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制造中的“刷灰”工藝新考


今天說說古錢幣鑄造工藝的“刷灰”。
圖中的光緒通寶屬于體型較大的(不知道這算不算大樣),從文字版式來判斷可以肯定是寶泉局北廠鑄造(滿文寶出頭),鑄造地點非常明確,東城界內(nèi)北新橋三條胡同,今日雍和宮大街東側(cè)。保存狀態(tài)非常好,可以看到澆鑄銅水進入腔體的入口在錢幣方孔的對角線上,而且錢幣出廠的銼痕猶在。
這枚錢幣是傳世品,完全沒入過土,那么錢幣底章的灰色物質(zhì)就十分值得注意了。
關(guān)于錢幣表面這些相互平行的銼痕線條,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直刷痕的說法,認為這種痕跡是在翻砂鑄錢的“刷灰”這一工藝中造成的,但后來人們認識到這是錢幣鑄造后的打磨修整留下的痕跡。
清代《皇朝文獻通考》記載:“每爐設(shè)爐頭一人,其所需工價有八行匠役,曰看火匠、曰翻沙匠、曰刷灰匠、曰雜作匠、曰銼邊匠、曰滾邊匠、曰磨錢匠、曰洗眼匠;例給錢文所需料價,曰煤、曰罐子、曰黃沙、曰木炭、曰鹽、曰串繩?!?*“鼓鑄之法由紅爐、翻沙、刷灰、剉邊、滾邊、磨、洗而后成錢”***。記錄晚明北京的《春明夢余錄》****提到:“每五千文為一錠,上用行牌寫爐頭、匠頭及細錢人姓名,各堆一處聽督鑄官照爐抽驗,遇有漏風、缺邊、縮字等樣,細錢人重責;錢輕、色淡者,責匠頭;沙眼多者,責翻沙匠;邊粗糙者,責滾剉匠;磨不亮者,責磨洗匠;灰不凈者,責刷灰匠。選退錢捶碎回火,如犯前弊多者,責爐頭,仍發(fā)看錢人挑選;通同容隱,看錢人重責。”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來刷灰是一個鑄造之后、機械加工之前的清理錢幣的過程。從道光后期的官鑄幣開始,刷灰就已經(jīng)很不嚴謹了,從很多保存較好的錢幣上都能看到錢幣底章上有這種灰色或黑色的“土”,這既不是銹,也不是真正的土,很可能是高溫下砂型融化并殘留在錢幣上的物質(zhì)。
從《通考》**的描述來看,需要消耗的物品中,有黃沙和木炭,這就是制作砂型的材料?!短旃ら_物》中說:“土、炭末篩令極細,填實匡中,微灑杉木炭灰或柳木炭灰于其面上,或熏模則用松香與清油
。然后以母錢百文(用錫雕成)或字或背布置其上,”這里就透露出崇禎年間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濕型砂鑄造,不需要等待模具干燥就能開始鑄造,但這種砂應(yīng)該還是含粘土較多的,到清晚期鑄錢的型砂類型筆者還不能確定。從《天工開物》的描述能看出另一點:崇禎年間鑄錢已經(jīng)有了脫模劑的使用,現(xiàn)代翻砂鑄造用的脫模劑是滑石粉,但以當今的價格來看,滑石粉仍然比木炭貴很多,《天工開物》里說鑄錢的脫模劑可以是細的木炭灰,也可以是煙熏在上形成細膩的碳,類似于松煙制墨,差別就是脫模劑的制備對松香的要求不高,同時油煙也可以制備脫模劑,這類脫模劑雖然覆蓋型腔效果非常好而且細膩、透氣性好,但是方法復(fù)雜,所以在晚清,很可能用細木炭,甚至可能不用脫模劑。
在清朝同時期的日本,也有殘留灰的錢幣,比如天保通寶的一些大樣偶有見到這種殘留灰。
(本文轉(zhuǎn)載自筆者自己在6月4日發(fā)布的QQ空間說說,內(nèi)容稍有改動)
* 汪有民.《淺談翻砂鑄錢中的磨錢工藝》.《江蘇錢幣》2008年04期
** 《皇朝文獻通考》卷十六 錢幣考四
*** 同上 卷十五 錢幣考三
**** 孫承澤.《春明夢余錄》卷三十八 戶部四 寶泉局
***** 宋應(yīng)星.《天工開物》卷八 冶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