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叫“顫音”不叫“彈舌” - 顫音(Trill)

????????隨著信息技術(shù)的發(fā)展與全球化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語言和文化。
????????“齒齦顫音”是一個在各國語言里很常見的發(fā)音,而現(xiàn)代英語和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都不存在,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在漢語文化圈,很多人口語化地稱其為“彈舌”,而這種稱呼并不能確切地描述這種發(fā)音。本文會介紹“顫音”的描述方法、顫音的原理和不同發(fā)音部位的顫音。

1 “顫音”存在“彈舌”,但“彈舌”不全是“顫音”
????????/r/在語音學上被稱為“齒齦顫音”,是氣流通過舌尖和齒齦之間引起舌尖顫動的發(fā)音。
????????“彈舌”是不嚴謹?shù)姆Q呼,只存在于口語和一些老教材里。“彈”指“彈動”、“撥動”,而顫音是由于舌尖的顫動產(chǎn)生,所以“彈舌”的說法并不貼切;可能是因為顫動的舌頭和被撥動的琴弦以及按壓后回彈的彈簧所做的簡諧運動相似,所以被稱為“彈舌”。
? ? ? ? 語音學范疇內(nèi),有拍音(tap)和閃音(flap)在字面上接近“彈舌”,是舌頭主動觸碰發(fā)音部位的。比如齒齦拍音/?/、齒齦邊閃音/?/。拍音和閃音的區(qū)別不大,很多學者甚至混用,可以粗略地理解成拍音是“拍一下”,閃音是“閃一下”。
????????例如 西班牙語 pero?/?pe?o/ (但是) 日語 ラーメン /?a?me?/ (拉面) てら /te?a/ (寺廟)

2 顫音的原理
????????我們先從生活中的例子入手。
????????

????????把兩張紙平行放置,并向中間吹氣,兩張紙會向中間收攏,處于一定距離,紙張會顫動。
????????說回口腔,把嘴唇嘟起后吹氣,一些人的嘴唇會顫起來,發(fā)出/??/的聲音。
????????這些現(xiàn)象的物理原理是“伯努利原理”,簡單來說就是流體的流速增大,壓強變小,兩張紙中間壓強小于大氣壓,外側(cè)為大氣壓,造成紙張向中間靠攏。
????????實際上,大舌顫音也就是齒齦顫音的原理與此相同。

????????在氣流通過上顎齒齦和舌尖之間時,舌尖上方空間氣體流速增大,壓強變小,舌尖受到一個向上的升力,舌尖的位置向上移動,而后又因為氣流和重力的作用使舌尖回到之前的位置,再重復這個過程,就是舌頭在氣流的作用下發(fā)生了顫動。
????????如果你的舌頭用力頂住上顎,氣流會從舌尖兩邊溢出,因為舌面上方的空間不是密閉的,所以要保證舌尖的放松,才能在氣流的作用下發(fā)生顫動。

3 不同發(fā)音部位的顫音
????????四類顫音分別是雙唇顫音、齒齦顫音、小舌顫音和會厭顫音。

????????雙唇顫音/??/是由雙唇顫動產(chǎn)生的發(fā)音,例如中國云南的普米族有的普米語方言里有?biiv?/p???/ 挖掘 這個詞。

????????齒齦顫音/r/也稱大舌顫音因為容易產(chǎn)生,所以在世界范圍分布很廣,中國境內(nèi)的突厥語系(國內(nèi)教科書稱“突厥語族”)和蒙古語族的不少語言都有這個音,南方的仡央-臺語系(國內(nèi)教科書稱“侗臺語族”)的很多語言也有這個發(fā)音。漢語的方言里也存在這個發(fā)音,比如湖北省襄陽、荊門、荊州、宜昌一帶的一些方言有把以“子”結(jié)尾的雙音節(jié)詞,比如“筷子”、“盤子”的“子”發(fā)成/r/。歐洲大部分語言都有這個發(fā)音,比如俄語及其他斯拉夫語族語言、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等。

????????小舌顫音/?/最有代表的語言是德語和現(xiàn)代希伯來語,是小舌的顫動,例如 德語?rot?/?o?t/ 紅色 現(xiàn)代希伯來語????? /ja??ok/ 綠色 。

????????會厭顫音/?/和/?/是會厭襞向前擠,由氣流帶動兩側(cè)聲襞顫動產(chǎn)生的發(fā)音,代表語言是阿拉伯語在伊拉克的部分方言(阿拉伯文在B站打出來會錯亂,在此不舉例)。

4 齒齦顫音的發(fā)音技巧
????????這段是筆者的主觀經(jīng)驗分享,幫助不會大舌顫音的讀者嘗試這種發(fā)音。
????????很多人誤以為這個顫音很費力,其實舌頭不需要用力,用力反而是錯的;只需要讓舌根適當?shù)鼐o張,將舌尖抬至和上顎齒齦之間留一定空隙,舌尖放松,然后送氣,舌尖自然會發(fā)生顫動。這里舌根要穩(wěn),不然送氣后流體截面積過大,同等流量下流速偏小,導致舌尖受到的升力不夠,無法發(fā)生顫動;舌尖要放松,如果舌尖緊張也不會發(fā)生顫動。
????????網(wǎng)上一些教程里說類似把舌頭頂住上牙床的方法不適用于所有人,因為這樣會有意識地用力,導致舌尖緊張,無法發(fā)生顫動。
????????可以嘗試用漢語“失”的位置持續(xù)出氣,上下調(diào)整舌面高度,因為每個人會發(fā)生顫動的條件不一樣,應該有個范圍。
????????還可以加一些音輔助,比如/gra/、/dra/、/bra/這樣的音節(jié),幫助送氣,更好找發(fā)音的感覺。
????????還比如先吸一大口氣,然后使勁地持續(xù)發(fā)漢語“日”的音,有概率會讓舌頭顫起來,然后自己找感覺。
????????還有無數(shù)種方法學會這種發(fā)音,只要想學,你一定可以做到。

參考資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ill_consonan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rnoulli%27s_principle
Xu et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Volume 5, Issue 4-1, July 2016, Pages: 13-21?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Bilabial.sv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yepiglottic_fold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Gray1204_zh.p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oiced_epiglottal_tr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