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車冷知識:剎車盤上的孔只是通風散熱嗎?


摩托車剎車盤最開始是實心的,本田在1969年發(fā)布的CB750 Four(上圖),是世界上第一款配備液壓盤式制動器的量產(chǎn)車。這套小直徑單碟片和單側(cè)單活塞卡鉗,在現(xiàn)在看來似乎不值得一提,但當時對于鼓式剎車來說是顛覆性的。在此大約10年后,大多數(shù)中小排量的運動摩托車都配備了液壓盤式制動器。

日本制造商從1970年代后開始采用打孔剎車盤。圖為1979年的川崎Z1000MkII,采用不等距打孔盤。據(jù)說,除了散熱、輕量化等作用外,其目的是通過不規(guī)則地間隔開孔,來抑制制動時的共振,消除對操控性的影響,并防止制動時產(chǎn)生噪音。

如今,無論是什么摩托車盤式制動器都已經(jīng)普及,即使是輕便的家用摩托車和家用踏板車,甚至是電動車,都會配備碟剎盤。而幾乎所有的碟剎盤都有打孔。事實上,這個洞有相當多的作用。

首先,主要目的是“散熱效果”。這個大家都知道。如果碟剎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就會無法正常工作,相信不少車友碰到過,因為溫度過高導致剎車抱死不動的情況。比如在山路頻繁下坡或在賽道上行駛時重復強力制動等,熱量會過高,效果會變差,直到抱死或者失去作用。因此,通過打孔能夠大幅度增強散熱效果。

其次,打孔的目的是減重。目前商用摩托車的剎車盤大多是不銹鋼的,而且相當重。而且,為了增加制動力,增加剎車盤的直徑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隨著材料增加直徑,重量會大大增加。當簧下重量變重時,對操控會有影響,所以減重是無可避免的,采用打孔來減輕重量是最行之有效的辦法。

還有一種說法是“清潔效果”。通過打孔還能去除,因碟盤表面制動時與剎車片產(chǎn)生摩擦,而產(chǎn)生的剎車灰塵和碎屑。而且打孔對于在雨天去掉水膜也很有效,避免因為剎車盤表面濕滑而導致摩擦力下降。

還有一種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的“波盤”和“花瓣(浪花)盤”,但這些也確實也能起到類似減重,散熱,去污的效果。最后還有一種不為人所知的是“排氣”的效果。雖然這取決于材料和制造方法,但當剎車片的溫度變高時,摩擦材料中所含的樹脂會蒸發(fā)并產(chǎn)生氣體。這種氣體會在盤式活塞和剎車片之間形成一層薄膜,這會導致褪色,從而降低制動力。但是,如果剎車盤上有孔,氣體就會逸出,不會形成薄膜,而影響摩擦力。

雖然現(xiàn)在摩托車打孔剎車盤已經(jīng)普遍,但是順便說一句,在四輪車上,無孔盤仍然是乘用車的主流,而打孔剎車盤被稱為通風盤,只能在一些主打運動的車型上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