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規(guī)則感的父母,才能養(yǎng)出自律的孩子!
有規(guī)則感的父母,才能養(yǎng)出自律的孩子!
自由和尊重,愛和規(guī)則,從來都不是矛盾的對立方。
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這一幕:
“我要吃冰激凌”
“不行,吃了會肚子疼”
“我就要吃,就要吃嘛”(撒潑打滾中)
“……好吧,只能吃一點哦”
這樣的父母不忍心讓孩子難過,見不得孩子掉眼淚、失望,所以很容易就會向孩子妥協(xié),親手打破自己制定的規(guī)則。
但是,很多父母忽視了你對孩子沒有底線的愛,其實是在一步步毀掉自己的孩子,因為家長的溺愛和毫無管束,很可能促使孩子犯更大的錯。
想起一個還蠻經(jīng)典的電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影片中被寵愛的小女孩向他爸爸索要工廠內(nèi)的松鼠作為寵物,但這些松鼠是不對外售賣的,小女孩偏要,父親無奈順從女孩的意思,但工廠老板執(zhí)意不給,小女孩一氣之下跳進了松鼠“工作區(qū)域”,最終小女孩受到了松鼠的懲罰,差點喪命于此。
父母的規(guī)則,是孩子了解世界的第一步。
孩子年齡越小,父母越需要理性,堅守原則的態(tài)度必須越強烈。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和不合理要求,用和善但堅定的態(tài)度,告訴孩子有的事情能做,有的事情絕對不能做,讓孩子明確自己行為的邊界。
前段時間有個視頻相信大家都看過:
一位父親帶兩個女兒逛超市,淘氣的小女兒故意打掉姐姐手里的東西。
爸爸堅定地讓小女兒道歉,小女兒執(zhí)意不肯,爸爸態(tài)度堅決,一定要道歉。
小女兒開始耍賴,躺在地上為自己開脫,“我不是故意的”。爸爸堅持說:“不管你是否故意都要道歉?!?/span>
一旁的姐姐想打破僵局,就說:“算了吧,不用道歉?!毙∨畠黑s緊給自己找臺階下:“她都說不用道歉了。”爸爸堅持己見:“不管姐姐要不要,你必須道歉?!?/span>
父女的行為引起圍觀,有人看不下去,鼓勵爸爸抽她個大耳光。當(dāng)然爸爸沒有采用,只是再次表明態(tài)度,“必須要說對不起”。
最后,小女兒終于說出了“對不起”。
在爸爸看來,犯了錯誤,就要向人道歉,這是原則問題,容不得半點商量。堅持原則,一定要讓女兒執(zhí)行到底。
林肯說,最重要的是,在關(guān)鍵的時刻能夠堅持原則。
教育孩子,亦是如此。
教育孩子,父母首先要有原則。
2-6歲,是孩子建立規(guī)則感的關(guān)鍵時期,在這個階段的孩子,逐漸從家里走向?qū)W校,接觸到更多的外部環(huán)境,開始了最初的社會化過程。
他們逐步地開始知道,什么行為可以做,什么行為不可以做。
孩子小時候,只能依靠父母來判斷對錯,明辨是非,但是由于我們的孩子,在被建立規(guī)則的同時,一面也在不停地試圖破壞規(guī)則:他們企圖用哭鬧、撒潑、拖延等來試探父母的底線。
所以父母有原則,堅守底線,就顯得尤為重要。
最近,重慶永川一名年僅9歲的小男孩,被父母逼著撿廢品“還債”。
這個新聞一出,頓時火了。
小男孩名叫航航,現(xiàn)在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將撿到的廢品分類好,等待收廢品的阿姨來。
他說,還得撿1年的廢品才能還清債務(wù)。
半個月前,航航迷上了手機游戲,偷了奶奶2000元買游戲裝備。
得知事情后夫妻二人頓時火冒三丈,想著揍一頓讓他長記性,最后忍住了脾氣決定和孩子好好溝通。
孩子最后承認錯誤,決定用撿廢品的方式“還債”。
用航航媽話說,孩子都會犯錯,做錯了事情就要承擔(dān)責(zé)任,不能一打了之。
“哪怕是撿廢品,也得讓他知道2000塊錢得自己來還,讓他體驗一下錢來之不易?!?/span>
有人說,孩子若是不打,就會走彎路,孩子若是不打,就不會長記性,那父母教育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牲口,只有牲口才需要用鞭子去警告規(guī)范。
德國著名哲學(xué)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span>
最好的規(guī)則教育,應(yīng)該如春雨潤物般,潛移默化地滲透,成為孩子的一種習(xí)慣,融入孩子的道德修養(yǎng)。
斯賓塞在《教育論》中說:記住你管教的目的應(yīng)該是養(yǎng)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讓別人來管理的人。
在愛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既不失去愛,也不缺乏管教,堅守做父母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