可以讓當事人感受到助人者正在傾聽并跟隨他所說的。太少的點頭可能讓當事人感到焦慮,太多的點頭也可能讓人分心(如覺得像木偶)
(4)身體姿勢
助人者可以采用向當事人傾斜,保持胳膊和腿都不交叉的開放的身體姿勢。
(5)肢體運動
腳和腳的動作、手和面部表情是非言語泄露的重要來源。一些姿勢的可能意義:
①手做成尖塔形狀顯示這個人感覺有信心、得意或傲慢;
②碰觸或摩擦鼻子傾向于表達負性反應;
③將手放在嘴上通常是說出了某些不該說出的話;
④拽住領(lǐng)口表示被逼到絕境;
⑤捏鼻梁暗示一個人在陷入沉思;
⑥兩手抱著或腿交叉可能是一個防御或批評的姿勢;
⑦緊握拳頭可能是一種防衛(wèi)或敵對姿態(tài);
⑧向后靠向椅子并將雙手放在頭后可能傳達了信心或優(yōu)越感。
(6)空間距離
空間距離是文化的特定產(chǎn)物,空間反映了地位、權(quán)力和人格表現(xiàn)。在助人中比較合適的距離是個人距離到社交距離這一區(qū)間。
(7)音調(diào)
助人者使用輕柔、溫和的語調(diào),當事人更愿意去探索自己。助人者還需要在一定范圍內(nèi)配合當事人的談話速度。如果當事人說話速度過快,助人者可以用慢一點的語速鼓勵當事人放慢節(jié)奏。
(8)沉默
沉默是助人者和當事人都不說話時的停頓。助人者可以停頓下來看當事人是否有補充。如果當事人對助人者所說的很少有反應,助人者也可以通過沉默看看當事人是否有其他要說的。
沉默有時是為了不打斷當事人,給當事人時間和空間思考或接著講話。沉默也可以用于挑戰(zhàn),增加不適感迫使當事人依賴自己的內(nèi)在資源,但前提是建立好良好的助人關(guān)系。
每一種文化都發(fā)展出了自身的非言語交流規(guī)則。非言語規(guī)則一般是無意識的,如果在人際交往里,他人沒有按照你的非言語規(guī)則對你做出反應,你很可能會感覺到不舒服。在助人關(guān)系中,助人者需要調(diào)整自己來適應當事人的非言語風格,而非當事人適應助人者。助人者可以向當事人尋求反饋,討論什么會讓他們感覺舒服或不舒服。
2言語行為
除了非言語行為,一些細微的言語行為也可以鼓勵當事人探索:
(1)輕微鼓勵
助人者通過沒有實際意義的聲音、插入語或簡單的回應鼓勵當事人繼續(xù),如“嗯”、“是的”。輕微鼓勵通常與點頭一起使用。
(2)認可
助人者可以偶爾使用“認可”幫助當事人識別、增強和表達感受,讓當事人知道自己的感受是正常的,不是獨有的。需要注意的是,通過認可來減輕當事人的焦慮和壓力、弱化或否認當事人的情感,如“別擔心”、“每個人都這么覺得”則是不合適的。當感受被控制或被否認時,問題會惡化。一定程度上的覺察、接受和表達情感能夠很好的應對負性情感。認可不應被用來消除感受、否認體驗或提供道德判斷。
?
來源:《助人技術(shù) 探索、領(lǐng)悟、行動三階段模式》(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