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jīng)濟學概論》7.3 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3)
? 各個部門的不同利潤率到平均利潤率的轉化,只是一種一般的趨勢,不能認為是利潤的絕對平均化。事實上,在平均利潤率起作用的條件下,各個部門的利潤率仍然可以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別。如果僅從個別年代來看,在某些部門之間,利潤率甚至還可以存在較大的差別。不過,只要我們從較長一段時期來看,各個部門的利潤率的確存在著一種平均化的趨勢。
? 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并不排斥各部門中少數(shù)先進企業(yè)可以獲得超額利潤,即不排斥同一部門中各企業(yè)之間可以有利潤率上的差別。我們分析利潤到平均利潤的轉化,是把每一個部門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因而是以每一個部門的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和平均周轉速度為前提的。至于說到每一部門內部的各個個別資本的有機構成和周轉速度,那肯定是有差別的。只要一個部門中各企業(yè)之間存在著這種差別,它們的利潤率就會高低不等。因此,各個資本家并不會由于平均利潤率的作用,而放棄追求超額利潤的競爭。馬克思指出:“一個資本家或一定生產(chǎn)部門的資本,會特別關心他直接使用的勞動者的剝削,事實上不過以下述的理由為限,那就是,要由例外的過度勞動,或由工資壓到平均以下的辦法,或由所用勞動的例外生產(chǎn)率,獲得一種額外利益,一個超出平均利潤的利潤?!?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1]
? 盡管如此,但如果從部門之間的關系來看,不同部門的利潤率,大體上還是平均的。因為,在每個部門中,中等條件的生產(chǎn)一般總是占著顯著的優(yōu)勢,這種中等企業(yè)的利潤率,一般可以代表各該部門的利潤率水平,而部門之間的競爭,首先就是使各部門的中等企業(yè)即大多數(shù)企業(yè)的利潤率趨于平均化。
? 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以后,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進一步被掩蓋、被歪曲了。我們在前面講過,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已經(jīng)蒙蔽了剩余價值的真實起源,利潤表現(xiàn)為總資本的產(chǎn)物,可變資本的特殊作用便看不見了。這種轉化只是一種性質上的變化,還沒有發(fā)生數(shù)量上的差別,即整個部門的利潤量和剩余價值量仍然是一致的。如果說這里也有數(shù)量上的差別,那也只是存在于利潤率和剩余價值率之間。既然在其它條件相等時,利潤率的高低取決于剩余價值率的高低,因而,盡管利潤的真實來源已被蒙蔽,但總還可以使人感覺到在利潤和剩余價值之間,進而在利潤和工資即和工人的活勞動之間,還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但現(xiàn)在的情況不同了,平均利潤和剩余價值之間,不僅性質上發(fā)生了變化,而且數(shù)量上也存在著差別[2]。既然各個部門的利潤量都與本部門的總資本量成比例,而不與本部門的剩余價值量成比例,既然凡是等量資本都能夠取得等量利潤,因而利潤便無論在性質上和數(shù)量上都表現(xiàn)為全部墊付資本的產(chǎn)物了。這樣一來,利潤的實質和來源便完全被掩蓋了。馬克思指出:“利潤和剩余價值間? ? ? ??不僅是利潤率和剩余價值率間? ? ? ??的現(xiàn)實的量的差別,就在各特殊生產(chǎn)部門內,完全把利潤的真正性質和起源隱蔽了。不僅對那些在這個問題上特別存心要蒙蔽事實的資本家說是這樣;并且對勞動者說也是這樣?!?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3]
注:
[1]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07頁。
[2] 利潤和剩余價值一致的情況,只是偶然的。
[3]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