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溝通,可能是批評和指責
有沒有什么時候,是你想要溝通,但是被對方拒絕的?當對方拒絕的時候,ta一定是感到不舒服了,這時候我們來看一下自己的語言,是不是想試圖讓對方知道自己是有問題的,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溝通,必然是失敗、無效的。為什么呢? 比如,當有人批評、指責、否定我們的時候,內(nèi)心是不是會產(chǎn)生一股對抗的力量,表現(xiàn)的形式可能是解釋、否認、回避,所以這個時候焦點已經(jīng)不在解決這件事情上了,而是情緒上的對抗。甚至對方到最后就是一句話:“行,是我的錯,這事可以翻篇了嗎?”但凡你再多說一句,ta下一句就可能是:“我都認錯了,你還想讓我怎么樣,這事就過不去了是嗎?” 沒錯,這事就是沒翻篇,過不去,但是這時候你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好像有一口氣堵在喉嚨,硬生生給懟回去了,憋得整個胸腔都要爆炸了。 所以我們看,不管對方是解釋、否認、回避,還是認錯,都不是我們想要的,那就說明從最開始的時候,我們這個語言表達的方式就是有偏差的。 我們想讓對方敞開內(nèi)心地溝通,說出ta心里真正的想法,最后解決這個問題,以后不再發(fā)生,這個是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目標確定好了,怎么才能達成呢? 這時候注意一個關(guān)鍵點,溝通是需要環(huán)境的,需要一個安全、放松的溝通環(huán)境,不管是對伴侶還是孩子。 第一步:先表示理解,這里有一句萬能話術(shù):“我知道你也不想事情變成這樣的,你這么做一定有你的原因,如果你愿意的話,可以和我說一說,當時是什么情況呢?”我們自己來感受一下這句話,是不是感到被理解、被尊重,也想要傾訴一下? 第二步:表示認同,這里說的認同不是認同行為,而是認同動機,人在做事情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原始的動機來推動我們,這個動機也就是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 我們說一個人的行為可能不對,但是他的動機不會有錯。 比如孩子在學校打人,動機是為了保護被欺負的同學,那他的這個動機我們需不需要認可?需要。但如果我們上來就說,你打人是不對的,那這時候孩子還愿意對我們敞開內(nèi)心嗎?不會了,這時候他感受到的是被批評、不被理解、不被接納,即便孩子迫于壓力認錯了,這個問題有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呢?并沒有,然后家長就會覺得孩子怎么屢教不改。 在感情中,對伴侶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一樣的,迫于壓力的認錯和道歉,最后得到的就是屢教不改,答應的事情總是做不到,因為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 最后再來表達自己的期待,共同商討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