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 [jīng mǐ]

粳米(東北大米,珍珠米),又稱粳粟米等,與秈米相對應(yīng)。粳米在中國作為食物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藥用首載于《名醫(yī)別錄》,其功效為“主益氣,止煩,止泄。”?[1]??主要產(chǎn)于中國東北、日本、朝鮮半島,中國天津、江蘇、湖北、河南等地也有較大規(guī)模種植。
粳米的米粒形短而寬厚,呈橢圓形,按收獲季節(jié)的不同,分為早粳米和晚粳米兩種。早粳米腹白較多,硬質(zhì)粒較少,含直鏈淀粉18%左右;晚粳米腹白較少,硬質(zhì)粒較多,含直鏈淀粉15%左右。?[2]??粳米的米粒一般呈橢圓形或圓形。米粒豐滿肥厚,橫斷面近于圓形。顏色蠟白,呈透明或半透明。質(zhì)地硬而有韌性。煮后黏性油性均大,柔軟可口,但蒸煮米飯出飯率比較低。?[3]??粳米根據(jù)收獲季節(jié),分為早粳米和晚粳米。早粳米呈半透明狀,腹白較大,硬質(zhì)粒少。米質(zhì)較差。晚粳米呈白色或蠟白色,腹白小,硬質(zhì)粒多。
粳米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約占 79%,是熱量的主要來源?[4]??。粳米富含蛋白質(zhì)、脂肪、鈣、磷、鐵及B族維生素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具有養(yǎng)陰生津、除煩止渴、健脾胃、補肺氣的作用。

產(chǎn)地生境

粳米松糕
主要產(chǎn)于我國黃河流域、北部和東北部;在南方則分布于海拔1800米以上,較耐冷寒,是為中緯度和較高海拔地區(qū)發(fā)展形成的亞種
烹調(diào)指南
做米飯時要蒸,不要撈,因為撈飯會導(dǎo)致大量維生素丟失。煮粥時不宜放堿,因其會破壞粳米中的B族維生素。淘洗粳米的次數(shù)不宜過多,以免使?fàn)I養(yǎng)流失。?[6]?
扁豆粥
白扁豆60克,粳米100克,先將白扁豆煮至五成熟,加入粳米,煮得米熟豆?fàn)€即成。?[12]
紅薯粥
早上用補脾胃
薏苡仁粥

粳米粥
薏苡仁50克,粳米100克,將薏苡仁和粳米同置入鍋內(nèi),煮至米熟薏苡仁開花熟爛即可,食用時加食鹽或白糖等調(diào)味品。 可用于咳嗽哮喘治療。
冬瓜粥
新鮮連皮冬瓜80克,粳米100克,先將冬瓜洗凈、切成小塊,與粳米同煮制粥。?[12]?
木瓜粥
鮮木瓜1個,粳米100克,鮮木瓜剖切四半,加水煮汁,去渣,再入粳米和水,煮成粥食,加入砂糖調(diào)味。?[12]?
松子粳米粥
松子仁50克,粳米50克,蜂蜜適量備用。先將松子仁研碎,然后同粳米一起煮成粥,待粥熟了之后,加入適量的蜂蜜調(diào)味即可食用。
關(guān)記載
粳米一詞出自《名醫(yī)別錄》:“粳米,甘、平、無毒、歸脾、胃經(jīng)?!焙螢榫??在《本草經(jīng)集注》中指出:道家方藥有俱用稻米、粳米,此則是兩物,說明粳米并不是統(tǒng)指谷稻?!队衿っ撞俊酚校骸熬?,不粘稻?!薄掇r(nóng)書·卷二》中記載:“南方水稻,其名不一,大概為類有三:早熟而緊細(xì)者曰秈,晚熟而香潤者曰粳。”在《漢語大詞典》中指出:“粳稻,水稻的一種,分蘗力弱,稈硬不易倒伏,較耐肥,米質(zhì)黏性較秈稻強,脹性小??粳,稻之不粘者,今指一種介于秈稻、糯稻之間的晚稻品種,米質(zhì)粒短而粗,粘性較強,漲性小。”根據(jù)米的粘性分為:粘者為糯,不粘者為粳。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粳米是一種粘性中等、脹性小、米粒短而粗的谷稻?!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疏》指出:“粳米即人所常食米,為五谷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钡撞粌H僅是飽食之物,其藥用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名醫(yī)別錄》載:“粳米,主益氣,止煩,止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粳米,主心煩,斷下利,平胃氣,長肌肉,溫中?!泵显栐凇妒朝煴静荨分刑岢觯骸熬祝?,主益氣,止煩泄?!薄兜崮媳静荨份d其治一切諸虛百損,補中益氣,強筋壯骨,生津,明目,長智,從中可知粳米的作用眾多,主要歸納為:補中益氣、止煩渴、止下利。?[13]?
【性味】味甘,性平。?[4]?
1.《名醫(yī)別錄》:“味甘、苦,平,無毒。”?[4]?
2.《千金要方·食治篇》:“味辛、苦,平。又云生者冷,燔者熱?!?[4]?
3.《飲食須知》:“北粳涼,南粳溫,赤粳熱,白粳涼,晩白粳寒。新粳熱,陳粳涼,生性寒,熟性熱?!?[4]?
4.《本草備要》:“甘,涼。?[4]?
【歸經(jīng)】入肺、脾、胃經(jīng)。?[4]?
1.《醫(yī)學(xué)入門》:“入手太陰、少陰經(jīng)。”?[4]?
2.《本草綱目》:“色白者入肺。”?[4]?
3.《本草求真》:“專入脾、胃,兼入心、脾?!?[4]?
【功用】

健脾和胃,補中益氣,除煩渴,止瀉痢。適宜于各類人群,尤宜于脾胃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心煩口渴、瀉下痢疾者食用。?[4]?
1.《食療本草》:“溫中,益氣,補下元?!?[4]?
2.《日華子本草》:“補中,壯筋骨,補腸胃?!?[4]?
3.《飲膳正要》:“主益氣,止煩,止泄,和胃氣,長肌肉?!?[4]?
4.《本草衍義》:“平和五臟,補益胃氣。”?[4]?
5.《滇南本草》:“治一切諸虛百損,強筋壯骨,生津,明目,長智?!?[4]?
6.《本草綱目》:“好顏色,解熱,赤者益脾而白者益胃?!?[4]?
7.《本草備要》:“和胃補中,色白入肺,除煩清熱,。”?[4]?
8.《食鑒本草》:“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
