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鵝”和“黑天鵝”——亂談
繼“首席舞者”爭論之后,B站的小烏雞們又為“華人之光”的一本自傳——《我和芭蕾》(書中的第56頁)中的一句話“一般來說,劇中的“白天鵝”和“黑天鵝”由性格氣質(zhì)的不同,也由于對演員的形象、技能、體力的要求很高,多數(shù)情下由兩位女演員分別扮演。但是,第一次跳全劇,就由我一個人獨(dú)撐舞臺?!?/span>而相繼吐槽,作為一個多年研究芭蕾史的我,又忍不住要給圈子外的朋友們科普了,因?yàn)檫@段文字有誤人之處。

《天鵝湖》于1877年3月4日(儒略歷2月20日)由朱利葉斯?文采爾?列津格爾(Julius Wenzel Reisinger)編導(dǎo)在莫斯科帝國大劇院首演,由佩拉格亞?卡帕科娃(Pelageya Karpakova)飾演奧吉塔和維克托?吉勒(Victor Gillert)飾演齊格弗里德王子。關(guān)于是由誰飾演的奧吉莉婭,在當(dāng)時的海報中隱藏了飾演奧吉莉婭演員的名字。尤里·阿列克謝維奇·巴赫魯申(Yuri Alekseevich Bakhrushin)認(rèn)為這是一位來自芭蕾舞團(tuán)不知名的舞者,但是伊麗莎白·蘇麗特絲(Elizaveta Surits)對這個假設(shè)表示懷疑:當(dāng)他們第一次出演他們的角色時,所有演員的名字都寫在了海報上,甚至連芭蕾學(xué)校的學(xué)生都在海報上。蘇麗特絲本人傾向于評論家Y.斯洛尼姆斯基(Y.Slonimsky)的觀點(diǎn),即奧吉莉婭是由佩拉格亞?卡帕科娃飾演的,但決定在海報中不寫她名字,是想給觀眾一個驚喜。
那么接下來由馬里于斯?佩蒂帕(第1和第3幕)和列弗?伊萬諾夫(第2和第4幕)編導(dǎo)的《天鵝湖》于1895年1月15日(儒略歷1月27日)在瑪麗婭(馬林斯基)劇院上演,由皮耶莉娜?萊尼婭妮(Pierina Legnani)飾演奧吉塔/奧吉莉婭。萊尼婭妮一人分飾二個角色奧杰塔/奧吉莉婭,她和佩蒂帕都覺得柴科夫斯基的音樂正好用來表演“揮鞭轉(zhuǎn)”這項絕技,更是將整個“雙人舞”推向頂點(diǎn),于是便用作(第三幕)“黑天鵝雙人舞”的結(jié)尾部舞最后一個獨(dú)舞中,并且不可遏制地再度噴射出一連32個“揮鞭轉(zhuǎn)” 把第三幕推向高潮,自此以后,黑、白天鵝便由芭蕾女首席一人飾演,而32個“揮鞭轉(zhuǎn)”也成為芭蕾女首席的必備技術(shù)。
講到這里,大家就有一個印象了,從最初和版本以及后來馬里于斯?佩蒂帕和列弗?伊萬諾夫的版本,都是由一分飾二角的,而不是“一般來說”是由倆人來飾演的,如果說,一個人不了解芭蕾史,出現(xiàn)點(diǎn)常識性的的錯誤,大家都會去原涼的,因?yàn)槿瞬皇巧?,不可能什么都會知道的,何況還是個女孩子,連上帝都會原涼你,而且你也沒有功利目的,為什么我們不能得饒人處且饒人,但最最關(guān)鍵和及其惡劣是,如帶著功利性的目的,欺騙廣大圈外朋友們,以為黑、白天鵝一直以來就是由倆人飾演的,而且要告訴他們,你看,我多么偉大,我是“華人之光”,所以我可以一人同時飾演二個角色,這又回道我上一篇文章中反復(fù)提到有,作為一個藝人,做事、寫書都要誠實(shí),不能說慌,如果說慌了,就又要上升到道德問題了,這樣做人是不是不太好呢?你說呢,這不,又被小烏雞們抓住把柄了吧,何必呢?
在這里我將“華人之光”中“多數(shù)情下由兩位女演員分別扮演”也給你更正一下“少數(shù)情況下是由兩位女演員分別扮演”。
1941年由蒙特卡羅俄羅斯芭蕾舞團(tuán)(Ballet Russe de Monte Carlo)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的。這部作品以《魔法天鵝》(The Magic Swan)的名稱上演,由亞歷山德拉?費(fèi)多洛娃-福金(Alexandra Fedorova-Fokine)飾演奧吉塔;由偉大的芭蕾舞女首席塔瑪娜?圖瑪諾娃(Tamara Toumanova)飾演奧吉莉婭。
1933年,由偉大的俄國芭蕾教育家阿格麗皮娜?瓦岡諾娃(Agrippina Vaganova)根據(jù)佩蒂帕/伊萬諾夫的版本重新編導(dǎo)上演新三幕四場版本,由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德米特里耶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Dmitriev)編劇,葉夫根尼?姆拉文斯基(Yevgeny Mravinsky)導(dǎo)演,鮑里斯?阿薩菲夫(Boris Asafyev)作曲,嘉麗娜?謝爾蓋耶夫娜?烏蘭諾娃(Galina Sergeyevna Ulanova)飾演奧吉塔,奧爾加?根里霍維娜?約旦(Olga Genrihovna Jordan)飾演奧吉莉婭。據(jù)講是因?yàn)闉跆m諾娃不想破自已在觀眾心目中的光輝形象,所以拒絕出演奧吉莉婭一角。
在以后的演出歲月長河中,偶爾也會有二名舞者分飾黑、白天鵝的情況,但這一切都不能證明你說的這名話是對的,這是因?yàn)槟悴皇欠傅某WR性錯誤,而你是一個“心機(jī)boy”(用得好象不太對,好象是形容男生的),所以是不能原涼的。
再給大家科普一下“黑天鵝”名字的由來,無論是在1877年的原作中,還是在1895年的復(fù)排版本中,奧吉莉婭這個角色都不叫“黑天鵝”,而且很多年來她都沒有扮演過這樣的角色——直到20世紀(jì)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她都只是羅斯巴特的女兒。在1895年的復(fù)排版本中,萊尼婭妮飾演的奧吉莉婭,出場時穿著一件閃閃發(fā)光的五彩藍(lán)色服裝,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沒有任何一根羽毛——很明顯,看起來更像一個邪惡的女巫而不是一只“黑天鵝”。 后來《天鵝湖》在瑪麗婭(馬林斯基)劇院的演出中,奧吉莉婭在整個19世紀(jì)末和20世紀(jì)初都采用了這種類似的服裝設(shè)計。讓奧吉莉婭扮演“黑天鵝”的傳統(tǒng)始于何時尚不清楚,但大多數(shù)歷史學(xué)家指出,第三幕(“舞會場景”)是在1941年由蒙特卡羅俄羅斯芭蕾舞團(tuán)(Ballet Russe de Monte Carlo)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的。這部作品以《魔法天鵝》(The Magic Swan)的名稱上演,由亞歷山德拉?費(fèi)多洛娃-福金(Alexandra Fedorova-Fokine)飾演奧吉塔;由偉大的芭蕾舞女首席塔瑪娜?圖瑪諾娃(Tamara Toumanova)飾演奧吉莉婭。當(dāng)時,《天鵝湖》在西方唯一為人所知的就是是著名的第二幕(有時也被稱為“白幕”(White Act))。為了讓觀眾能區(qū)分奧吉莉婭和更著名的奧吉塔, 亞歷山德拉?費(fèi)多洛娃-福金讓圖瑪諾娃穿著黑色服裝表演,奧吉莉婭幾乎是意外地被稱為“黑天鵝”(The Black Swan)。雖然圖瑪諾娃并不是第一個在跳舞時穿這種服裝的芭蕾女首席,但她在1941年的表演開創(chuàng)了這一傳統(tǒng),很快,奧吉莉婭就成為了“黑天鵝”,這一傳統(tǒng)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包括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